閱讀的島vol.11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山不需要來,我們朝祂走去。」—文自秀
島內出走是2020年—2021年5月台灣島內疫情平穩,在國內旅遊熱門的旅遊方式,山也因為這波出走潮成為了新的去處。
大家像是飛蛾撲火般的走入山林,追求一種有況味的人生,然而近期因為疫情升溫,無法隨意出遊,那我們只好學習做一位「沙發登山客」。
本季開場第一本要介紹本月「探索山林」主題書展,《閱讀的島》—我所不知道關於山的一切,內容從走向山,而回到書房繼續研究山的故事,也有結合閱讀計畫的走讀山林活動介紹,一本集結愛山之人的故事,每一篇都能感受群山之島的神奇魅力!
閱讀的島vol.11
出版|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會員
151內容數
這世界有太多知識,有一些看似無用,但是卻在某些時候可以派得上用場,這裡將不定期的供應有趣的動物、環境小知識,從熱門到冷門,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廣闊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獸書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特地把書拿來戶外拍,覺得才符合這本書的「格調」。 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經典工具書,原文書籍早在2001年即出版,而臺灣雖然在2004年就由林政翰與易思婷兩位譯者翻譯,但直至2018年遇見伯樂總編輯並談妥版權後才順利完成的在臺灣完成出版上市。
「每回的山行,都讓我從不同人的身上,多認識自己一點點。」
『相遇,讓生命學習。』 來自法國的全齡哲學繪本-「輕讀哲學」(Philosopher)系列,是由巴黎索邦大學的文學院教授Michel Puech執筆,搭配當代傑出的藝術家Olivier Balez繪製插圖,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和圖像,帶領大家一起以正統哲學方法,討論各種關於「價值」的議題。
「閱讀一本書就像登一座山。」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是獸編非常喜歡的一本書,還記得那時候遇見這本書的時候,大概是在等嘉明湖抽籤的時候(雖然等到最後還是沒抽到,接著等到現在還沒出發)
你也喜歡出去玩嗎? 疫情時代讓大家無法遊歷其他國家,國內旅遊成了所有人重新感受台灣的好機會,挖掘台灣的每個角落,尤其是登山。
「台灣第一本全中文寫作克蘇魯神話創作集」 落在書底的這句話,未看內文就非常吸引人收藏!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克蘇魯」那也沒關係,這本書會帶著你慢慢體驗。
特地把書拿來戶外拍,覺得才符合這本書的「格調」。 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經典工具書,原文書籍早在2001年即出版,而臺灣雖然在2004年就由林政翰與易思婷兩位譯者翻譯,但直至2018年遇見伯樂總編輯並談妥版權後才順利完成的在臺灣完成出版上市。
「每回的山行,都讓我從不同人的身上,多認識自己一點點。」
『相遇,讓生命學習。』 來自法國的全齡哲學繪本-「輕讀哲學」(Philosopher)系列,是由巴黎索邦大學的文學院教授Michel Puech執筆,搭配當代傑出的藝術家Olivier Balez繪製插圖,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和圖像,帶領大家一起以正統哲學方法,討論各種關於「價值」的議題。
「閱讀一本書就像登一座山。」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是獸編非常喜歡的一本書,還記得那時候遇見這本書的時候,大概是在等嘉明湖抽籤的時候(雖然等到最後還是沒抽到,接著等到現在還沒出發)
你也喜歡出去玩嗎? 疫情時代讓大家無法遊歷其他國家,國內旅遊成了所有人重新感受台灣的好機會,挖掘台灣的每個角落,尤其是登山。
「台灣第一本全中文寫作克蘇魯神話創作集」 落在書底的這句話,未看內文就非常吸引人收藏!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克蘇魯」那也沒關係,這本書會帶著你慢慢體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山森林公園_入口】 沒有登山, 只在附近走走, 徐徐微風輕拂臉頰與裙擺, 陽光灑在綠油油的草地上, 飄散著芬芳酸的草酸香氣, 小池塘裡不時有烏龜探頭, 知了蟲鳴鳥叫的旋律入耳。 人,總是要到大自然走走。 盡情享受洗滌塵世的煩憂。 登山,還不敢。 聽在地人說山是有故事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假日爬山的人意外多。輾轉抵達登山口時約早上十點,已有遊客三兩下山,男女老幼,配備萬全者頭巾腰包手杖一枚不少,輕便者薄衣薄褲短毛巾就上陣。 我們的出發時間和行裝都那麼不上不下,還是進了山。 山不會拒絕任何人,也不迎接。它只是看,看你迷眩在滿目林色,渾沌於鳥語蟲鳴。
06/28/2020 逆轉西稜 隨遇而樂   今年是台灣脊樑山脈旅遊年。 台灣雖擁有世界級的高山風景,但觀光局推動起來却並不容易。 登山的議題包山包海,登山口開始到下山這期間的各項安排就已經夠複雜了。 更別說如何到達登山口和下山後如何回家的交通問題,每條路線就需要分別去設計。   縱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山森林公園_入口】 沒有登山, 只在附近走走, 徐徐微風輕拂臉頰與裙擺, 陽光灑在綠油油的草地上, 飄散著芬芳酸的草酸香氣, 小池塘裡不時有烏龜探頭, 知了蟲鳴鳥叫的旋律入耳。 人,總是要到大自然走走。 盡情享受洗滌塵世的煩憂。 登山,還不敢。 聽在地人說山是有故事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假日爬山的人意外多。輾轉抵達登山口時約早上十點,已有遊客三兩下山,男女老幼,配備萬全者頭巾腰包手杖一枚不少,輕便者薄衣薄褲短毛巾就上陣。 我們的出發時間和行裝都那麼不上不下,還是進了山。 山不會拒絕任何人,也不迎接。它只是看,看你迷眩在滿目林色,渾沌於鳥語蟲鳴。
06/28/2020 逆轉西稜 隨遇而樂   今年是台灣脊樑山脈旅遊年。 台灣雖擁有世界級的高山風景,但觀光局推動起來却並不容易。 登山的議題包山包海,登山口開始到下山這期間的各項安排就已經夠複雜了。 更別說如何到達登山口和下山後如何回家的交通問題,每條路線就需要分別去設計。   縱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