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校園知識+|所謂的偏鄉小學,到底有多偏?

你對偏鄉小學的想像是什麼呢?位於車子到不了的山上、附近沒有店家、生活沒有網路、學校設備老舊的地方?這些表象的畫面,或許是媒體帶來的刻板印象,究竟「偏鄉」的定義為何、偏鄉小學是什麼模樣?希望這篇文章能帶來新的視角。
你對偏鄉小學的想像是什麼?(繪圖:Amo)
你對偏鄉小學的想像是什麼?(繪圖:Amo)
偏鄉小學的「偏」
根據教育部頒布《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條文,依交通、文化、生活機能、數位環境、社會經濟條件或其他因素,導致教育資源不足之情形,分為:
  • 極度偏遠(極偏
  • 特殊偏遠(特偏
  • 偏遠
這些指標並不是個人說了算,而是有相對明確的數值判定,例如:比起主觀判別開車距離,「交通」指標包括學校所在海拔高度,以及學校離最近車站、首長辦公室、公所的最短行車距離;「文化」係將原住民文化獨特性納入考量,以學校是否位於山地鄉或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納為指標;「生活機能」則是學校所在之鄉(鎮、市、區)人口密度、郵政及便利商店資源;「數位環境」參考當地基地台的數目;「社會經濟條件」便以該校低收入戶學生的比率而定。
偏遠地區學校計量模型。取自《行政院公報》
取得這些數值後,套入「偏遠地區學校計量模型」(Probit Model),就可以算出該校成為偏遠地區學校的機率預測值(偏遠地區學校指數),並對學校予以分級。每三年檢討一次認定標準。
如果你好奇你居住的地區有哪些學校屬於偏遠學校,可以到「教育部各級學校地理資訊及地區別統計查詢」搜尋(點此進入),裡面不僅可以查詢偏遠地區學校,還有實驗教育學校百年老校,以及原住民地區學校等資訊,十分有趣。像是,極偏小學大多都集中在中央山脈兩側,因此南投縣極偏小學數量最為密集,而撇除市區不講,彰化縣、雲林縣和大台南地區也都沒有極偏小學!在此推薦「教育到不了的遠方」,網頁以清楚的圖文呈現全台偏鄉學校分布與困境,十分好讀,適合對偏鄉議題有興趣的朋友!
回顧目前校園逛逛走過的學校,台南市和雲林縣的學校都屬於偏遠地區小學(除拯民國小為「非山非市」類型學校),花蓮區除了大禹國小太巴塱國小大興國小被列為偏遠地區外,其他都是特偏地區小學。而位於南投信義鄉的百年老校羅娜國小,便屬極偏小學。(之後的校園逛逛,會有不少極偏小學的介紹,敬請期待)
教育部各級學校地理資訊及地區別統計查詢系統。
既不都市,又不偏鄉的「非山非市」學校
剛剛提到,拯民國小是屬於「非山非市」學校。「非山非市」顧名思義為未符合偏遠地區學校標準,但仍被教育部認定需要教育資源協助的學校。非山非市學校既沒有都市學校擁有豐富資源,又不像偏遠地區學校受到法律規範的保障,就像上有老大受關注、下有老么受寵,在家排行老二的孩子,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以上純屬玩笑類比,並非每個老二都是如此啦!)因此,教育界常聽到的「不山不市」學校,便是以自嘲的語氣來道出非山非市學校的處境。
或許你會想,既然教育部都特別指出要提供資源給非山非市學校,孩子在學校上課的受教權就沒有問題了吧?然而,對這裡的孩子而言,容易被忽略的時期並非學期中,而是不在學校的寒、暑假。長達兩個月的暑假,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光,卻也是反映家庭社經條件是否能持續維持孩子學習進展的關鍵時刻。低社經家庭的孩子在暑假期間的學習進展幾乎停滯,開學後成績明顯滑落,該情況在教育社會學稱為「夏季失落」(summer loss)
非山非市的孩子,可能是失落感最大的一群。
補習班、安親班、才藝班、育樂營是都市孩子習以為常的暑期活動,無論是學業的補強或先修、才藝的訓練和營隊體驗,皆有助於孩子與正規教育的串連。近年來,許多單位開始重視孩子在暑期間的學習,紛紛挹注大量資源與補助進入偏鄉地區,像是偏鄉服務隊、偏鄉營隊皆已是耳熟能詳的夏日活動。然而,非官方定義上的偏鄉,缺少外界關注的不山不市學校,便這麼被遺忘了。
拯民國小一隅。(攝影:Amo)
人,是偏鄉最需要的資源
每每提及偏鄉,最先聯想到的是資源匱乏。今年五月國內本土疫情爆發,當月 18 日教育部便宣布隔(19)日起,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引起教育界一陣忙亂。當時,偏鄉老師最大的挑戰不是線上教學怎麼上、孩子會不會操作頁面,而是孩子連好好遠距上課的「設備」都沒有,有些孩子家裡僅能上網的裝置是父母的手機,該怎麼上課?
就我所認識的偏鄉老師們,在那段兵慌馬亂的時期,不只要確保課程能如期進行,下班還要充當 UberBook,將孩子來不及帶回去的課本、作業,逐一送到家裡,對於那些難以陪伴孩子學習的家庭(如:單親、隔代教養),老師們還是得在做好防疫保護措施之下,替孩子補強學業。而白天大人需要上班、家中無人照顧的孩子,還是會被家長帶來學校,以策安全。
在停課不停學的期間,類似的例子族繁不及備載,長久存在於偏鄉的議題,在遠距教學的放大鏡下,一覽無遺。
離開教室後,如何讓學習發生,是疫情帶來的最大挑戰。(攝影:Amo)
設備短缺可以靠金錢和各方單位的協助,在短期間補足,但人力資源的不足,面對突發事件的考驗更顯破碎。每年八月的教師甄試,等待人員補足教職缺口的心情起伏,都是偏鄉學校最難熬的時期。學校如此,孩子更是如此。當有老師要走、有新老師進來,表示一年又過了。孩子需要花多少時間重新適應眼前的新老師,就得犧牲相對的時間進入穩定地學習狀態,這些浮動與不穩定,在在影響著孩子的學習。
人,一直都是偏鄉學校最需要的資源。然而,現實層面實在有太多的考量,正式教師與代理、代課老師也有諸多系統性的問題彼此牽連著,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如此複雜的體系裡,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仍將孩子的學習置於首位,並一點一點試圖做些改變。《校園逛逛》則是我表達支持的方式,希望透過校園的故事,讓更多人走入偏鄉、走進偏鄉小學,進而看見老師與孩子們的校園生活。有看見,偏鄉就有更多的可能。
走入學校,才能真正看見偏鄉教育的模樣。(攝影:Amo)

參考資料: 1. 全國法規資料庫: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 2. 教育部各級學校地理資訊及地區別統計查詢網頁。 3. 107-109 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非山非市學校類型名單。 4. 教育部補助偏遠地區學校及非山非市學校教育經費作業要點網頁。 5.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夏季失落!都市與鄉鎮中被遺忘的弱勢學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