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迪士尼卯足了勁宣傳,但此片的表現實在是乏善可成,想當然耳票房也是頗為慘烈。討論戲外八卦和電影本身「廢到笑」的話題性還高於正常的影評內容,可說是讓迪士尼吃了狠狠的一記悶棍,苦在心裡口難開。
但是在花木蘭上映的同時,許多人心中也浮出了一個疑問:
「為什麼是花木蘭?為什麼女英雄沒人拍秦良玉?」
秦良玉是誰?
自太史公撰寫史記兩千多年以來,中國二十四史中收錄了無數人物的「列傳」,為這些男男女女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紀錄。
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傳統下,女性人物通常會被分類在列女傳、后妃傳、公主傳等別類,也幾乎未曾有女性做為軍事將領而被立傳。
但是在《明史》中卻有一個例外。秦良玉,二十四史中唯一和男性並肩而立的女性將軍。
她是四川石砫宣撫使(土司),自青春年華就參與明帝國的各項戰事。她所統領的石砫子弟兵以白蠟木製成的長槍為武器,因此又號「白桿兵」。
從貴州土司的楊應龍之亂、彝族土司的奢安之亂、抗清、剿流寇,秦良玉和她的白桿兵可說是無役不與,是明末一支難能可貴的地方忠軍。
秦良玉本人甚至還獲得崇禎帝朱由檢親自寫詩嘉許,受封二品誥命夫人。
但是在風光表面的裏側,則是一名在國祚日漸消亡時仍力圖振作的女將的悲劇人生。
丈夫死於冤獄,她因而臨危受命接下土司之位。為了支撐在風雨中飄搖不定的明帝國,原可偏安一隅的秦良玉和其家族慷慨奮戰。她的兄弟、媳婦、獨子、數萬名子弟兵紛紛戰死於沙場,為明帝國捐軀。
在明朝滅亡後,暴虐的流寇首領張獻忠領部眾殺入她的故鄉四川,已是古稀老將的秦良玉嘗試領兵對抗但卻不敵落敗,只能退守石砫固守。
張獻忠在四川稱帝後恣意屠戮、殺人無數,將曾經的天府之國化為人間地獄。石砫則是在秦良玉和白桿兵的庇護下才得不受屠殺之災,成為了當時四川少數的安全之所。
之後她也繼續效忠南明政權,並受封為忠貞侯。最終,75歲的秦良玉壽終正寢,結束了她壯烈又憾愴的50年戎馬生涯。
若是想更加了解這名女將軍的生平,可參考以上拙作。
秦良玉的經歷與功勳已不能簡單的用「巾幗不讓鬚眉」之類的成語來形容,她是一名真正擁有兵權的善戰女將,赤膽忠心更是不遜於當代的任何男性將領。
但不僅是迪士尼這些老外,事實上連中國人都不太熟悉秦良玉這號人物。許多人在聽到秦良玉之名是都會抱著些許疑惑,並在理解後對其壯烈事蹟感到驚訝。
並且,許多人多會浮起一些疑問:
「為什麼是花木蘭?」、「為什麼是楊門女將?」、「為什麼不是秦良玉?」
這麼一個傳奇女性,為什麼相關作品卻是如此稀少?
沒錯,秦良玉的生平不僅只在中國,放到全世界都是值得謹記且紀念的。她理當像法國的聖女貞德、印度的詹西王后、英國的布迪卡等人一樣被一再提起,並且有諸多影視作品以她為主角而創作才對。
那麼,中國最新的一部關於秦良玉的影劇是什麼時候的呢?
答案是1940年,卜萬蒼導演,陳雲裳主演的抗日電影《秦良玉》,以下為本片插曲《蠻荒之春》。
是的,1940年。之後80年至今,中國竟然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戲劇是以這名女將為主題。更明確來講,是有關秦良玉的影視計畫均無疾而終,都未能能上映播放讓大眾欣賞。
我能找到的有兩個例子:
電視劇《傳奇女將秦良玉》
大約2014年開始宣傳,預定2016年播放30集。但至今無聲無息,現今能估狗到一些殘跡說是被禁播,真相如何無人知曉。
電影《蜀錦袍》
2017年開始宣傳,預定2018上映。消息公布後隨即無聲無息,連預告也被下架。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引用
京劇劇目考略的內容,關於其對京劇秦良玉的最後一句評註:
又或者像這個中國製作的歷史節目,講秦良玉的故事只講到抗清便戛然而止。之後與張獻忠等流寇對抗等事蹟一個字句都沒提。
相信聰明的各位看到這裡,應該也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吧?
中共為了洗白流寇張獻忠,而刻意讓秦良玉在人們眼中消失。
1949年,中共從已經爛到流湯長蛆的國民黨手中奪取中國大陸政權後,他們就相當興奮的從歷史尋找和他們一樣是「農民起義」的前輩加以頌揚。
秦末陳勝、吳廣?農民起義!
新莽赤眉軍、綠林軍?農民起義!
漢末張角黃巾賊?農民起義! 還有不是賊,他們是黃巾起義軍!
唐末黃巢之亂?農民起義!還有不是亂,是黃巢起義!
明末流寇張獻忠、李自成?農民起義!還有不是流寇,是農民起義軍!
一時認祖一時爽,一直認祖……還是很爽。
在中共當時領導者膚淺的歷史認知影響下,大量以往被認為是「賊」的民亂首領紛紛被翻案洗白,並被捧為農民起義的模範。
這些人物有些的確有可議之處,但是有些卻是完全瞎捧,他們既不是農民,所為之事也沒有半分的「義」可言。
張獻忠就是一個例子,他是軍旅出身,但因犯罪被驅逐出軍伍,隨後便開始跟隨王嘉胤、高迎祥等流寇起事。
雖然一度接受朝廷招安,但性格反覆的張獻忠最終和李自成、羅汝才等流寇頭子成為了明帝國最大的內憂。再加上北方的外患清兵進逼,明帝國就此邁向了滅亡。
在朱由檢自縊後,張獻忠也自封為大西王,帶領號稱60萬部眾殺入四川。在擊敗了包括秦良玉在內的四川各路部隊後,大西軍一路攻進了四川首府成都。四川藩王朱至澍眼見末日到來,深怕被流寇虐殺的他與妃子一同投井自盡。而志得意滿的張獻忠便在四川登基為大西皇帝,開始了他往後在四川的暴行。
張獻忠的以人格扭曲,為所欲為聞名。這方面最著名的受害者則是大西科舉的武狀元張大受。這名弓馬嫻熟、儀表堂堂的武狀元讓張獻忠頗為欣賞,經常賜他美女、宅邸、金銀等作為犒賞。
但是某日,他獻忠卻突然要部下把張大受拖去砍頭,連賞賜給他的美女家丁等僕從也被一同殺盡。
至於原因,專門記述張獻忠暴行的的書籍《蜀碧》如此記述:
「這驢養的,咱老子愛得他緊,但一見他,心上就愛得過不的。咱老子有些怕看見他,你們快些與我收拾了,不可叫他再來見咱老子。」
無緣無故死於張獻忠手上當然不止於他的武狀元,眾多無辜百姓也慘死於張獻忠的暴虐無道,其中又以成都的屠城最為出名。
張獻忠和他的部眾將成都的居民近乎屠戮殆盡,挨家挨戶、不分男女老少。其原因也僅是張獻忠在入蜀時遭受抵抗,因而厭惡成都的軍民。在一陣腥風血雨過後,成都整城近乎只剩下大西國的官員得以存活。
張獻忠在四川的種種暴行通常被稱為「屠蜀」,不少書籍均對此事指證歷歷。不僅最為出名的《蜀碧》,《燼餘錄》、《蜀龜鑑》、《荒書》、《歐陽氏遺書》、《綏寇紀略》、《流賊張獻忠禍蜀記》等書均描述甚詳。
這些書籍的作者均是明朝遺民,或是下一世代的清初人士,因此可信度極高。 較為客觀的張琅《燼餘錄》則是如此估算:
「今統以十分而論之,其死於獻賊之屠戮者三,其死於搖黃之擄掠者二,因亂而相殘殺者又二,飢而死者及二,其一則死於病也」。
這說法稱死於張獻忠殺戮者佔三成,看似替張獻忠開脫了不少‵,但其實不然。
「搖黃」是指「搖黃十三家」,是一支明末清初時代的抗清勢力。搖、黃則分別指其首領搖天動、黃龍二人,他們乃是張獻忠第一次入川(當時被秦良玉所擊退)所遺留的殘寇。
他們雖然打著「抗清」的大旗,但作為其實和流寇、強盜差不了多少。所以搖黃十三家實際上也和張獻忠脫不了關係,兩方本質均是流寇。
之後的相殘、饑饉、瘟疫也與張獻忠等流寇造成的戰亂有關,所以就算是此論述,也無法為張獻忠的罪刑開脫。
當然,中共的御用學者們還有大招能開。
那就是把相關書籍一律歸類為「地主階級」們的創作與抹黑,實際上真正屠蜀的兇手則是南明的地方強權與清軍,張獻忠本質上仍是起義軍。
這方面的論述以四川大學歷史教授、共產黨員胡昭曦最為強勢。根據他的論述與研究宣稱:張獻忠所屠殺的均是地主階級與其僕從家丁,因此才招受抹黑汙衊。
如此硬掰其實也有許多中國學者看不下去,但也確實影響了許多共產擁護者的歷史觀。而他的論述其實也是站在不敗之地,因為能識字撰書的文人本來就多是資產階級出身。
可是在明末清初的四川,能見證張獻忠屠蜀並留下紀錄的並不只有中國的文人。
來自遙遠西洋的兩雙碧眼在張獻忠的身側見證且紀錄下了一切。他們是耶穌會的傳教士:利類思與安文思。
利類思本名路多維科.布里奧,西西里人。29歲時來到明帝國傳教,也是第一名進入四川的傳教士。
安文思本名加布里埃爾.德.麥哲倫,葡萄牙人,和航海家麥哲倫出身於同一家族。他隨著利類思的腳步進入四川,以擅長製造機械儀器聞名於後世。
兩名傳教士當時也知曉流寇的暴行,得知張獻忠攻入四川後先是前往綿陽藏身,又逃往山中避禍。但當時投張的成都知縣吳繼善為了迎合天性好奇的主子,因此特別將這兩名傳教士引薦給張獻忠。
而他們脫離張獻忠的掌握後,則是將自身在四川的經歷與見聞撰寫成冊,並呈報給耶穌會收藏,其中又以安文思所撰寫的手稿《張獻忠記》最為詳盡。
那《張獻忠記》能替張獻忠洗白嗎?答案是剛好相反,這份手稿是張獻忠暴行最好的鐵證。
《張獻忠記》葡萄牙文原文題名為:
Relacao das tyranias obradas por Chang-Hien Chungo famoso ladrao da China, eme anno 1651
直譯的話就是:《中國著名大盜張獻忠的暴行,1651年》
安文思撰寫的手稿抄本現藏於羅馬的耶穌會檔案庫,一般人難以閱讀。而中文的抄本則是民國初年的傳教士古洛東撰寫的《聖教入川記》,只不過這本書發行不廣,閱讀過此書內容的人同樣不多。
但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陳學霖曾節錄手稿中重點,撰寫:《傳教士對張獻忠據蜀稱王的記載: 《聖教入川記》的宗教與文化觀點》一文,並對美化張獻忠的觀點做出辯駁。
香港中文大學學報第五十二期,可自由參閱陳學霖教授的論文:
張獻忠見到兩名傳教士後,可說是喜不自勝。天主教耶穌會以興學聞名,經過其系統學習而成的傳教士無不學識淵博、多才多藝。
從最先將西洋學識引進中國的利瑪竇、以改革曆法聞名的湯若望、到清朝精於繪畫郎世寧,以及利類思與安文思均是如此。
張獻忠知曉這兩名外國人是利瑪竇的同行後,馬上要求他們建造天文儀器,以讓自己擁有和明帝國皇帝相同的珍寶。
除此之外,張獻忠還展現出了對天主教的極大興趣,經常與兩名傳教士討論相關教義話題。
但是張獻忠並非真正心向基督,而是以自己狂妄的想法扭曲兩名傳教士傳達的教義,甚至作為自身暴行的根據。他如此表示:
「然此等法律為川人無益,伊等固執於惡,不從此聖教聖令,寧願從我刀劍之下,不服聖律。故吾奉天地大主之命,殄滅此種僧黨及世上惡人。凡仇爾等者,吾亦仇之。」
而張獻忠屠殺成都時,兩名傳教士就在他的身側。所以對於成都的屠殺紀載尤其詳盡:
「時利司鐸在南門上,安司鐸在東門上,見無辜百姓男女被殺,呼號之聲,慘絕心目,血流成渠,心如刀割,欲救不能。急向刑官求赦,均屬枉然。二司鐸各在一方,惶極恐極,慘悶欲絕。繼聞獻忠領馬隊將由南門往東門,二司鐸皆伏地哀求,情詞懇切,聲淚俱下,為百姓求赦,未蒙允准。」
張獻忠屠殺成都時,兩名傳教士曾極力諫阻,但仍無法阻止張獻忠和其部眾對居民的屠殺。兩名傳教士只能在屠殺結束後,在屍堆中尋找垂死的嬰孩為其洗禮,讓孩子們死後得以升往天堂,而非徬徨於靈薄獄之中。
隨後,張獻忠部眾還找到了傳教士藏匿於家中的信眾與僕從,同樣全數殺盡。只留下澳門籍的僕人與偽裝為其孫的十七歲少年。
傳教士的手稿還解開了另一個歷史謎題,也就是《七殺碑》之謎。
傳說中張獻忠曾立一碑,並刻有:
「天生萬物以養人 人無一物以報天 殺殺殺殺殺殺殺」
但是古籍和文物的碑文則沒有七個殺字,乃為:
「天生萬物與人 人無一物與天 鬼神明明 自思自量」
欲幫張獻忠洗白的學者或共產黨擁護者經常利用此差異作出出偏頗的解說,狡辯他僅是希望人們敬畏天地鬼神才立此碑。
但在傳教士的手稿中,此碑文的由來與意涵卻被清楚的紀載了下來。
張獻忠自稱曾在天雷後獲得「天書」一本,而書中預言了自身與四義子的封號與官階。(張獻忠四義子為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
書中又稱張獻忠乃是「至聖」,是天選的中國統治者,還說到張獻忠現今應暫駐於四川,直到將四川人民殺盡為止。
張獻忠還命人將其意化做諺語廣加流傳,甚至命令傳教士將之翻譯送往西方。
現今翻譯為英文的詩句是這樣的:
Heaven takes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to bestow upon man.
Man has not one thing to bestow upon Heaven.
The gods are perspicacious.
Consider yourself and judge yourself.
正是「天生萬物與人 人無一物與天 鬼神明明 自思自量」
所以就算沒有七殺碑,張獻忠所立碑文仍是代表他對屠殺暴行的自信與狂妄。
兩名傳教士與張獻忠周旋了許久,總算是避免了自身也被殺害的命運。在張獻忠被清軍格斃後,他們則是連忙逃出了荒亂的成都。
利類思與安文思之後被清軍所擒獲,還差點被不通漢語的清兵殺害。所幸領兵的肅清王豪格曾和北京的傳教士湯若望有過交集,理解傳教士來歷的豪格便將他們帶往北京,結束了這段在張獻忠身側九死一身的經歷。
歷劫重生的利類思與安文思之後將一直活躍到清朝康熙年間。他們與楊光先等中國文人展開筆戰,並為了曆法的編定被鰲拜謀害入獄。但最終沉冤得雪,一同受到康熙帝玄燁的器重。
兩人死時均以國葬之禮下葬,與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人共同永眠於異鄉的北京。因為他們在中國的活躍與奉獻,現今我們才能以另一視角見證張獻忠當時的暴行與狂佞。
問題:為何秦良玉不為人所知?創作如此稀少?
答案:全因中共為了洗白一名殺人狂魔,而將本國的真英雌棄置於黑暗。
當然,秦良玉的偉業實在太過耀眼,而張獻忠的暴行之汙穢也難以掩飾。因此現今中共對於這二人的創作與言論處於一個尷尬的「可以說又不能說」狀態。
你依然可以在中國的遊戲或節目中找到秦良玉,但是其事蹟大多被簡化為抗清女將,甚至加上了她從未參與過的明日朝鮮戰爭。而她對抗流寇,家族殉國,自身對國家盡忠至最後一刻的事實卻經常被刻意淡化。
拍攝秦良玉的相關影劇甚至成為了中國影視圈的禁忌,相關劇集總是見光便死。甚至被稱國粹的京劇,其劇也被抹上了「有歪曲明末起義軍之處」的汙名。
我們最後就回味一下崇禎帝朱由檢讚美秦良玉的四詩,緬懷明末亂世那率領白桿兵奔走於天下的女將吧。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作蝥弧。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本文為舊文搬家整理,最先發表於PTT C_CHAT版,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