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坦承(誠?)

    「坦承」這兩個字大概是我今年的關鍵字吧。
    是一種承認並誠實的行為,對於究竟要寫成「坦承」還是「坦誠」, 也是件令人煩惱的事,姑且先用前者來記錄吧。
    透過不斷的自我揭露、建立新的觀點又反覆推翻的過程, 逐漸發現不論是人際關係或是寫論文, 原來我在做的就只是在「對自己坦承」以及「不畏懼對他人坦承」而已。 對自己坦承意味著: 「能夠覺察自己每個行動背後的真實原因,並不帶批判的去接受自己的真實。」 這是我現階段所定義的自我揭露。 就算在當下無法立即做出反應,也能藉由與周圍人事物的互動, 讓自己的敏銳度越來越提升,循序漸進做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雖然與人互動,程度上或多或少需要包裝自己的行為與話語, 但自己的「為什麼」則需要一再的回顧與探討。 這個程度的坦承對我來說不算困難。
    相對來說,對他人坦承就有一定的難度了。 因為關係到自己的自信與安全感問題, 這代表:「需要接受在『有可能不被理解,甚至誤解』的前提下, 我依然必須向他人展現出自己最敏感脆弱的一面。」 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向他人揭示,或許還未被自己承認的一面呢? 不得不說,OMG,這真的很可怕,超可怕,我真的怕爆:) 甚至常常會誤以為自己能做到了,結果幾天過後,發現那個當下的自己仍然是呈現某種自我防衛、保護的狀態(這時自我坦承的能力就很重要了!)
    然而,向他人坦承到底哪裡重要? 我的初心是:希望對方能夠向我坦承,進而達成一種順暢的溝通交流。 如果我自己能先做到的話,是不是這件事就成功一半了呢? 難過的是,這個嘗試於我會隨著與對方的親密度越高,達成率越低。 「對方怎麼看待我,並不會影響我」的話,坦承這件事是非常自然的。 但當對象變成了自己非常親密在意的人,就很難保持這麼輕鬆的態度了。 「怎麼讓對方能夠不討厭我」變成此時的關鍵, 這麼一想的那瞬間,別說是對他人坦承了,或許連對面對自己的真實心情都有困難吧 因恐懼而產生的各種對行為的包裝、解釋,都會讓坦承離自己越來越遠。 即便對方釋出百分百的善意「我不會因為你的真實而離開」, 然而,能因此就做得到,向對方不帶保留的敞開的機會又是多大呢? 於是今年的自己走來走去,心中練習的主題換來換去, 結論好像都離不開坦承這件事。 或許事情會長成各種奇行怪樣,給予不同的人不同的課題, 但大體上能先做到面對內心聲音的坦承,大概也離問題的解答不遠了吧。
    2021 面對神靈的坦承 埼玉川越
    2021 面對神靈的坦承 埼玉川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