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記憶的傳承✿

✿食物記憶的傳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森林聊遇∞ with mori 聊一聊,遇見你,也遇見自己。

後來我們都長大了,會陪伴母親品嚐小吃。

偶爾也和父親一起用餐,但沒辦法每天這樣吃,

因為父親總是固定吃同一家店,在差不多的時間前往、點相同的菜。

raw-image

母親愛吃小吃,父親則是沒有窗明几淨、服務態度良好的地方不去,並且多等一分鐘都不願意。

小時候的用餐時間,最常出現的場景是這樣的:一家四口都已經走到餐廳門外了,父親一看客滿了、還要等,丟下一句「妳們自己吃」掉頭就走。有時候情況好一些,就會變成是要預先想好哪家餐廳的口味是父親可以接受,而且哪個時間點去不用排隊的;要讓大家一起吃飯,就要先幸運地達成以上條件。

母親是大家庭的長女,成長環境並不富裕,所以等到高職畢業、出社會工作後,手邊有了一點錢,就想嚐鮮、品嚐尚未被滿足的味覺體驗。

奶奶則是燒了一手好菜,每次過年都是親手做了一大桌,珍珠丸子、什錦菜、魚呀肉的,還有湯;父親就是在這樣的飲食環境裡成長,習慣等到飯、菜、湯都上桌了才動筷,在他心中,吃飯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從小的習慣,讓食材到了母親手上總變成了大鍋菜或是我和妹妹口中的創意料理,因為吃飽比較重要。

講究的料理是要從食材的採買保存、處理備料、烹調順序都要心裡有譜的,而這些技巧多來自家庭記憶的傳承。

後來我們都長大了,會陪伴母親品嚐小吃。

偶爾也和父親一起用餐,但沒辦法每天這樣吃,因為父親總是固定吃同一家店,在差不多的時間前往、點相同的菜。


∞森林聊遇∞ with mori
聊一聊,遇見你,也遇見自己。
喜歡按個like✿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森林聊遇

#家的模樣

#morihuahua

avatar-img
mori.huahua的沙龍
14會員
147內容數
蔬食行旅,可以是「蔬」同時也是「書」,記錄圖書館&附近蔬食選擇,親友聚餐多是葷食,自己一人出門在外的時候會吃方便素,簡單執行為主,大原則是沒有肉。不定期更新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ori.huahu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於孩子們來說,電視的聲光效果其實是很刺激的,尤其是現在的電視越做畫面越大,新聞標題聳動、主持人語調激昂,連大人都很容易目不轉睛地盯著,更遑論正在發展中、對新事物都充滿好奇的孩子。 剛滿四個月的小姪女也面臨了同樣的考驗,環境中有了新的刺激,例如:聲音、光線、氣味、溫度變化,立刻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這樣的事情,我實在也說不出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為發生的其實不算是所謂的好事, 或許只能說,一切的發生都有其背後更深遠的原因和目的,無法就單一面向來評斷,而是有好有壞,這樣會比較接近事情的全貌。
我突然發現,或許對於工作標準的想像,大家和我認為的,不太一樣。 是不是我對自己的標準太高了呢?還是大家的標準其實不高?又或者,均標其實就是這樣,只是我一直以來都誤會了些什麼?好像大家其實認為這樣是沒有不行,只有我覺得不可以,覺得奇怪。 這樣的差異讓我覺得困惑,但又覺得自己是被大家允許、而且包容著的。
看到了一棵大樹,好大的一顆麵包樹,完整地生長著。 是一位散文作家的故居。 今天沒有開放,但牆外展示著他的理念、文字以及日常生活—常常是早起散步一個小時,然後進入一整天的寫作狀態。
走在路上,很容易受路邊風景、路人影響,就忘了原本的目的地其實是要前往某方,說是因為路人走太慢、路邊花太美。 所以延遲了我的行程好像比較容易;而讓自己保持平靜地快步經過,其實需要很多的、持續的練習。
看著看著,我都覺得神奇。 我給自己的解釋就是—可能每個人和金錢的相處方式都不太一樣吧。 能夠在歲月流轉中維持下去的方法,應該都有其獨特之處、平衡之道;有個不計較花費的妹妹,就有個愛算錢的妹夫;船到橋頭自然直,如果當事人都不擔心了,旁人又何必摻和著瞎操心呢。
對於孩子們來說,電視的聲光效果其實是很刺激的,尤其是現在的電視越做畫面越大,新聞標題聳動、主持人語調激昂,連大人都很容易目不轉睛地盯著,更遑論正在發展中、對新事物都充滿好奇的孩子。 剛滿四個月的小姪女也面臨了同樣的考驗,環境中有了新的刺激,例如:聲音、光線、氣味、溫度變化,立刻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這樣的事情,我實在也說不出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為發生的其實不算是所謂的好事, 或許只能說,一切的發生都有其背後更深遠的原因和目的,無法就單一面向來評斷,而是有好有壞,這樣會比較接近事情的全貌。
我突然發現,或許對於工作標準的想像,大家和我認為的,不太一樣。 是不是我對自己的標準太高了呢?還是大家的標準其實不高?又或者,均標其實就是這樣,只是我一直以來都誤會了些什麼?好像大家其實認為這樣是沒有不行,只有我覺得不可以,覺得奇怪。 這樣的差異讓我覺得困惑,但又覺得自己是被大家允許、而且包容著的。
看到了一棵大樹,好大的一顆麵包樹,完整地生長著。 是一位散文作家的故居。 今天沒有開放,但牆外展示著他的理念、文字以及日常生活—常常是早起散步一個小時,然後進入一整天的寫作狀態。
走在路上,很容易受路邊風景、路人影響,就忘了原本的目的地其實是要前往某方,說是因為路人走太慢、路邊花太美。 所以延遲了我的行程好像比較容易;而讓自己保持平靜地快步經過,其實需要很多的、持續的練習。
看著看著,我都覺得神奇。 我給自己的解釋就是—可能每個人和金錢的相處方式都不太一樣吧。 能夠在歲月流轉中維持下去的方法,應該都有其獨特之處、平衡之道;有個不計較花費的妹妹,就有個愛算錢的妹夫;船到橋頭自然直,如果當事人都不擔心了,旁人又何必摻和著瞎操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