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系列前導》除了食安 為什麼要種有機?

    ​食品安全,是有機農業的唯一價值嗎?
    有機、友善、無毒……市面上標榜對人體健康的農產品琳瑯滿目,食安意識高漲的現在,即使價格高上好幾倍,消費者還是願意花錢去購買這類產品。
    然而農夫選擇有機種植的背後,都帶著想要拯救環境、土地,以及保護下一代未來的夢想。臺灣在2021年,經歷了50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打開水龍頭就流出水來的日常,轉瞬間變成了奢望,這時候人們才驚覺,環境的變遷如此的快速又猛烈,而受到衝擊的最終還是自己。為了不在災難來臨時措手不及,也為了不讓後代子孫生活在更為險惡的環境,土地的保護就格外重要。
    2021年旱災下乾涸的日月潭
    2021年旱災下乾涸的日月潭
    大面積的水田,其實就是廣布在臺灣的人工溼地,除了供應糧食外,還兼顧貯存雨水、涵養地下水源的功能。從水田滲出的水,直接成為地下水層水源的來源之一,而在夏季容易下起豪大雨的臺灣,水田因為封閉的田埂包圍,能作為臨時貯水的場所,減少地表沖蝕,也減少河川下游的排水量與水患的風險;而水田作為一種溼地,種植作物的同時也成為鳥類、兩棲類、貝類、螺類、各種水生昆蟲與植物的棲息環境,在大自然中扮演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色。
    水田的存續從來不是只跟稻米有關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為追求生產的數量與效率,臺灣開始普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根據花蓮農改場過去的研究,農藥雖然可以抑制病蟲害的發生,但殘留在土壤中的化學元素可能會對土地、生物甚至人體產生危害;同時農藥不只抑制害蟲,也會殺死這些病蟲害的天敵,長期下來反而會對土壤的肥力造成影響,進而使產量降低。為了維持產量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農藥與肥料,進而導致惡性循環,最終,退化的土壤無法再提供農耕使用,臺灣就此少了一塊能涵養水源、提供糧食作物,同時保育生物多樣性的一塊土地。
    有鑑於使用化肥與農藥,不僅對人體有許多危害,最終也可能影響到農民的收入,有許多農夫放棄原本的習慣,轉而追求友善生態、同時也能賺得溫飽的耕種方式。
    這樣的人並不孤單,在臺灣各地不論是老農改變種植方式、青農返鄉、或是一般人轉而從農,有相當多的農民帶著永續的理念,用鋤頭一鋤一鋤地耕耘自己夢想的未來。他們有些人是為了家人的健康、有些人是為了土地的未來、有些人則是為了振興家鄉的產業,接下來我們將要帶您前往花東─臺灣最負盛名的稻米生產地,透過5位農夫身體力行的故事,瞭解有機、友善農業的背後,每一位農夫的永續之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