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對我們而言是什麼?
似乎沒有明確答案,卻能知道這是一個害羞,又沒辦法好好討論的事情。性,在家庭教育中缺席,父母總不知道該如何討論這件事,永遠等到第一次月經來才告知生理資訊。男生的性教育更是全然避而不談,比佛地魔的名字還恐怖,但是卻指望男生們能自己學習正確的性觀念。
在這樣的家庭組成的社會中,永遠告訴女孩各種應該注意安全的情境,要求他們如何正確的「保護自己」,卻不奢求男生能在性這件事上懂多少事、負多少責任。我們持續對於性保持漠視,造就性騷擾、性侵事件永遠有機會發生。但是這些事件中,並不只有一個被害者,而是社會對於性教育不重要、可以忽視的淺在氣氛,使整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成為性教育缺失的受害者。
但是神秘、恐懼、壓迫並非性的全部,性具有最正面的意涵。性同時是伴侶之間最誠摯,沒有絲毫遮蔽的信賴。在這些沒有語言的過程中,互相將身體交給對方,探索與瞭解何為身體,享受最緊密的精神與肉體連接。這是人類最為感性的互動,沒有計算沒有過分的理性。
接著,讓我們開始討論。試圖說明我們如何看待今日的性教育?思考性為什麼是禁忌?社會應該如何與性互動?
性教育=器官教育、避孕教育
國小性教育帶我們了解身體。那時候老師發下了一張印有男女生體的紙,要我們在上面塗上顏色,區別能給他人碰與不能的部位。或許是因為年紀小,我們難以記住與明白太多的道德理由,所以讓我們透過自己上色,教會我們知道哪些身體部位不應該讓他人觸摸,是最適當的教學方式。
國中的性教育負責介紹性器官,還有提醒大家要記得避孕。只記得那時候老師帶著一根香蕉套上保險套,全班鬧哄哄的起哄。三年的國中課程中,最接近性的教學,只有那短短的15分鐘。我們知道要避孕,但從來不曾透過教育知道如何戴上保險套。
高中的性教育更強調避孕的重要。但奇妙的是我們真的有了解過性嗎?不,在場最了解的人是老師,但大家知道這件事不能被提及。一群不到18歲的青年未曾知道這是什麼,卻急著要預防他帶來的後果,而且只是「負面」的後果。在高中的課程更常被借去趕課、考試,彷彿整個教育結構在告訴我們關於「性」,知道如何「避孕」就是性教育的終點了。
但性不只是性器官教育、不只是避孕教育
我們沒有教會下一代如何看待不同性別,如何認識自己的性別認同,如何在性別議題上禮貌地與他人互動,如何體會什麼是性,如何真正的戴上保險套,如何讓彼此在性愛中舒服。如何在情侶關係中相互尊重,如何在價值差異時與對方溝通,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如何真正關懷與同理。如何建立與結束相互尊重的情感關係,而不是永遠在關係結束後,責備對方是渣男或婊子。
在上一輩教師無意識地忽視下,我們沒有孕育新的下一輩,而是「複製上一輩」
我們只知道這是18歲之後才能做的事情,而也就只有這麼多了。明明有更多值得教授的觀念,讓兩性互相解開疑惑的互動機會,但我們選擇將這堂課借去考試,借去上只有在學測會考才用得到的知識。我們對於性最早的負面觀感就源自學校,課堂中永遠教授「你不應該」的禁止事項,而不傳達理解與認知他人感受的重要。
現在我們對於性只有恐懼與謹慎了,可是在缺少資訊的情況下我們會停止對於性的好奇嗎?孩子不會一出生就知道性是禁忌,但是他們在社會的氛圍中學到性不可以被討論。可是為什麼性的議題,永遠都是禁忌?
性為什麼是禁忌?
以下是我對於社會發展的猜想。
性行為與其他勞動不同之處在於,他看似沒有生產力,卻對於整個社會產生最大的變化。農耕而有收成,各式勞動得到報酬,觀星占卜得到宗教與統治上的地位,性行為與這些勞動一比,不只看似全無生產力甚至消耗最多的資源。但是性行為的最大產能不在當下,而在於「傳承延續」。
在社會中大家競爭角逐權力、財富、榮譽、秩序,但是得到這些不是終點,而是如何將這些緊緊握住,延續到自身控制權力的盡頭。這些如何實現?需要透過血脈的延續,也就是綿延不斷的後代。性行為誕生嬰兒,而嬰兒正是這承先啟後的關鍵,家族血脈勢力權勢的延續。性行為的意義便在此嚴肅了起來。
性因此可能與宗教產生連結、與社會中權力產生連結、與財富繼承產生連結、與工作崗位產生連結、與藝文產生連結、與家庭秩序維護連結。將這些連結拉到最源頭,或許是因為性是有著絕對特殊的產能,是與未來博弈最大的籌碼。
「性行為」產出嬰兒,控制了過去結構中的權力、財富、榮譽、秩序,也產出了未來無法計量可能性,或是翻轉現況的機會。因此嬰兒在諸多文化中都有著特別的地位,嬰兒造就也意味著國家的未來。
這一切促使嬰兒誕生的性活動也因此神秘化,因為一不小心這意味著「危險」
上述提到的權力、財富、榮譽、秩序等等,都有一套傳遞的規則,計劃過的性活動可以保障利益的長遠留存,但是不經意的、隨意的性行為不只禍害己身,同時可能牽扯整個家族。而「貞節」在傳統文化中有著極高價值也可由此窺見,這樣的價值引導的社會氣氛,促使每一個人都壓抑「性」、不敢隨意的討論「性」。雖然教育下一代什麼是性、傳授他們知識,最可以破除這個迷思。然而在平民階級取得知識與教育並非容易的事,保持無知但知道不能這麼做,與教育他們不能這麼做的實際理由,有著同樣的效用。
更嚴重的是,性長期的脫離我們的討論、脫離認知,我們對他的認知只剩下自身感受到的「無法控制的衝動」,以及新聞上不斷出現的「犯罪」。我們將他像原罪一樣守著,不敢跟外人有過多的交流,因為他被貼上太多的負面標籤了,甚至試圖認識與洗白都是一種罪過。
這些被社會添加上去的標籤、既定印象、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用意,確實是真的,但不需要因為這些部分因素將「性的整體」視為錯誤。性的意義不總是只有負面的,並且硬要基於「正反觀點」看待事物,永遠無法脫你所選定的既定立場。
與其不斷透過外界資訊認知什麼是性,或許親自體驗一回才是最實際的。只有你的感官才能告訴你,你目前感受了什麼,這是google無法辦到的。退回自己將之視為起點認知世界,我們才有可能透過自己的角度審視過去的規範。也只有如此我才能説出「我對於性的看法」,擺脫傳統教條規範式的認知,讓每個人有機會活得更自在。
社會如何改變?
在討論社會如何與性互動之前,我們認為需要將「性與色情」簡單的區分。
當我們「討論性」時,涉及的是生理與心理的種種狀態的感受資訊的分享,我們的意圖是想讓他人理解我的情況,對我的觀點原則回饋。或是對於性行為經驗的分享,試圖訊問與得知他人的經驗,以作為自己性行為需要注意的提醒與改善。最重要的是,當我們討論性時,我們不涉及「性活動的邀約」。
當我們「討論色情」或是說「聊色」時,我們處在一種特別的情境,這個情境中的彼此知道這時刻下的笑話與特定的資訊不具冒犯。在一來一往的對話中,我們試圖傳遞邀約的意圖,並在雙方都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而我們認為如何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冒犯的聊色,需要建立在當事人都能進入這個「特定情境」的前提下。而聊色這件事,只應該在這樣的情況中發生,否則就構成冒犯。
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們會認為「討論性」這件事在這樣的描述下,似乎沒有好理由保持禁忌。因為這就像是分享與討論如何打球;我們想與他人討論我對於打球的觀點,以及我打球的經驗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沒有理由禁止,也不必保持禁忌。
上述或許可以構成社會如何看待性的嘗試性觀點,試圖將性帶出過去隱密不可談的認知。只有性重新回到大家可討論的話題,我們才有機會引導、規勸他人對於性的偏見與刻板映像。讓生命中本該美好的事物,脫離從沒有說清楚的壓抑,重新被認識。
您有不一樣的想法嗎?歡迎留言批評指教!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還請點擊『 讚賞公民的 按讚鈕 』。雖然還要先登入很困擾,但這可以實質的幫助我這一人團隊產出更多文章!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