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為新竹人說故事的文化尖兵 ─潘國正老師

    「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是獨特的,不可取代的。每個城市也是如此,不同的城市都有它的文化和歷史,難以複製。」 一輩子都在書寫別人故事的潘國正這麼說。這句話其實也是他個人寫照:民國 59 年他只有 13 歲,母親帶他搭公路局客運從臺北來到新竹舅舅家當西裝學徒,當時西裝店就在新竹公會堂旁。後來家裡開飲食店成為賣麵小孩,最後苦學成功,成為為民喉舌的新聞尖兵、報社特派員、廣播電臺副總兼主持人。
    他帶著同仁南征北討,製作各種系列專題, 有意義的呈現城市的多樣面貌,陸續獲得吳舜文新聞獎、兩岸新聞獎、人性光明面新聞獎等等,幾乎年年得獎,這對地方性的採訪中心來說十分不容易,過去多半是資源較多、接近中央的總社採訪中心獲獎。後來,在竹科廣播(FM 97.5),與交大藝文中心洪惠冠主任共同主持「愛上新竹」 節目,民國 100-102 年,連續 3 年拿下 3 座廣播金鐘獎。這個聽來充滿傳奇的故事,有一步步踏實的足跡。
    為什麼不是新竹人,會投入新竹地區文化和歷史工作?潘國正老師回憶,他對書寫城市文化的興趣起源於在中國時報負責新竹市政治和議會的路線,發現民政局出版一本《新竹市耆老訪談專輯》,大大地啟發了他。潘國正看到張永堂、 張德南和王郭章 3 位老師所做的田野調查加文獻整理,完全是新竹地區的「過去」。包括清領、日本時代、戰後初期等, 還有政權交替過程的內容,一個個故事,讓他發現多數民眾並不知道這個城市的 「過去」,教科書基本也是在教學生「忘記故鄉的過程,原因是考試不考,學校就不教!」,潘國正回憶說。
    潘國正回憶,早年來新竹當學徒時,就住在新竹社教館旁的中正台附近,每天都看到中正台很多人運動、打球、學騎腳踏車。當中國時報記者後,也偶而會到社教館採訪全國性的國語文競賽、合唱比賽以及藝術家在社教館展示之類的活動。但印象最深的是,社教館也會舉辦演講活動,有一次他們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許雪姫演講「口述歷史的意義與執行」,全程坐在下面聽完許教授的演講後,發現這是非常實用的工具,而後展開一系列以口述歷史的方法進行田野調查,甚至出書等文化工作。
    潘國正採訪出版的《天皇陛下の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獲得民國86年金鼎獎人文類優良圖書推薦獎。
    潘國正採訪出版的《天皇陛下の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獲得民國86年金鼎獎人文類優良圖書推薦獎。
    有感於時代變遷,地方急速變化,潘國正老師交大畢業取得碩士學位後,在報社長官同意下,陸續在中華、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每週兼一門兩小時的「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前後教了 20 年,造福無數學子,也記錄了許多風城珍貴資料。在西元 2000 年左右,立法院討論〈國軍眷村改建條例〉並研議要加入 WTO,潘國正抓緊時間帶著新聞工作團隊以及學生進行田野調查,書寫城市的老照片說故事及新竹市老店和眷村等故事,上述幾本書籍都成為全臺難得的城市文化專書,因而獲得國史館第一屆臺灣文獻獎的文化推廣獎。
    潘國正獨家報導非洲阿福接受人道救援,來臺治療,引起廣大迴響,阿福父子特別贈送一幅布吉納法索的蠟染畫。
    潘國正說,能融合過去、現在、未來,才能形成一個有質感、有文化、有深度和廣度的立體化城市。潘國正期許每個人都應該是城市觀察家,而且勇於對公共事務表達意見,成為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而座落在城市核心的新竹公會堂,就是最適合打造為文化基地的地方,潘國正期許能在這裡讓更多民眾一起來「知道過去、報導現在、預測和想像未來」。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巢兼代》刊物 Vol.1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城市透鏡文化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潘國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