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0/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評論】擁有十幾個爸爸的散文獎棍:過多的文學獎,桎梏了台灣新生代寫作者的創意

原文首先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東奧台灣代表隊戰績彪炳——柔道銀牌楊勇緯、羽球男雙金牌王齊麟與李洋、羽球女單銀牌戴姿穎、體操銀牌李智凱、高爾夫球銅牌潘政琮、拳擊銅牌黃筱雯以及空手道銅牌文姿云,俱是台灣首次在該項目摘牌。賽事期間,瘋奧運幾成全民運動,因疫情懊喪的國人得以振起。
對比過去紀錄,東奧台灣代表選手為何能取得如此戰果?原因之一是:政府資源的挹注——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最末年促成運彩成功發行,2014到2019年,運彩累計破200億盈餘挹注於體育經費;此外,蔡英文甫上任便成立體發會,讓本棣屬教育部的體育署改為直屬行政院,提高決策層級、給予更多資源,成為選手最堅實的後盾。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

蔡依林「地才」:「努力,一定會成功。」振奮人心,卻與事實相悖。
當一個人天資不佳,或努力錯了方向,又或大環境不好以致欠缺舞台……那麼,(世俗定義的)成功仍然遙不可及。要想成功,稟賦、夠努力、客觀環境資源豐沛,缺一不可。
運動一如藝術,及創作,都是「十年一劍」的行當。我們花短短一小時觀賞一場比賽,是選手耗費動輒超過十載青春,以無數汗/血水刻苦鍛鍊的成果。
諷刺的是,台灣的教學現場所謂「五育並重」說穿了就是個口號。
時間來到2021年可能略好一點,90年代以前出生的讀者可以稍稍回想,求學過程有多少堂音樂/美術/體育課被英/數/理老師借去「趕進度」?可以想像過去這個對體育(及藝術類科)極不友善,甚至歧視的教育現場,有志於體育的學子必需承受多少儕輩的異樣眼光或來自師長的阻力。

我的無數個爸爸
台灣體壇因近年客觀環境資源的提升、改善,終促成選手在東奧大放異彩,證明了儘管國土不廣、人口不多,不妨礙台灣人才輩出。那麼,台灣文壇的客觀環境資源又是什麼情況? 近二十年來,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雨後春筍般創設,愈來愈多的獎項、愈來愈高的獎金,養出了一批所謂「獎棍」——逐獎金而居的狩獵型作家,他們志不在出版,只在以「文學獎套路」寫出一篇篇討好評審以賺取獎金的作品。
長此以往,2020年,有鄉民在批踢踢揭露了一位有「十幾個爸爸」的散文寫手(原文),教人咋舌。首先,散文不同於小說,它的先決條件是「真實」,儘管內容可能因作者記憶的錯置或為顧及藝術性而與事實略有出入,但讀者之所以讀散文,是因為有個「隱形契約」存在:文中所述都是真的。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