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在課堂上問大家,覺得高中和大學的差異是什麼?有同學回答:高中是為了考大學;而大學則是開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
我當下完全沒辦法回應。其他人的認同更是嚇了我一跳。幾乎有80%的同學都附和了。
對我來說,這錯了。而且錯得離譜。當初就是這個理由,讓我斷了就讀體制內高中的念頭。對我而言,高中和大學的差別在於,高中是盡情探索;大學則是選定目標並朝其前進。我的經驗比他們快了整整一大截,尋找自己的志向是我高中一直在做的事,隨著確認自己的興趣,我選定了目標科系、努力考上、到如今開始上課。
奇怪的是,話是他們說的,錯的卻不是他們。他們只是碰巧生在這個體制下,依循著長大而已。對他們而言那再真實不過了。荒誕的是整個體制,而且謬誤早已深根蒂固、演變多時,並非一時半刻推翻得了。這也算為我解答了疑惑:為何常聽人說:「分數考到哪大學就填到哪。」學生們之所以這樣,並非全然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是根本沒時間去發現自己要什麼。所有的時間,都投注在讀書上,讀書完考試,考試完升學。
雖然我也有補習,但我報名的是半年的衝刺班。這麼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不想要高中三年都泡在讀書中,這違背了我當初選擇體制外學校的初衷。另一個原因算是環境所迫,我所處的實驗教育體制,台灣目前只發展到高中,甚至連高中都還發展得不完善,更別說是大學了。而當整個體制不完善的狀況下,到了大學階段的實驗教育學生還是得面臨「考大學」,和體制內教育銜接。因此,若是希望進入資源較完備的大學,完全不碰教科書也是不行的。參加考前衝刺班對我而言是最好的選擇;既能在高中一、二年級時盡情探索自我,又能透過半年的補習多少提升自己的考試能力。魚與熊掌兼得。
忽然覺得很慶幸,自己念的是體制外教育。雖然常常也罵學校高中部不成熟、被搞得四不像,但至少它沒有把我教成,以高中三年換取一間大學的人。我在課堂間,確實探索了許多,也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志向。這只是課堂中的小插曲,卻在我腦海中碰撞許久。我好像突然意識到,功利主義的延伸原來這麼可怕。
2021.9.27. 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