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8|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火鍋如何不吃膩:我的火鍋10+變化

    冬天到了,作為一個長年在家工作吃大鍋菜的人,為了避免吃膩,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很多種口味變化,再也不能忍受控制飲食時永遠都是白開水煮菜了。
    在這裡紀錄下我常用的、市面常見的各系湯底,以及它們的偷懶方式和正經一些的做法,供大家參考。不管是懶人做飯、家中掌廚、搭配控制飲食、清理冰箱剩下食材⋯⋯各種時候都很實用唷!
    註:本篇自行熬煮的水量基本上為夠吃2–4碗公的1鍋,使用市售產品時請依包裝指示上的水量操作,照著說明做最不會出錯唷。

    【基本湯底篇】

    首先介紹的是可以作為任何湯、湯麵、火鍋、燉菜等等的基底的高湯,代替白開水作為各種料理的水分來源,這些湯底再加上各類調味變化,就成了各種不同的鍋底啦。湯底可以一次做多一些,分裝成小份冷凍起來,日後要煮什麼都很有用處。
    煮湯底的時候以深鍋為主,方便讓水蓋過所有食材及保溫,吃火鍋的時候大家則用淺鍋,方便撈料。大部分湯鍋都是適合的,不鏽鋼、陶鍋、砂鍋、琺瑯鍋都好用,不沾湯鍋和生鐵鍋、無塗層鑄鐵鍋就比較不適合久煮,尤其是有很多骨頭海鮮必須翻動的情況。

    一、海鮮湯底

    海鮮是台灣的各式餐廳非常常使用的食材,依材料分成很多種,這裡講的是最空泛的海鮮口味,就是食材中的鮮味(味精味)啦。
    話說,其實南部隨處可見的「鍋燒麵」料理,也是發源於同樣的想法——用火鍋的容器和湯底來煮麵(我最近才領悟的),其經典口味就是海鮮,此後才有在以上基礎上發展的沙茶,以及近年來其他西式口味。

    1. 懶人做法
    使用海鮮高湯塊、市售湯底、速食麵調味包等。好像不太用說明。

    2. 簡單做法
    使用新鮮海鮮做湯底,除了加少許鹽之外,通常需要配合蔥、薑、米酒等去除腥味。
    • 最推薦使用蛤仔,抓一把加入鍋中即可獲得強烈鮮味。如果買活的最好先問老闆是否要吐沙。也可以使用帶殼蝦子,小蝦可以整隻煮,中等以上比較推薦燙熟後先把蝦肉取出,用蝦頭、蝦殼煮湯。
    • 魚湯做法類似肉類高湯,通常使用海魚,小條的整尾下去煮,大條的把兩邊肉片下來之後剩下的中骨、鰭、魚頭等拿來熬白湯。
    • 乾貨湯頭:中式作法最普遍使用的像是干貝、蝦米、魷魚乾切絲等,這些食材要先洗淨、放涼開水裡泡開。
    講究做法可以直接參考各大餐廳飯店的年菜、宴會料理,台灣海鮮餐廳眾多,不需要在家裡製作。(而且不管是甲殼類、貝類、魚類還是乾貨,處理起來各有各的麻煩)

    二、肉類高湯

    1. 懶人做法
    使用雞湯塊、排骨湯塊、雞高湯鋁箔包、高湯罐頭、市售豚骨湯底、牛肉麵湯底等。特別是雞湯類的商品非常豐富,也可以直接買煮好的燉湯回來,把料撈出來吃,湯的部分留下來煮下一鍋。

    2. 簡單做法
    肉類高湯的基本作法類似,都是選取骨頭較多的部位,汆燙去血水之後另外起一鍋,放入主料,加入喜歡的佐料如酒、薑、花椒、胡椒粒、辣椒、藥材包等等,煮滾之後用很小的火長時間熬煮6–24小時,直到湯呈現金色或乳白色。如果無暇看火,或者是電磁爐無法久煮,還滿建議煮滾之後放進燜燒鍋或電鍋悶。
    • 雞高湯:通常使用雞骨架(雞去掉肉之後剩下的胸骨和背部,1副大約10–20元不等)。如果鍋子夠大也可以考慮直接熬整隻雞,依照一般雞湯食譜製作即可,雞可以買小一點的。
    • 豬骨湯:排骨有分肉多和少的部位,肉少的如大骨、尾骨、龍骨等都適用於熬湯,純粹只有肉的部位較貴且不易熬出高湯效果,不用浪費錢。豚骨湯有時會有較重的臊味,除了汆燙、多加去腥的材料外,最根本方法是換一個豬肉來源。

    3. 如何汆燙
    汆燙必須要徹底,豬肉和牛肉可以先放在淡鹽水中,置於冰箱一晚讓血水泡出。汆燙時鍋內放冷水,加入肉骨後開火,一起煮到滾之後關火,倒掉全部熱湯,用清水洗淨肉骨上的浮渣,才開始熬湯。省事點的作法是先燒好開水,把肉骨放進去燙,但是效果就不那麼好。
    熬湯的過程中也必須不時把煮出來的浮渣繼續撈掉,這些大都是肌紅蛋白以及一些骨髓內殘留物質,會影響湯的美觀和味道。如果想要連油脂都去除,可將湯放涼冷藏,上面那層油脂即會凝固,留起來可以炒菜等。
    熬整隻雞時,通常不會徹底燙過。許多食譜會把其他料(紅棗、糯米、蒜頭等等)塞在雞的肚子裡面,節省空間。不同尺寸和不同品種、飼養方式的全雞價位差很多,可以依鍋子大小、個人預算等選擇。

    三、日式湯底

    在日式涮涮鍋最常見到的不外乎是金黃色的昆布湯底,日本家庭最常做的高湯,使用的乾貨主要有昆布、柴魚、小魚乾等。中式則還有干貝、乾香菇、金針等乾貨選項。

    1. 懶人做法
    • 買市售日式調味醬油,例如最經典的つゆ(麵味露),加水稀釋。
    • 使用烹大師、茶碗蒸の素等粉狀日式出汁(だし)調味料。 つゆ通常分為香菇昆布、昆布、柴魚(鰹)等幾種口味,這類商品濃度和好吃程度依品牌不同,務必要先試喝一下甜鹹,必要時可以加醬油或醣、味醂等補強。

    2. 簡單做法
    準備500cc左右涼開水,將乾昆布/乾香菇/小魚乾/乾香菇等洗淨後,加蓋浸泡於冰箱6–18小時。取出過濾後即得出汁湯底,泡發的昆布、香菇可以當食材煮來吃。

    3. 講究(?)做法
    • 昆布湯底:首先將乾昆布取約手掌面積,放進加了涼水的鍋中浸泡30分,然後一邊用慢火熬煮一邊濾除浮渣,在即將沸騰時取出昆布。
    • 柴魚湯底:1公升開水煮沸後熄火,放入30g柴魚花,浸泡5分鐘直到全部吸水下沉,然後使用鋪了廚房紙巾的濾網或豆漿布等將高湯濾出。柴魚可用更少水量再煮或泡一次,類似茶葉回沖的概念。
    • 小魚乾湯底:放入鍋中浸泡30分後,文火煮沸,轉小火繼續煮約5分鐘,在期間不斷濾除浮渣,熄火後過濾掉小魚乾和粉狀雜質。更講究一些或者丁香很大隻的情況,可在煮前先去除頭和內臟以抑制雜味。
    依照日式作法,柴魚花和小魚乾煮後並不食用,自己在家裡煮的話要不要撈出來就看心情。柴魚之類細小的原料可以放在紙茶包袋或滷包袋內煮,免去過濾麻煩。
    湯底材料百百種

    【變化口味篇】

    以上湯底可以再進行不同的搭配,做成不同的鍋物或有湯水的菜色。

    四、泡菜鍋

    以發酵過後的食材作為風味來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韓式泡菜鍋、酸菜白肉鍋,以及傳統的酸菜、酸筍等。肉類、海鮮、日式湯底都很適合搭配。

    1. 韓式泡菜
    購買超市或市場販售泡菜加入湯裡即可,甚至不需要買市售袋裝火鍋湯底。韓式泡菜依品牌和製作者味道有很多種,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辣度和風味。另外這種泡菜一般鹹味和甜味都比較少,需要自己加鹽、味醂、薄醬油等。

    2. 酸白菜
    有很多冷凍包裝食品可以選擇,自己做更划算。超市有售包裝酸白菜大約是1/4顆,某些傳統市場有賣半顆、一顆的攤販。酸白菜每次切需要的量加入湯底即可。新鮮酸白菜放冷藏保存會繼續發酵,隨著時間越來越酸,不喜歡太酸的話可分切冷凍保存。酸白菜比韓式泡菜略鹹一點點,但放鍋中依然需要再加鹽調味。
    3. 其他:酸菜鴨、醃篤鮮等,建議使用市售品或參考一般食譜製作。

    五、西式湯底

    這一分類按照不同湯頭寫,因為個人只推薦懶人做法。

    1. 蕃茄湯
    如果只是喜歡像蕃茄牛肉麵那種有點酸味的清湯,加入新鮮蕃茄即可。如果想要濃郁的湯,強烈建議除了新鮮蕃茄外使用市售的瓶裝義大利麵醬、罐裝剝皮蕃茄、蕃茄泥等,再點綴普通蕃茄醬。這是因為市售蕃茄品種吃起來較酸,煮起來較淡,而做罐頭用的蕃茄更甜、更綿密,會比較接近一般餐廳的味道。

    2. 牛奶鍋/豆漿鍋
    我個人其實是很不建議直接把牛奶或豆漿加在水裡或直接當湯煮的,受到火候或裡面的配料影響,常常會分離出很多渣來。一律建議使用市售湯底、濃湯塊等。
    牛奶本身放在料理中並沒有什麼味道(做過烘培就明白),真的要做的話建議購買白醬或自己炒(奶油炒麵粉),或者純牛奶煮加上起司調味料(比如起司泡麵附的那包粉)。
    豆漿其實和日式湯底很配,但煮起來可能會上面凝固下面渣水分離,一定要嘗試的話請選用濃一點的無糖豆漿,並搭配豆腐、生豆包等一起煮減少違和感。小火不滾,最後撈到碗裡時再加日式醬油露。

    3. 蔬菜清湯
    這邊指的是蔬菜consommé,指使用蔬菜熬煮的法式清湯。通常會使用切細或切小塊的洋蔥、紅羅蔔、西洋芹等帶有甜味的蔬菜長時間熬煮,多用根莖類蔬菜。作為變化型,有的會加蒜頭、馬鈴薯、蘑菇、高麗菜、白羅蔔、玉米、豌豆、黃豆、甜菜根(真正的羅宋湯)、蕃茄(南洋羅宋湯)等。比起湯底更像是在選配料,不多敘述。

    六、麻辣鍋

    麻辣鍋底和那層油完全不需要自己做,市售品牌琳瑯滿目,購買愛吃的即可,也可以向餐廳直接購買。我個人比起液狀的更喜歡塊狀包裝,因為四川麻辣鍋原本做法就是用大量的牛脂炒辣椒、花椒、香料,冷後凝固成一大塊。

    七、味噌鍋

    煮好的一鍋湯和料加入味噌即成,可以走一般風格搭配海鮮、日式湯底,也可以走豚汁風格,搭配豬肉和蔬菜湯底。味噌雖然有很多種,但效果都差不多,一鍋湯所需的味噌可能會比預料中要多,最好準備多些。有一些味噌是已經帶有鰹魚等鮮味成分,等於不需湯底,相對較鹹。
    味噌的標準做法是不久煮、不直接煮,所以是把整鍋湯和內容都煮好後,將味噌用開水溶解調開,再加入湯裡煮。所以湯鍋要預留之後加入味噌水的空間,當然如果嫌麻煩的話也可以整團味噌放進鍋裡煮啦,頂多損失一些營養價值和風味(玄學)。

    八、沙茶鍋、石頭鍋

    比較偏向潮州、汕頭火鍋的口味,在台灣也普遍。

    1. 沙茶鍋
    沒有什麼好敘述的,往湯裡加沙茶醬即可,任何湯底都適合!特別常見的是搭配生鮮海產。

    2. 石頭鍋
    石頭鍋最大的特點是底料先炒過再加高湯,除此之外和其他火鍋沒有很大的不同(除非真的很正統,是用燒得滾燙的石頭放進鍋裡加熱的原住民風味)。不只火鍋,很多歐式湯品或中式滷菜也有先炒洋蔥、蒜頭、蔥花等再加高湯煮的做法,最好選用一個可以炒的湯鍋。

    九、藥膳鍋

    泛指任何有植物性中藥材的,我個人把它分成「黑」、「白」兩種,同樣不需要自己抓藥,可以購買市售湯頭直接使用,或者買乾燥滷包/茶包狀的和高湯一起熬煮,也有中藥房會做自己的配方包成一袋。
    • 黑色藥膳鍋:例如四物、當歸、十全大補、肉骨茶等。適合與肉類一起煮,但是不太適合作為大火鍋,因為加入其他蔬菜或火鍋料通常不是很搭配。
    • 白色藥膳鍋:典型代表蒙古鍋、天香鍋、養生鍋等,是一種百搭的鍋底。

    十、咖哩、南洋口味

    這個類型比較難做大火鍋,比較適合1–2人的小份鍋或湯麵等。

    1. 日式咖哩鍋
    例如湯咖哩、咖哩烏龍等所使用的口味,直接購買市售包裝湯底即可,或者使用剩下的日式咖哩製作。我個人是沒有很喜歡啦,因為容易髒衣服。

    2. 南洋咖哩/叻沙/冬蔭功/香茅口味
    東南亞進口食品中有非常豐富的小份量調味料包,有粉狀、醬狀、乾燥狀等等,咖哩類最推薦醬狀的,直接加入鍋中煮即可,最多只需要自己準備椰漿炒一下。在一些東南亞進口商店可以買到冬蔭功(泰式酸辣湯)的罐裝醬料,以及乾燥或新鮮的香茅。

    以上就是這次分享的10種變化!
    看來我真是沒有寫懶人文章的才能,祝大家都有快樂輕鬆的鍋物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