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自己選擇愛》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以量老師說:「這是一本簡單的書,說著一個簡單的故事,回顧原生家庭,不僅僅去發現,而且是,再創造、再學習、再選擇,允許自己選擇愛。」
是的,這是一本簡單的書,全書只有十二則故事,簡單的連我這種對閱讀有心魔的人都能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完。
但是,這也是一本難讀的書,十二則故事,就像十二場家庭雕塑成現在眼前,每則故事,都有我成長背景的映照。與其說我是讀者,我覺得自己更像是參與其中的扮演者,跟著故事情節的開展,時而感動、時而心酸、時而驚嘆,時而心疼,就是沒有平穩和無感的時候。
我想起在我參與過的薩提爾相關課程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活動,模擬家庭(我自己亂取的名字)。老師邀請學員們上台隨機的組成一個家庭。老師只決定了父母的姿態,剩下的全憑學員的當下的感受,自由發揮。
首先,爸爸的姿態是指責的,伸出右手筆直地指著媽媽,媽媽的姿態則是討好的,跪坐在地板上,得抬頭才能看到爸爸的臉。
「好,他們現在要生第一個小孩了,有沒有哪一位要當他們第一個孩子的?」老師公開求子。
一位女同學舉手了,表明她想要當女兒。
「看來他們第一個孩子是女兒。」
老師站在這個女兒的後面,帶著她看看她的家庭的樣貌,然後問:「看著爸爸和媽媽的互動是這樣,你想在哪邊?」
這對夫妻第一個孩子,默默的走道媽媽旁邊,蹲下,扶著媽媽的右手,像是希望能給予媽媽有站起來力量。
「什麼原因你選擇這裡?」老師問。
「因為,媽媽好可憐,爸爸好兇。」女兒瞄了爸爸一眼,帶著一絲怒氣。
一個新的成員加入了,像黑咖啡加了糖,新成員有她自己選擇的位置和方式,家庭的互動也隨之改變,老師一一詢問家庭成員此刻的感受如何。
媽媽說:「我覺得我女兒好窩心,也覺得有人陪我,溫暖多了。」媽媽把左手也搭在了女兒的手上,兩人互給對方一個甜蜜的微笑。
爸爸有點錯愕地說:「我覺得很孤單啊,為什麼只靠在她媽媽那邊?我什麼都沒做耶,那我生這個女兒要做什麼?」
台下出現些零散的笑聲,有的笑的開懷,有的笑的無奈,特別是男士們…。
「好,那我們現在要來生第二個孩子,有沒有人要來當他們第二個孩子呢?」
我舉手了。
「你想當男孩還是女孩?」
「女孩。」
家庭圖像變得略為複雜了,老師帶著我從更遠的地方看著我的家庭圖像,以便我能看到全貌。
「這是你的家,你出生之前就是這樣互動的,那麼,你想在這個家裡的哪個位置呢?」
一定是離的遠遠的,我聽見台下有細語如此說。
「這裡。」我站在父母中間的第三方位置,稍微,靠近爸爸一步,與兩邊形成一個不等邊三角形。
「你怎麼會選擇這裡呢?」老師問著同樣的問題。
「因為,我想要這個家平衡一點,媽媽那邊已經有姊姊了,佔的比重多一點,但是爸爸看起來也很高、很有力量,所以只稍微靠過來爸爸這邊一點。」
這次,咖啡不只加了糖,還加了奶油球,同樣地,老師一一問每位家庭成員的感受如何?
媽媽說:「我對二女兒有點失望,還是覺得我的大女兒比較好,會一直陪伴我。」我雖有點意外,但看著離媽媽那麼近的姊姊,也能理解,於是,我將希望寄託在爸爸身上,在老師還沒訪問爸爸之際,我就已經看像爸爸,等著他的回答。
終於,爸爸接過了麥克風,看了看我,和我左手邊黏在一起的媽媽和姊姊說:「嗯….,是有好一點啦,至少她離我近一點…,但是她也不是站在我這邊啊,一個已經在對面了,我原本以為,再生一個,她會站在我這邊,結果也沒有。」爸爸顯然也對我的選擇有失望。
站在中間的我,突然覺得落單了。
姊姊說:「我會想要把妹妹拉到這邊來,一起處理爸媽衝突。」
接著,我的弟弟出生了。弟弟選擇了一個離風暴核心遠遠的位置,在我的斜後方,背對著這個家。
他說:「我覺得好吵好亂,我只想離得遠遠的,不想介入,如果我需要幫忙,我就找姊姊們就好。」
媽媽看著眼前的子女分佈圖:「雖然有點覺得他為什麼要離這麼遠,但至少我看看的到他,他過好他自己的生活,不給我招惹麻煩就好,我有我這個大女兒就夠了。」
爸爸則說:「他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子,為什麼不跟我站一起啊?不過,畢竟是男生,早晚也要自己出去發展,也好,早一點獨立。」
大姊說:「我還是會想要繼續處理家裡的風波。」
我呢?
我這個二姊說:「我想我會跟大姊一起討論該如何解決家裡出現的問題,但不會找弟弟,但是如果弟弟有事要我幫忙,我也會盡力幫忙,藉此希望弟弟別走得太遠。」
再接著,我最小的妹妹出生了,是個個子不高,有著柔順短髮的女生,她看了看整幅家庭圖說:「為什麼大家都不笑啊?」於是,她開始像隻小蜜蜂,在家庭的外圍東跑跑、西跑跑,偶而沾一下媽媽,偶而逗一下爸爸,就是不走進家裡。
「我打算,先在遠處觀望,如果家裡和平,我就可以回來享受一下,如果家裡一有衝突,我就快速跑掉。」
爸爸、媽媽都覺得這個最小的女兒最可愛了,爸爸甚至覺得終於生到一個值得的了。大姊覺得小妹最小,天真爛漫無可厚非,以她的排行和年紀,也只是剛好而已,家中的事,有她和二妹處理也夠了。弟弟則一如初衷,說:「我沒差,不關我的事。」
輪到我了,我呢?
我把眼睛睜的大大的,雙手一攤,說:「我真的覺得自己爹不疼、娘不愛…」
台下爆出笑聲,或許是無辜又帶點無奈的神情讓這句話聽起來像調皮的小抱怨吧。
我繼續說著:「媽媽覺得姐姐貼心,但爸爸也並沒有特別愛我,弟弟走得遠遠的,大家都覺得OK,他只要能搞定自己就好,最後,全部的人都覺得妹妹最可愛,可是我呢?明明我也是跟姊姊一樣做了很多事的人呀…。」
台下笑聲漸歇,但我內在的驚訝滿到都要溢出來了,我真不敢相信我的耳朵,我不敢置信我剛聽見的這一段話,來自我自己的嘴巴。
突然間,我懂了,我全都懂了。
我是家裡的唯一的小孩,在我家,就連投票,我都是關鍵性的一票,從小到大不曾經歷這樣的場景,但是那句話對我又是如此的熟悉。我曾側耳聽到一位堂姊說過相似的話,覺得爸媽只在意哥哥和妹妹,哥哥早早就出社會工作,為家裡分擔家計,是爸媽信任甚至是仰仗的孩子,妹妹從小愛笑又長的可愛,連一起受罰的時候,都能被少打幾下。
只有她,常常獨來獨往,看起來獨立自律,但其實鮮少說出自己的想法,也不特別愛笑,像活在自己的小城堡裡一樣,對外界築起又高又厚的城牆,只透過一扇小窗子與外界聯繫。
大人們都說,她的性格倔強,同輩裡,和我最像。可是,我們卻不曾因為性格相似而比較親近過,我原以為只是因為我們的年齡差距有點大,大姊姊難免不想跟小屁孩說什麼心裡話。
那一刻,我才知道,並不是年齡讓我們不親近,而是,對她而言,以我在家庭裡的位置,我永遠不可能懂她。
那一刻,我才明白,大人常說的老二情節是如何而來。
後來,我鼓起勇氣,把我在工作坊的體悟和當時的驚訝告訴她,然後說:「我才知道,你當年為什麼會那樣說,就算是換成我,也一樣。」
她只是笑了笑,什麼也沒說。
那一年,我剛離職,剛接觸這類個人成長工作坊不久,正興致勃勃的散盡存款到處上課,當親朋好友都等著我什麼時候投入下一份「穩定」的工作時,她是第一個表態支持我的人,她告訴我:「我覺得你學這些東西很好。」
至今,我都非常感謝她當年的那句話,對當時迷惘的我是如船底放了壓艙物般,是令我安定而珍貴的肯定。
這是家庭雕塑的力量。
這是一本簡單的書,說著十二個故事。
這也是一本極富深度的書,像十二場雕塑呈現在眼前。
如果你細看,模擬家庭的故事裡,不管是跟著媽媽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指責一起說理的大姊,或是絞盡腦汁拼命幫家裡解決問題的二姊,逃離家庭的弟弟,或是負責開心果角色的妹妹,每個孩子都在用他們的方式平衡著這個家,沒有一個孩子希望自己的家庭氛圍是整日烽火連天或冷得像冰窖的,他們會用自己弱如絲絮的力量試圖改善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關係,然而,無論孩子長到幾歲,那都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那是一條,永遠不掌握在他們手上的夫妻關係線。

這樣的情境,不只發生在工作坊中虛構的模擬家庭裡,也存在在這本書裡的各個故事中,甚至,是社會上無數家庭的縮小版。

因此,以量老師在書裡也寫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壞小孩,只有受傷的小孩。」;「做不成夫妻,也要做父母 。」

也許,你和我都曾經是那個努力平衡著家的孩子,然而,如果有幸能回首來時路,不只是去發現、看見,也讓我們一起重新學習、重新選擇,允許自己,選擇愛。
本文涉及個人隱私部分已做改編,其他僅為本人之課堂記憶。
avatar-img
5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何亞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關係之間的衝突,往往來自日常中最小的事。曾有研究指出:在伴侶之間會出現的各種問題裡,有69%的問題是永遠無法解決的。然而,薩提爾女士也說:問題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崇建與志仲老師的課堂裡,總會提到,「跟感受在一起。」 到底什麼是「跟感受在一起?」又該如何「用對話討論情緒?」 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與媽媽開啟的感受的對話...
關係之間的衝突,往往來自日常中最小的事。曾有研究指出:在伴侶之間會出現的各種問題裡,有69%的問題是永遠無法解決的。然而,薩提爾女士也說:問題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崇建與志仲老師的課堂裡,總會提到,「跟感受在一起。」 到底什麼是「跟感受在一起?」又該如何「用對話討論情緒?」 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與媽媽開啟的感受的對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小女兒讀小學時,我發現在那個時候,單親家庭已經快三分之一了。所以今天有很多人不願意註冊結婚,我並不認為那有什麼奇怪的!畢竟什麼樣的過程,會產生一定傾向的結果! 我好奇的是,當初為什麼選擇了父親或母親?有人給了一個我比較奇怪的理由,誰有錢就跟誰吧! 我該說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嗎?對啊!誰對小孩好,誰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認識一位有過三段婚姻的女性,跟第一任生了個女兒。我這種崇尚情感單一的人,為什麼會認識這樣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她的第二任是我從小一起長大,小我一歲的朋友。 婚嫁之前,我朋友一直跟我討論要怎麼教育女兒?我的原則是該怎麼教,就那樣教,心裡不要因為不是自己生的,就刻意地放寬。他很怕生父故意用放縱來阻擋他和
善良小歌妹聽到內在聲音:我只是想看原作者怎樣演化我,次生父親如果不愛我,我的效應就沒有了。你有思考過次生父親是一個傻瓜,他為什要你這個次生女兒?聽到這裡,這難道才是真實的我?不!這不是真實的我,是原作者在搞怪。我說:他要我這個女兒是因為他要化解次生愛情,他的傻瓜政策可以一行。 善良小歌妹聽到內在聲
次生女兒說:次生父親為何要演化愛情給我看?你是不是一個好人?你知道我和你一樣是追求完美的人,你要做那麼大的事業,我要和你一起做。你是不是認為我不能?我是愛你的,請相信我們可以。你知不知道你是個怎麼樣的人?你是一個傻瓜,這個世紀還有誰會做這種事情,我看到了可以放手嗎? 次生女兒說:當我們大家都變大,
一個女孩在探索自我與家庭關係的過程中,發現了父親的無私與愛。她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包括是否願意為愛剪掉翅膀。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我是一個有二個小孩的單親職業婦女,工作繁忙之餘,二個小孩的問題讓有有時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也不知道有二個以上的小孩是不是都會碰到這類的問題?我自已是獨生女,從小超想要有兄弟姐妹作伴的。但是從二個身上看到的,卻跟我想像的不一樣。 老大非常計較公不公平的問題,小時候她是全家最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小女兒讀小學時,我發現在那個時候,單親家庭已經快三分之一了。所以今天有很多人不願意註冊結婚,我並不認為那有什麼奇怪的!畢竟什麼樣的過程,會產生一定傾向的結果! 我好奇的是,當初為什麼選擇了父親或母親?有人給了一個我比較奇怪的理由,誰有錢就跟誰吧! 我該說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嗎?對啊!誰對小孩好,誰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認識一位有過三段婚姻的女性,跟第一任生了個女兒。我這種崇尚情感單一的人,為什麼會認識這樣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她的第二任是我從小一起長大,小我一歲的朋友。 婚嫁之前,我朋友一直跟我討論要怎麼教育女兒?我的原則是該怎麼教,就那樣教,心裡不要因為不是自己生的,就刻意地放寬。他很怕生父故意用放縱來阻擋他和
善良小歌妹聽到內在聲音:我只是想看原作者怎樣演化我,次生父親如果不愛我,我的效應就沒有了。你有思考過次生父親是一個傻瓜,他為什要你這個次生女兒?聽到這裡,這難道才是真實的我?不!這不是真實的我,是原作者在搞怪。我說:他要我這個女兒是因為他要化解次生愛情,他的傻瓜政策可以一行。 善良小歌妹聽到內在聲
次生女兒說:次生父親為何要演化愛情給我看?你是不是一個好人?你知道我和你一樣是追求完美的人,你要做那麼大的事業,我要和你一起做。你是不是認為我不能?我是愛你的,請相信我們可以。你知不知道你是個怎麼樣的人?你是一個傻瓜,這個世紀還有誰會做這種事情,我看到了可以放手嗎? 次生女兒說:當我們大家都變大,
一個女孩在探索自我與家庭關係的過程中,發現了父親的無私與愛。她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包括是否願意為愛剪掉翅膀。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我是一個有二個小孩的單親職業婦女,工作繁忙之餘,二個小孩的問題讓有有時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也不知道有二個以上的小孩是不是都會碰到這類的問題?我自已是獨生女,從小超想要有兄弟姐妹作伴的。但是從二個身上看到的,卻跟我想像的不一樣。 老大非常計較公不公平的問題,小時候她是全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