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諮商心理師全職實習議題的文章,文末有寫到,有辦法拿到心理師證的,都是倖存者。我接下來要寫的是,這些倖存者如何去穩固心理師專業訓練的結構。哀哀,我又要來得罪人了。
我自己在受訓經驗中,不只一次被遊說,被鼓勵,把大量金錢投入自己的受督與受訓這件事情,叫做(準)心理師的自我投資。我的師長會在認識其他心理師後,開心的跟學生說,他看到了我們這些實習心理師的「光明未來」,因為他新認識的心理師就是在收費當實習心理師的督導(因為該機構的資源不足,實習生只好自費)。我也曾經和身為督導的資深心理師討論。我說你一次收將近三千元的督導費,這不是一般月收四萬多的心理師有辦法負擔的。該心理師懟我說,你以為我為什麼可以坐在這個位置上?我當年也是這樣苦過來的,我也花了大量的金錢與時間才有這樣的能力。
而再而三,這些資深心理師一方面理直氣壯的開高價。另一方面說服年輕的準心理師或新手心理師,你應該要努力投資自己,有些資深者甚至鼓勵年輕心理師向銀行借貸,要努力從自己身上壓出錢來,好去上昂貴課程或是接受大師督導,他們拿自身做例子來分享,表示這樣的一切是正常的,做這一行就是這樣,我是這樣,我因此成功了,你想要成功,你可以按照我的老路走。
但,各位,今時不同於往日,現在的社會環境與二十年前的社會環境差了多少,光是諮商研究所、心理研究所的數量就差很大,房價也差很大。你要怎麼去比?沒有人的成功可以完全複製於另一個人的身上。但這些不要緊,資深前輩只是要年輕人相信他,相信他舉起的光明與希望。相信這行就是這樣。要有前途就是要「投資自己」。
他們一方面這樣鼓勵,另一方面也因為資深者已經穩穩佔據市場與業界的話語權,年輕人也期待因著督導與老師的關係分一杯羹喝。而這,就是所謂的人脈。資深者吃不下的,分給那些督導學生、課程學生,這是我的學生喔,請多照顧。這是大師的學生,治療或演講的品質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吧?這,就是社會資本。年輕心理師想要擁有社會資本,他需要先投入經濟資本,表現得乖巧可人,認真友善,老師看了喜歡,才會予以提拔。
不好意思,我叉題了。
我想要講的是,以心理師的實習制度來說,年年都有實習生哀號,為何一點改變也沒有。幾點寫給大家參考。
1. 作為心理師的我們,從這個體制中倖存,我投入將十二個月,每週四個整天的無給職的勞動。當我成為資深心理師,當我開始要將我投入的青春歲月與大把鈔票「回本」,我依靠的也會是當年剝削我的體制。如果這個體制改了,請實習心理師要花基本底薪了,那我當年的付出又算甚麼?年輕實習心理師的正義,和資深心理師的正義,很可能是有差距的。當我們離開了被剝奪的位置,很有可能就是朝向既得利益的位置邁進。除非你不當心理師,不然這就是心理師的生涯徑路。
2. 身為資深心理師、心理機構的經營者,我當然要壓低成本,我是在訓練實習心理師、我是在盡社會責任,你們知道現在全台灣的心理機構有多少在虧錢做嗎?還有不少負責人認為機構在虧錢,虧錢的機構不是營利機構。關於這點,我不予置評。實習心理師這種資源,當然多多益善阿,我們把成本壓低,才好給在機構執業的心理師比較好的分帳比例。不然,這些兼任、契約心理師,流動率也很高的,給不出好的分帳比例,不到一兩年都跑光了還得了,好的心理師又不像實習心理師,跟韭菜一樣,朝朝歲歲都有。
3. 我是資深者我為什麼要跟實習心理師好好地坐下來談?告訴我,為什麼?沒必要阿。我上面已經說了,實習心理師如韭菜,就算名聲再差的機構,都還是會有實習生投遞履歷的。因為全職實習是拿到考照資格的必要條件。我們機構間只要團結一致,說好條件只能比差,不能比好,我做為經營者或主管,根本不怕沒有實習生來提供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