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研究所時,最常聽到老師說:「如果你想要賺大錢,有很多行業可以做到,真的不一定要做心理師。」
但往往學生時期感覺到的都是:應該不會這麼差吧?可是我看某某某(有名的心理師)看起來應該賺的不少啊!
*
從我六年前開始工作,專任的心理師薪水就比畢業前認知到的還少,甚至越好的學校待遇越少(面試時我還曾聽過校方跟我說你待過我們學校,之後會有更好的機會!)但機會跟薪水是不成正比的。
如果你拿心理師跟其他醫事人員相較之下,在學習和考照上付出的成本就至少要三四年,而且還包含全職實習時沒有收入或津貼時,還有租房、交通和時間的成本。考上證照之後,還有永無止盡的在職進修,有些甚至是動輒上萬的專業課程。
*
六年之後,我再度回到台灣,調查了目前心理師的工作現況,雖然各校的人力都有增加了,但平均薪水比六年前更少的學校大有人在,而且學校更把心理師當作行政人員(以前就是了但現在人力變多,只是讓學校更覺得可以分配更多與心理專業無關的工作,比如招生或是導師業務,可能還有更多我沒聽過的)
*
供需的不平衡讓心理師和老師一樣越來越飽和。
很大的原因是社會的氛圍還有對心理健康的認知,還是停留在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去諮商,而通常遇到各種情感、家庭或人際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星座塔羅占卜或算命,因為大家急著想要一個答案或方向,而心理諮商沒辦法立刻看到這些效果。
但沒有改變的是,我還是聽到很多對心理師工作有興趣的人,覺得心理諮商可以聽人說話就收很高的時薪,好像是個很爽的工作。
*
除了學校專任的工作,自費的市場確實開始蓬勃發展,諮商所一間一間的開,但不代表你想進就進得去,或是進去了收入一定足夠妳的生活所需,現實就是妳有多少個案來源還有留不留的住案。
*
最後,如果你覺得花這麼多時間還有金錢投資,但發現可能不適合或你想像不同時,你有勇氣放棄嗎?這也是一個沈沒成本的想法,花了錢就要持續下去,不然就更顯得浪費了這些歲月。
最近聽到一個醫學院畢業的學生沒有從醫,但去開了一家小酒館的故事。父母聽說心裡都很著急但也只能照孩子意願,但還是希望他趕快回到「正軌」上。
只是啊人生沒有什麼決定是絕不能回頭的,如果這個學生之後還想再回到醫生的路上,沒有人說他回不去,只看他自己要不要回去!
只要你想清楚也做了決定,下一個人生選擇就在那裡等著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是不務正業邱總監Erica,也是諮商心理師|Podcaster|英語家教。在不同的生涯探索過程中,我發現分享的正向力量是很大的,透過生活中的經驗還有身邊的人教會我的事,結合心理學的知識,寫成我的心得,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歡迎聯繫合作,請合作邀約來信:beceo.erica@gmail.com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打賞,在左下方幫我拍手鼓掌,讓我有更多創作的動力!也歡迎你到我的IG、臉書逛逛,或收聽我的 podc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