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權後世代:東關之戰】

東興之戰,又名東關之戰。 是孫權過世後,東吳最重要的一場戰役。 從丁奉傳,可以看出它孕育出了影響整個東吳後期的名將與勢力。 東興這個地方,估計在巢湖東南濡須口的附近。 早年,在呂蒙的建議下,朱然負責建立起了濡須塢,並設三關屯。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來,巢湖東南出來,兩邊夾山,只有一條路可以繼續東進。 (深綠的那兩條是山,中間是通路) 濡須塢與三關,在建安年間,進行了多次激烈的戰役。 是孫權軍最重要的壁壘,沒有之一。 荊州線的戰局經常變化,沒有像這裡這麼優秀易於防守的據點。 事情在曹丕稱帝後有了不同。 曹丕展開三路伐吳時,以曹魏最強暴走隊長:曹仁進攻濡須。 「三月,曹仁遣將軍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舩,晨渡濡須中州。」 這一戰,不管在曹魏還是東吳的記載上,都以曹仁失敗告終。 問題是,之後曹休進兵東吳,就不再有任何濡須塢的戰況報告了。 曹休直接在長江邊的歷陽打了一仗,接著長驅直入打到蕪湖。 濡須塢莫名的消失在歷史舞台上。 上面那段曹仁進攻打法,提到了油舩。 油舩是啥?火計專用易燃船。 我想在這裡大膽假設,其實當時,曹仁是成功燒掉濡須塢的。 所以後續的曹休,完全可以走水路直達歷陽,不會再被吳軍引到三關屯的方向決戰。 濡須塢的消滅,對東吳來講是非常大的威脅。 所以孫權稱帝後,就試圖築東興堤來斷開巢湖水系……重建塢堡已經不行了,斷個水路總行吧? 不過就像上面提到的,大堤還沒築好,曹休就來闖關了。 這一闖,東吳只能從這一帶含恨退出。 孫權過世後,充滿雄心壯志的諸葛恪,再次派兵進駐東興。 這次,諸葛恪不但做大堤,還沿山築兩塢城。 從前面的脈絡看來,我個人傾向,諸葛恪興土木的地方,在今林頭鎮南。 那邊非常明顯可以看出兩山夾一河。 但南諸葛只各留一千兵防守,曹魏收到情報,則派北諸葛帶七萬兵進攻。 南諸葛緊接著帶四萬兵出擊,渡過長江。 「(胡)遵等勑其諸軍作浮橋度,陣於隄上,分兵攻兩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 當時諸葛恪的城塢蓋得很棒,魏軍無法登山搶攻。 所以他們其實是在大堤上築浮橋,設陣營,往左右進攻。 這個說法,大概可以映證我所說諸葛東興堤的位置應當無誤。 「及恪上岸,奉與將軍唐咨、呂據、留贊等,俱從山西上。」 照這邊來看,南諸葛應該是在歷陽,派遣四大先鋒,從南邊繞過去攻西山。 「(丁奉)辟諸軍使下道,帥麾下三千人徑進。時北風,奉舉帆二日至,遂據徐塘。」 辟諸軍使下道,就說明了丁奉離開大部隊的下方路徑……而後面我們看得出來,丁奉走水路去了。 我之前一直想不通的是,他到底怎麼走,才能順北風? 安徽省可以查到三個徐塘,離這場戰役最近的,其實是含山縣東北。 如果是這裡,其實丁奉絕對是逆風高飛,也許本來水路只要走一天就可以北上到那邊了吧。 要到北徐塘,走長江就可以了。 然後,丁奉就從那條唯一的陸路,殺了過來。 由於雙城並沒有被魏軍攻下,所以其實丁奉應該是抵達東城,從上面殺下來。 而呂據他們也剛好抵達,從西城殺了下來。 「魏軍驚擾散走,爭渡浮橋,橋壞絕,自投於水,更相蹈藉。樂安太守桓嘉等同時并沒,死者數萬。」 韓當的兒子,之前投降到魏國去的「韓國綜藝節目」簡稱韓綜,也在這時被擒殺。 這邊同時我們可以看出幾件事: 一,諸葛恪為什麼要前鋒從西山走? 因為東側陸路,判斷上已經被魏軍佔領了。 但丁奉的嘗試告訴我們,其實魏軍可能只有小股兵力在徐塘。 二,如果魏軍在那邊駐有重兵,丁奉的冒險行為,不但可能害死自己,也可能會導致此戰潰敗。 三,在諸葛恪傳中,裸衣破敵的主將,其實是接下來升為左將軍的留贊。 也就是說,諸葛恪把首功報在留贊頭上,丁奉呷賽。 但三國志作者陳壽,持有魏國史料,故意在這裡踢爆諸葛恪的假報戰功。 這完全顯示出,丁奉不是諸葛恪派系……而且他又擅自行動,沒被軍法處置就不錯了。 此戰過後,東興難以強攻,已經在北方人的心中留下了印象。 如果諸葛恪沒有重興城塢,沒有在這裡擊退魏軍,東吳要不是趕緊遷都,就是比蜀漢還要早會滅亡。 按吳書的說法,最終晉多路伐吳,橫江王渾攻打此路。 雖然吹一個戰無不勝,但是你也沒有比遠從西線打過來的王濬快啊。 而且大將軍司馬伷還幫忙從旁邊的陸路推進呢。 結果這二王一司馬的抵達時間,也是差不多而已。 你相不相信,東興兩城一堤,為東吳延長了近四十年的國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最多人熟知的三國時代,也是最困難的時代。 這邊僅收錄部分東吳與蜀漢的相關文章,無時間序。 曹魏則跟隨「正統歷史」,請參閱【魏晉風雲】專題。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