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你很想問,但是精神科醫師不想回答的30個疑惑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根據健保局資料顯示,從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幾乎所有科別的門診就診人次都明顯減少,而身心精神科則是少數的例外,甚至業務量還持續增加。
看到這樣的統計數字,還真是令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當然是為了還在崗位上努力的身心科同儕們,憂則是台灣社會至今仍對精神科存在諸多誤解。
雖說這其實是「共業」,絕非民眾、醫師、健保署其中任一方的單獨責任,但是身為20年精神科醫師的我,自覺還是得盡一份責任。
況且,卸下第一線醫師身份以後,我更能較無顧忌的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
也因此,我打算以醫師生涯中常見的現象與個案常有的疑問做為討論內容,為需要到身心科就診的讀者們解答(在現今的疫情、經濟、國際情勢下,這樣的人必定會越來越多)。
首先得澄清,書名中所謂的「不想回答」,並不見得是醫師不願意回答,往往是因為「沒時間」、「沒立場」回答。
  • 沒時間:看診人數太多是台灣當前健保制度下的「共業」。平均下來每位個案看診時間有限,當然只能優先處理、回答與本次就診最有關的重要問題。
  • 沒立場:在醫院中工作的受雇醫師,當然會受限於各醫院的「內規」限制;即使自己開診所當老闆,也會受到健保制度影響,因而很難解釋得清楚。
因此,本書就是希望透過完整的篇幅,盡可能解釋清楚其中的「眉角」(尤其是醫師的難處),讓就診個案能瞭解來龍去脈,避免因醫病關係不佳而影響治療效果。
當然,如果真的是醫師個人的問題(各行各業總是難免有害群之馬),我也會說清楚、講明白。
以下是預定討論的主題,「30」這個數字當然只是粗估,各位讀者如果有興趣,歡迎補充我沒有想到的主題,讓內容得以更加完善。

看診前


到底該不該就診?
什麼情況下應該到身心科就診?這是許多民眾的最大疑惑。究竟有沒有什麼明確的標準可供判斷?
應該到大醫院或是小診所就診?
隨著近幾年身心科診所越開越多,有不少醫師甚至擁有大醫院主任級資歷,民眾的就診選擇越來越多元。究竟大醫院或小診所比較適合自己?
如何選擇醫師?
台灣人看病向來崇尚名醫光環,這樣的心態在身心科就診時是否合適?網路評價是否有參考價值?
病看不好,該不該換醫師?
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醫療院所密度高、健保彈性大,換醫師、換醫院都很容易。什麼情況下應該考慮換醫師、換診所看診?
醫師專長與科別如何選擇?
常見到醫師的履歷、簡介琳瑯滿目,甚至同一家醫院的身心科又分為成人、兒童、老人、心身症、藥酒癮等次科別,看得頭昏眼花,究竟該怎麼選擇?
家人不想看診,怎麼辦?
「真正有病的人不想看病,本來沒病的人被害慘反而先跑來看病」,這是身心科診間中常聽到的真實故事。有什麼辦法讓真正需要治療的人願意就醫?

看診過程


候診時間為什麼那麼久?
好不容易排隊掛到號,為什麼醫師看一個病人就要那麼久?已經生病了還要我等,快爆炸了!
為什麼醫師很喜歡「探人隱私」?可不可以「保留秘密」不說?
除了年齡、職業、家庭狀況,還要問我的祖宗八代、小時候的家庭狀況、現在的感情狀況、甚至性生活。這些真的有必要嗎?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表達清楚自己的問題?
醫師看起來都很忙,可是我有很多問題想問,很多困擾想解決,該怎麼辦才好?
應該把精神科醫師「當朋友」嗎?
已經看診很久了,和醫師無所不談,甚至比朋友還要親近,我可以真的把醫師當成朋友嗎?
我該找個「溫柔體貼」、「有求必應」的好醫師嗎?
我的醫師總是很溫柔,不管我說什麼都會認同我、鼓勵我,不管我想換什麼藥也都有求必應,他真是位好醫師!

診斷


為什麼醫師不用檢查,光靠問問題就能下診斷?
身心科醫師是不是很厲害,問一問就能告訴我診斷?這樣的診斷可以相信嗎?
我該接受自律神經檢查嗎?
聽說只要花幾分鐘檢查,就能知道我的「自律神經」有沒有問題,這是真的嗎?
我的診斷為什麼很奇怪?
下載「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以後,我發現自己的診斷很奇怪。明明只告訴醫師我睡不著,診斷卻是憂鬱症?

治療


一定要吃藥嗎?
聽說身心科的藥「很毒」,可以不吃藥治療嗎?為什麼大部分醫師都要我吃藥?
藥物到底有沒有效?
明明是「心理」問題、「想法」問題,為什麼吃藥有效?吃藥真的能改變想法、讓我變得開心嗎?
健保會影響開藥嗎?自費藥會不會比較好?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藥物?
老子有錢,能不能花錢吃自費藥比較有效?我只是小康家庭,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健康食品?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為什麼相同診斷開的藥物卻不一樣?
我們兩個人的診斷明明一樣,為什麼醫師開的藥卻完全不同?
為什麼不同疾病開的藥物卻一樣?
我的診斷是憂鬱症,我老婆的診斷是焦慮症,我媽媽的診斷是失智症,為什麼醫師開給我們的藥物卻相同?是不是這個醫師只會開一種藥?
藥物副作用大、效果不好,該請醫師換藥嗎?
吃完藥還沒感覺到效果,副作用就很明顯,反而更不舒服,乾脆不吃還比較好!
藥物會上癮嗎?
聽說精神科藥物都很容易上癮,是不是少吃比較好?
該怎麼減藥?可以自己減藥、停藥嗎?
覺得有改善就減藥、停藥應該比較不會傷害身體吧?醫師會幫我減藥嗎?為什麼我的醫師建議我一直吃藥不要停?是不是為了賺我的錢?
原廠藥、台廠藥效果一樣嗎?
醫師說醫院已經沒有進原廠藥了,所以要我改吃台灣製的,兩者的效果真的沒有差別嗎?
心理治療有效嗎?為什麼有些醫師說沒效?
只靠「聊聊天」就能治好我,是真的嗎?可是我也聽過一些醫師認為只有藥物才有效?
心理治療好貴!
心理治療為什麼那麼貴?只是陪我聊聊天就收我那麼多錢!靠自己讀書、信教、聽演講難道不行嗎?

其他


重大傷病卡、殘障手冊相關問題
為什麼醫師不開證明給我,讓我可以節省看診費用,或者領補助?
保險問題
曾經到精神科看診是不是就不能投保了?
診斷書的效力
我要打官司,請醫師開診斷書證明我「心理受創」,讓我可以向對方索賠!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9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59會員
959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相信大家都曾在超市或網路看過「惜福蔬果」,也就是「賣相較差」的食物。究竟這些商品該如何「包裝」比較容易成功售出?又該如何運用於「推銷自己」?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篇最新研究,同時提出我的分析闡述。
本文和我過去在「方格子」平台所撰寫的類型與內容截然不同。這是近來投入此領域研究,閱讀數十本書籍、數百篇文章,再搭配國際情勢之後,我個人的腦洞大開。 要將之視為異想天開或閱讀科幻小說也無妨,至少我已經盡自己所能拋磚引玉做出提醒。日後若不幸真的往這個方向發展,至少我也無愧於自己與國家了。
雖然「言教不如身教」是句聽到膩的老話,但真要具體實踐,對許多人來說還是頗為抽象、困難。今天就來談談我的想法與建議。 這句話不只在親子、師生、長官部屬等關係中適用,甚至連對同輩、對長輩、對陌生人也適用(「見賢思齊」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總會有不少時刻礙於自身條件、外在限制等因素而無法做到「身教」
長久以來,心理學者總是告訴大家:足夠的「社會支持」與個人的「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兩者的關連性卻不是那麼肯定,甚至存在著疑問。 11月底刊登於《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最新研究中,
本月發表13篇文章,共計約20500字,順利達成向各位訂閱讀者的承諾:每月8~10篇文章、2萬字。 因緣際會之下,我開始投入「區塊鏈」的研究,並且受邀回之前服務的國泰醫院進行演講。 我相信它將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難以估量的重大影響,因此會開始撰寫這方面的文章,陸續分享這些資訊讓讀者認識、瞭解
相信大家都曾在超市或網路看過「惜福蔬果」,也就是「賣相較差」的食物。究竟這些商品該如何「包裝」比較容易成功售出?又該如何運用於「推銷自己」?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篇最新研究,同時提出我的分析闡述。
本文和我過去在「方格子」平台所撰寫的類型與內容截然不同。這是近來投入此領域研究,閱讀數十本書籍、數百篇文章,再搭配國際情勢之後,我個人的腦洞大開。 要將之視為異想天開或閱讀科幻小說也無妨,至少我已經盡自己所能拋磚引玉做出提醒。日後若不幸真的往這個方向發展,至少我也無愧於自己與國家了。
雖然「言教不如身教」是句聽到膩的老話,但真要具體實踐,對許多人來說還是頗為抽象、困難。今天就來談談我的想法與建議。 這句話不只在親子、師生、長官部屬等關係中適用,甚至連對同輩、對長輩、對陌生人也適用(「見賢思齊」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總會有不少時刻礙於自身條件、外在限制等因素而無法做到「身教」
長久以來,心理學者總是告訴大家:足夠的「社會支持」與個人的「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兩者的關連性卻不是那麼肯定,甚至存在著疑問。 11月底刊登於《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最新研究中,
本月發表13篇文章,共計約20500字,順利達成向各位訂閱讀者的承諾:每月8~10篇文章、2萬字。 因緣際會之下,我開始投入「區塊鏈」的研究,並且受邀回之前服務的國泰醫院進行演講。 我相信它將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難以估量的重大影響,因此會開始撰寫這方面的文章,陸續分享這些資訊讓讀者認識、瞭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有個朋友在急診室當值班醫師,有一次我問他,當有海外遊客在急診病危時,病患的第一考量是什麼? 沒想到,他的答案令我感到心酸。 因為,大部分的海外患者,一旦意識到自己有生命危險時,第一個想法,就是: 想要回到家鄉就醫,就算要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 當這個願望無法達成時,他們就會希望家屬可
Thumbnail
專注於自己快樂的本源,當違背社會意識時,可以通過內心和自我覺察去指引方向… 在這兩天的颱風假中,和一位遠方的好友聊天,他在身心診所擔任藥劑師。我問他最近病患還是很多嗎?他說病患數量還好,但是因為這類醫療院所越來越多,生意被瓜分了。他說身心問題已成為一種文明病。我感到困惑,為什麼看似自由的現代人,心
今天去台中中山醫院掛身心科謝明鴻醫師 問診時間很短。 醫師: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國小三年級左右 醫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不知道欸,就一直有這個念頭跑出來 醫師:持續多久了? 我:小學、高中、出社會直到現在,都有 醫師:因為這樣的想法會讓你情緒低落嗎? 我:不會
Thumbnail
回診日是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時刻,身心科醫師在這裡提供專業和溫柔的幫助,幫助患者找回身心的平衡。患者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助人者們用心的幫助,讓人們找回生活的力量。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當我提問:為何您認為我不需要做諮商呢?醫生淡淡地說:因為你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身為罹患憂鬱症已經4年的大學生,最近感到心情又到了另一個谷底。我的學校有免費諮商輔導的這項政策,所以我決定報名看看。報名完過了沒多久便接到電話,對方是健康中心的諮商師,他說:已成功收到我的預約,會盡快幫我安排時間
固定跟某個醫生的診,該說是位高權重,還是過於威嚴,很多同事都不敢跟他的診,後來最多就是我跟另外兩個同事輪著跟,有一個跟他診很久的同事,之後也沒再跟他的診,醫生曾經問過我,為什麼她沒有再來跟,我不知道是那位同事有去跟排班者說她不跟他的診,或是有別的原因,沒有去細究,也不去問為什麼,只回答說我不知道,另
Thumbnail
文章討論缺乏心理師願意接受PGY訓練的問題,並提出商業模式和內容營銷應為培訓吸引力。透過醫院提供社區所需的軟知識和醫院增加PGY心理師意願的解方。文章建議心理師需要用系統性、有綜效的學習內容提升社區競爭力。測試適當的行銷策略、行動來優化,才能精準達到期待的目標。
Thumbnail
六十、該怎麼找合適的醫生 為什麼我一再提到醫生的重要,對躁鬱症患者來說,醫生是極為關鍵的因素,如同《躁鬱之心》作者,凱.傑米森所說的:「如果一位精神科醫師不需要處理許多躁鬱症病人微妙或不怎麼微妙地抗拒治療的問題,那他可算是個稀有動物。」
Thumbnail
我有個朋友在急診室當值班醫師,有一次我問他,當有海外遊客在急診病危時,病患的第一考量是什麼? 沒想到,他的答案令我感到心酸。 因為,大部分的海外患者,一旦意識到自己有生命危險時,第一個想法,就是: 想要回到家鄉就醫,就算要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 當這個願望無法達成時,他們就會希望家屬可
Thumbnail
專注於自己快樂的本源,當違背社會意識時,可以通過內心和自我覺察去指引方向… 在這兩天的颱風假中,和一位遠方的好友聊天,他在身心診所擔任藥劑師。我問他最近病患還是很多嗎?他說病患數量還好,但是因為這類醫療院所越來越多,生意被瓜分了。他說身心問題已成為一種文明病。我感到困惑,為什麼看似自由的現代人,心
今天去台中中山醫院掛身心科謝明鴻醫師 問診時間很短。 醫師: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國小三年級左右 醫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不知道欸,就一直有這個念頭跑出來 醫師:持續多久了? 我:小學、高中、出社會直到現在,都有 醫師:因為這樣的想法會讓你情緒低落嗎? 我:不會
Thumbnail
回診日是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時刻,身心科醫師在這裡提供專業和溫柔的幫助,幫助患者找回身心的平衡。患者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助人者們用心的幫助,讓人們找回生活的力量。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當我提問:為何您認為我不需要做諮商呢?醫生淡淡地說:因為你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身為罹患憂鬱症已經4年的大學生,最近感到心情又到了另一個谷底。我的學校有免費諮商輔導的這項政策,所以我決定報名看看。報名完過了沒多久便接到電話,對方是健康中心的諮商師,他說:已成功收到我的預約,會盡快幫我安排時間
固定跟某個醫生的診,該說是位高權重,還是過於威嚴,很多同事都不敢跟他的診,後來最多就是我跟另外兩個同事輪著跟,有一個跟他診很久的同事,之後也沒再跟他的診,醫生曾經問過我,為什麼她沒有再來跟,我不知道是那位同事有去跟排班者說她不跟他的診,或是有別的原因,沒有去細究,也不去問為什麼,只回答說我不知道,另
Thumbnail
文章討論缺乏心理師願意接受PGY訓練的問題,並提出商業模式和內容營銷應為培訓吸引力。透過醫院提供社區所需的軟知識和醫院增加PGY心理師意願的解方。文章建議心理師需要用系統性、有綜效的學習內容提升社區競爭力。測試適當的行銷策略、行動來優化,才能精準達到期待的目標。
Thumbnail
六十、該怎麼找合適的醫生 為什麼我一再提到醫生的重要,對躁鬱症患者來說,醫生是極為關鍵的因素,如同《躁鬱之心》作者,凱.傑米森所說的:「如果一位精神科醫師不需要處理許多躁鬱症病人微妙或不怎麼微妙地抗拒治療的問題,那他可算是個稀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