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將停用 Cookie 的時間推遲到 2023,雖給予品牌更多準備時間,但終究要面臨考驗。同時,顧客也越來越依靠數位接點(官網、粉絲團等)認識新品牌並建立關係。這一題,過去,就算客戶離站,我們依然能追蹤並不斷行銷到成交。往後,在沒有 cookie 可幫忙時,我們該做些什麼,才不會讓新流量浪費,盡可能轉化成有意義的訂單呢?
我在思考這題時,得到的答案是:重新定義 CRM ,規劃更好的顧客旅程。
過去 CRM 的 C ,只將成交的人定義為顧客,其他只當潛在顧客,用廣告追蹤後續。而未來消費者一離站會失蹤,為了不讓品牌聲量消失,可想而知廣告預算將會暴增。所以我們就必須格外善待每一筆流量:設計更細膩的客戶接觸點,讓還沒成交的人可以透過細緻的體驗流程(顧客旅程)盡可能留下資訊。就算是過路客的流量,我們也要思考客戶在每一階段中的心理狀態和需求,提供良好的動線和互動誘因,才能從裡面挖掘到更多寶藏。
那該如何進行呢?
以下我歸類了幾個從「顧客尚未成交」開始,到「已成交」之後的顧客旅程規劃重點:
Tip1. 成交前,根據決策模型設計服務腳本
現今消費者從「聽見品牌」到「結帳購買」之前,會經過許多評估。
除了最重要的「品牌是否喜歡 / 值得信任」,也會評估商品設計是否適合自己需求,進一步包含在何種通路買最好等等。
如果讓客戶自己把功課做完,除非你的商品很不可取代,否則消費者「選妃」的期間品牌只能等待。而還沒交易的消費者,品牌又無法主動聯繫,在 cookieless 的時代,將會拿這些流量一籌莫展。
因此,不妨思考設計「購物前」的客戶關係服務,力求用「服務」,讓消費者在「結帳」之前就能和品牌有更多戶動,不但能建立自己的名單資料庫,也能促成更多成交。
舉例來說:
假設你的商品較為高價,消費者需要較長的考慮時間,包含規格研究和詢問親友推薦。這時你可以設計資料索取表單,讓消費者向你索取精心編篡的商品特色資料,或是引導消費者不要面對滿滿的規格表自行苦惱,應該要洽詢「顧問」,為自己省力。藉由提供專業意見服務來創造與客戶第一次互動的接點。並在消費者與你產生互動(索取表單或聯繫對話)後,設計 7天 / 15天 / 30天(頻率可根據品牌習慣 / 擁有資源自訂,此為舉例)不同的 call-for-action 方案,來持續與消費者建立關係。
重點是,不要讓消費者問完就忘記了你的存在。 但要注意的是,留給消費者足夠舒適的思考空間,別讓過度推銷,壞了關係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