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天由【原獨讀報】為大家摘要上週要聞,同時不忘記向冬天倒數:距離冬至還有1天,明天就是冬至!
今年 10 月下旬,馬來西亞沙巴州(Sabah)的領袖們和新加坡為基私營公司(Hoch Standard)簽署一項協議,出售廣達兩萬平方公里土地的碳權和其他自然資本,時間長達一百年。基於這項協議,以保護及復育森林為前提條件,為基公司可在國際市場銷售碳權和其他自然資本(如淨水等)。該協議規定利潤的 30% 歸屬為基公司,另外 70% 將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指導原則,用於當地的就業僱傭、教育和醫療等。
11 月底,沙巴州一位原住民領袖拉辛班(Adrian Lasimbang)向沙巴州高等法院起訴,要在法庭上爭執這個協議的合法性。
拉辛班是卡達山-杜順人(Kadazan-Dusun),是婆羅洲原住民族達雅人(Dayak)的一支,但他強調,這個訴訟攸關沙巴所有原住民族。這個協議不僅將沙巴的森林交給外國企業,和為基公司的談判過程裡也不曾諮詢原住民社群,更不曾獲得原住民的同意。
目前已知沙巴高等法院以沙巴州政府森林管理機關為被告,第一次開庭時間訂在明年 1 月 3 日。
►►► 以保育/復育森林為條件而取得可在國際上交易的碳權,是全世界原住民族共同面臨的問題。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國家和企業所為其實就是買賣贓物。這個問題在台灣同樣存在,明年起我們會有更多的討論。
▼ 今年台灣有一片國有林地(由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管處管理)獲得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這對森林管理機關而言是一大喜悅鼓舞,但這是否意味著國家機關將對抹銷原住民的政策方向更具信心呢?
Source: Preferred by Nature
上個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結束之後,原住民懷疑國際碳交易市場的新聞也逐漸浮現。當然,有些地區的原住民社群,例如美國加州的優魯克人(Yurok)就透過這個機制,既保護了森林,又擴張了領域;不具有原住民身分的非裔哥倫比亞人利用這個工具,為永續畜牧活動除募資金;非洲各地也有許多聚落利用碳市場機制來鞏固土地權利。
但整體而言,以保育森林為目的設計出來的碳交易機制,其實對原住民族並不友善。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這套機制對森林保育/復育設下限制,必須保育「瀕危」森林(REDD+)才符合條件。然而如眾所周知的,多數原住民族的土地都維護得比較好,都不是瀕危森林,於是也就不符合規定,無法真正利用這套機制。
《生態系市集》的一篇報導指出,原住民社群有時候會花費高昂的代價來維護森林。當然這是主流消費社會的觀察形容,實際上原住民社群所為無非保護自己的糧食來源。但不論認知如何,當前實況是:為保育付出了愈多,愈被排除在交易機制之外。正如巴西原運者阿拉拉(Francisca Arara)所指出:
結果,污染、破壞森林最多的那些人,藉此賺了最多的錢。
Sources: Farmers Guardian
▍參考資料
孟加貝保育新聞|沙巴原住民領袖起訴沙巴州政府,爭執出賣碳權等自然資本協議的合法性。
生態系市集|上個月結束的 COP26 積極勾勒美好多為來,但保育/復育森林的理想願景卻讓許多原住民族不得其門而入。
▍讀報公告
今年入秋以後,【原獨讀報】開始在「
Alian 96.3」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我們的麥克風」為大家讀報,明年是否還繼續在廣播中為大家讀報,請留意我們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