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To eat or not to eat :That’s a question!

身為純外省二代,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浙江舟山群島出身外婆的家鄉菜。一般的家常菜,外婆都能信手拈來,刀功更是了得,還曾經表演閉眼切豆乾絲的技術,讓老是喜歡在廚房兜轉的我看得眼睛發亮,覺得外婆真是個高手!
每年冬天,刺骨的寒風開始吹起,外婆便會去市場買肥美的鰻魚回來,剖開長長的身體,洗淨用鹽醃漬後,再用竹片將鰻魚撐開成一長片,就像個長形的風箏,掛在陽台接受寒風的洗禮,等待風乾後熟成的美味。
外婆都用家鄉話說這是蠻香,蠻香。我不太會說舟山話(其實應該跟上海話差不多吧!)神奇的是,外婆說的舟山話我都有聽懂,我說的國語她也照樣能理解,外婆上市場時還能跟菜販來個幾句台語,這樣奇妙的雙向溝通,可能是那個大時代背景下所獨有的吧!後來上網查了資料,原來那種風乾後的鰻魚叫做鰻鮝(ㄒㄧㄤv),但讀音同香,是一道江浙寧波地區的風味名菜。
在我們家,風乾好的鰻鮝,通常會先切成大塊用報紙包好,送入冰箱冷藏,要吃時再取出切成小塊,放入電鍋蒸熟。外公常常拿來當作下酒菜,搭配壺中溫熱的自釀黃酒,一解思鄉情愁。我年紀小,沒什麼憂愁與煩惱,只顧著一股腦地品嚐此等美味,雙手並用,邊啃邊將鰻魚獨有的Y型魚刺剔出來,鹹香夠味欲罷不能。
唯一一次讓我對鰻鮝有點倒彈的經驗,印象過於深刻,至今都還記得那種全身搔癢起來的恐懼感。當時外婆也是一樣如法炮製,將鰻魚處理好掛在陽台風乾,但那次並不是完整一條鰻魚,而是一大塊鰻魚中段的部位。不知是接連幾天的陰雨綿綿,還是西北風吹的不夠到位,抑或是這塊鰻魚太過肥美厚實,整個風乾過程不太順利。當天外公走去陽台想看看鰻魚的狀況,我也蹦蹦跳跳地跟著過去湊熱鬧。沒想到竟被外公發現了慘狀,翻過來的魚肉上爬滿了肥滋滋的蛆蟲,看著蛆蟲不斷蠕動的模樣,視覺上太過衝擊,我當場快要嚇暈,尖叫著逃離現場。這應該就是我人生中密集恐懼症的初體驗吧。
雖然那次的體驗太過嚇人,終究還是不減我對鰻鮝的喜愛,可惜後來外婆中風臥床,再過了幾年外公帶外婆回故鄉靜養,這道菜就徹底在我們家的餐桌上消失了。
以前雨港基隆住了很多外婆的同鄉,臘月家家戶戶掛著風乾鰻鮝的光景也不復見,想必是老人家漸漸凋零,下一代也沒有傳承作法,讓這一道江浙小吃成了我記憶裡的絕響。長大後,我也沒再認真去尋這一味,畢竟店裡賣的商品終究比不上外婆手作到地,但幾經尋思或許那當中飽含的思鄉之情,還有對外婆的懷念才是這道小吃滲入我靈魂的原因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不喜歡冰冷數字卻鍾情文字溫度的會計人,喜愛更隨季節手作美食,用美食滿足口腹,用文字沈澱心靈⋯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