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騎士】-騎士的最後誘惑
(The Green Knight,2021)
簡介
「綠色是當熱情褪盡、激情消散後殘留下的顏色,也是我們生命逝去後留下的顏色。你走之後,你的足跡會被青草埋沒;青苔會覆蓋你的墓碑;當太陽升起時,綠色會漫山遍野、無處不再。銅綠會侵蝕你的寶劍、你的錢幣和你的城牆;而,儘管你再怎麼竭盡全力,你所珍視的一切都將被其征服。包括你的皮、你的骨,你的美德。」
-【綠騎士】(The Green Knight,2021)
本片改編自14世紀流傳於英格蘭 的敘事詩《高文爵士與綠騎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導演兼編劇的大衛·羅利 (David Lowery),除了將高文爵士 接受綠騎士 的約定並踏上奇幻冒險的過程視覺化之外,更加入了自己對中世紀騎士傳奇的解構。
「綠」與「騎士精神」
當城堡夫人 (艾莉西亞·薇坎德 飾)與高文 (戴夫·帕托 飾)討論「為何綠騎士是『綠色』 」時,我們便可知道,導演其實是試圖透過人物的對白,去對經典進行文本分析與文化詮釋:
「綠色」是大自然的顏色,卻也是「腐朽」的顏色。綠色一方面象徵著生命,可另一方面,卻也代表了「生命的有限」 、代表了宇宙的推移變幻、代表了時間對於萬事萬物的淘洗。不管是金錢、權力、名聲,乃至於生命,都不可能永恆 地存在著,最終都會被埋沒在荒煙蔓草之中。
導演正是要用此概念,去探問一個從原詩《高文爵士與綠騎士》就在問的問題: 什麼是騎士精神?
如果人的生命是有限而短暫的,如果我們所成就的一切,都終將失去意義,我們為什麼要秉持「騎士精神」 ?我們何不隨心所欲、得過且過?幹嘛要當個善良的人、幹嘛要樂於助人呢?面對宇宙的無情、時間的洪流滾滾,「品德」又有何用?「高尚」又有何意義?
或者,我們反過來想,正因這一切都(看似)沒有意義,那些仍然願意堅守原則、保持善良,仍願意幫助別人、行俠仗義的「騎士」,才更顯得偉大嗎? 「當個高尚的人」,並不是為了任何名利或目的,也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而是在於自己、在於「本心」,這才是「騎士精神」的本質 。
(有點存在主義 的味道了不是嗎?)
這就是為何,來到卡美洛宮廷 上提出挑戰、並以誓約來考驗的高文 的,會是「綠」 騎士了。因為不管在原詩當中或是本片,綠騎士 、乃至於整段旅程的經歷,都是對高文 「騎士精神」的考驗與挑戰。
例如電影中,高文 才上路沒多久,馬上就被搶劫,本來風光的騎士頓時就失去的駿馬、盔甲、盾牌與寶劍。因為一名「真正的騎士」,並不在於這些身外之物,而在於人本身的品質。
接下來,他遇到了女鬼 向他的求助,但卻得不到獎賞;城堡主人 約定的互相奉獻,但代價可能是高文 自己的性命安危;城堡夫人 會對他性感誘惑,小狐狸 也會以花言巧語試圖勸他放棄,甚至是遙遠的路途讓他想要搭巨人的「搭便車」。這些在在都是主角必須面對的,「人性/本我」 與「騎士精神/超我」 的拉扯、衝突。
回到「綠」 的象徵意上。
片中,高文 所要面對的終極考驗就是:是否要為了遵守承諾,放棄能夠保障生命的「綠腰帶」 ,向綠騎士 獻出生命。
電影的後段,來了一個類似於【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88)的迷幻情節:
高文 因貪生怕死,所以從綠騎士 的斧下逃走、逃回卡美洛 。而,「凱旋歸來」的高文 被大家當成了英雄,沒多久後就繼承了王位。但王權卻沒帶給他幸福。戰爭使他失去了兒子,也失去了人民的愛戴,最後眾叛親離,在王朝覆滅之前,只剩他一人寂寞而憂鬱的坐在寶座上。
此時畫面一轉,高文 仍還跪在綠騎士 的斧下。但這次,他不再膽怯,不再心存僥倖,解下了綠腰帶,凜然赴死。
「綠腰帶」這項終極考驗就是:你是否願意為了遵守騎士精神而「殺生成仁」 、為了理想 和原則 ,付出生命?更進一步地說,你是否有勇氣為自己的選擇──成為「騎士」 的這個選擇──負責 ?
電影中的諸多改編,像是將高文 從原本(在亞瑟王傳說 中)受人景仰的形象,改成一事無成、流連於妓院的紈褲子弟,並加強著墨於高文軟弱、無能的一面,其實都是為了強化結局: 高文 解下綠腰帶的那一刻,我們知道,他在此時才真正地成為了一名騎士!
但這是一部差勁的電影
從「主題意涵」來看,本片的諸多情節,乃至於整個電影的概念,其實都是頗有深度、寓意豐富的。
可是,當我們理解了這部電影要傳達的意念之後,回頭檢視電影的呈現手法,就會發現它在「文本」與「執行」的層面,都與這個核心意涵不符,甚至是自相矛盾。
例如在配樂/音效方面,製作團隊常常在一些頗有張力的時刻,故意加上那種刺耳、讓人不安的無調性音樂,也就是所謂的典型「恐怖片配樂」。甚至吧,我覺得整部電影的配樂都是用這個調調來寫的。
我知道製作團隊大概是想為這劇情很重、需要細細閱讀的電影,多營造一點「氛圍」吧~
然而,過度的渲染 ,一方面其實會干擾觀眾的對畫面和故事的品味咀嚼;另一方面,粗糙的情緒與氣氛 ,會使得觀眾對意義的接收,被「單一化」。
本片很多情節其實是值得去細細思考的,但你那「很恐怖片」的配樂一加上去,觀眾可能就只會/只能感受到「喔,這邊好恐怖喔~」這麼廉價 的表現手法,不管對文本還是對讀者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這是【綠騎士】在執行面讓我覺得糟糕的地方。
要嘛就是,導演大衛·羅利 ,他壓根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因此在藝術 與大眾 之間擺盪,最後弄出來的成品兩邊不討好;另一種可能就是,他寫了一個很有內涵的故事,卻想要用很商業、很膚淺 的方式去包裝它,然後還期待這個被處理的很狗血、很大眾 的作品,要被大家捧成「藝術」。前者最無法原諒,後者最噁心。
不過執行面上的失當都還不致命;本片在「文本」的失誤是更糟糕的。 原詩《高文爵士與綠騎士》裡,高文 是用綠騎士 的斧頭將其斬首的,因此最後高文 帶著斧頭回去向綠騎士 赴約時,這把「斧頭」 某種程度上就成了文本中重要的關鍵象徵;
在電影中,卻把高文 斬首綠騎士 的橋段,改成是拿亞瑟王 的「神劍」(Excalibur),這就使得之後他一路帶著斧頭,乃至於最後對綠騎士 獻上斧頭的情節,都失去意義了;你不知道為何他跑這一趟要一直拿著這把斧頭,進而整部電影也失去了連貫性(不管是意義上 還是邏輯上 )。
另一個更讓人疑惑的改編是:
原詩的綠騎士 ,其實是邪惡女巫「摩根勒菲」 (Morgan le Fay)的陰謀,是她為高文 設下的圈套。就中世紀文學的邏輯,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是類似「惡魔的誘惑」那樣的意義,好與「真正的騎士精神」做對比:人必須要抵抗誘惑,才能成就道德。
但在電影中,摩根勒菲 竟然變成了高文 的母親?我一點都不知道母親幹嘛要召喚綠騎士 去挑戰亞瑟王 ,更不知道為何高文 的「騎士精神的考驗」必須要來自母親。難道母親大費周章搞了這麼一齣,折磨自己的兒子,就只為了讓他體悟真正的騎士精神嗎?這未免也太變態了,而且還是一樣不合理。
總之,「摩根勒菲」 這一人物的更動,完全使得整個故事變得狗屁不通!同時也破壞了它本來可以去呈現的主題意涵。
就一部藝術電影、劇情片而言,還有什麼是比「沒辦法自圓其說,糟蹋了自己要傳達的意念」還更差勁的呢?
觀後感
總而言之,【綠騎士】看起來本還似乎有很強大的野心,要以比較獨特的視覺去探討「騎士精神」與存在主義,同時重新詮釋經典;然而,在文本與呈現手法的細節上,卻又露出了破綻,讓我們知道創作者其實沒有思考清楚自己要講什麼、要讓觀眾感受什麼,因此功敗垂成,最終這部電影要娛樂沒娛樂,要講道理也講不好。我所能給的評價,也就只有「可惜」了。
p.s.
城堡主人 與高文 約定,要以自己的獵物,換取高文 在城堡內獲得的一切。那麼高文 得到了艾莉西亞·薇坎德 的「打手槍」,當主人 問說「你有什麼要給我的嗎?」高文 說不定必須回答「我可以給你打一次手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