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絮語 XXX 那些說不出口的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去年聖誕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在親戚家嘗試體驗做餅乾,親戚的孩子要考國中了,近青春期的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大寶跟他打招呼沒有回應,我打趣她說:妳不夠漂亮啦!轉頭問小哥哥:如果她是美女的話,你會回答嗎?得到的是一個聳肩。
青春期的孩子大概就是這樣,不需考量應對進退的禮儀,反正彼此有交流到就好。
前兩天帶小孩去新竹動物園,順便在附近的公園沙坑玩耍,想說小孩應該自行玩沙很不錯,沒有一直盯著。後來大寶一言不發回到我們坐的椅子。問她怎麼不跟弟妹一起玩,也是沉默不語。
一直到後來轉移陣地之後才跟媽媽說,原來之前在公園玩沙的時候,她看到有玩沙的工具,問了旁邊的小孩,能不能用,小孩回答說可以。可是過沒多久,有個阿姨來(也許是媽媽),說她拿人家玩沙的玩具沒有問對方。她回答說有,阿姨卻說:沒有,妳把它放下。
所以她才沉默地回到我們身邊。
當然也不可能找對方理論,一來已經轉移陣地,再者也許對方有關於疫情的考量,甚至只是單純的小器,那畢竟是人家的東西。我只能抱著她,說她很棒,有問別人能不能玩,雖然遇到家長跟小孩意見不合的情況。(心裡默默感謝她願意說出來,我們才知道她遭遇了什麼。)
最近看了一本親子關係的書,作者強調在責罰之前先盡量傾聽孩子的想法。但我覺得問題其實往往從傾聽開始,大人什麼樣的回饋才是進一步影響他們行為的根本。假如今天我帶著孩子回頭去理論,她會學到甚麼?這是我希望讓她學到的嗎?

小孩出生的頭幾年,感慨父母無假日,即便工作再疲憊,周末也是得把屎把尿。

當他們開始牙牙學語、可以跟著一起旅遊、加入大人們的對話,不知不覺心態變成周末似乎就是要留給家人的。

看著邁向青春期的小哥哥,心裡也難免一驚,難道這就是她接下來的樣子嗎?

是啊,成年就是要離家,就是要展開自己的生活,孩子本就不是 “所屬物”,有他自己的生活圈才是應該的。
不過,脫離對話應該並行不悖吧!?
誰說成長就一定要變得冷漠呢?

親愛的孩子,你已經逐漸長大。大到足以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像幼兒園老師所宣導的:要分享才會快樂。總有些冷漠會在不經意的轉角出現,也許當下會讓你覺得不開心。不過,相信你也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沒有真的講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比方說:小哥哥用聳肩回答各種問題、那位阿姨讓你把東西放下卻沒說明理由、我很感謝妳願意把遇到不開心的事說出來卻沒有講明…。人大概就是這麼奇怪的生物,從有話直說到拐彎抹角,似乎要在層層包裹之下才顯得社會化、有禮貌。也許有那麼一天,你註定會變得跟現在不一樣,我希望你都能記得:即便總有機會遇到那些無法理解的面貌,我們仍有機會可以選擇自己不要成為那種樣子。

至於那些說不出口的,或許我們可以嘗試用文字的方式,一如現在我所絮叨的…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42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臉書的朋友教孩子要有主見,教她們試著說出霜淇淋的評價和理由,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 前陣子看其中也有類似的例子,看到一家機車行,讓孩子試著估算每個月的營收和怎麼改善的建議。 語言是有種魔力的,誰也很難反駁。但有時候也會變得只流於形式。在我家,孩子們在家裡打鬧嗑碰
最近二年級的大寶算是英文學習上遇到瓶頸,媽媽發現他可能連很基本的 “how old are you”都聽不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網路上也看到兩篇文章,一篇是講看很多書卻沒感覺有多大用處,是一種 “低等勤奮陷阱[1]”。另一篇文章,則是從申請入學資料消失一事看待寒門子弟要在看似公平的標準中脫穎
關於取名這件麻煩事。 我們總希望有一個響亮的好名字給孩子。但是 “好”這件事實在有許多標準。紫微、生肖、三才、筆畫、音靈、寓意、諧音,要達到事事圓滿其實是很困難的。 一般取名大概會是從寓意下手,再對應一點八字。比方說缺金的就叫何金銀,既補其金,又希望他可以富貴不缺。但是,有時候,又會覺得,這個 “
Kung Fu :成立"兒童永春愛好協會"是我曾經的夢想 前陣子有朋友抱怨自己的隊友跟自己愛乾淨的程度不一樣,所以生活上感覺很吃虧。因為對方可以輕易地覺得舒適自在,但是自己卻總是要為小地方感到不舒服。好像守規矩的總是會被不守規矩的人欺負。 霸凌好像也是這樣。 昨晚大寶跟我確認今天是禮拜天,明天是禮
最近孩子的話題爆紅。 其中一個導火線是公視的劇場 “你的孩子不是妳的孩子”。說實在,剛好看到第四集的孔雀,並不是看很有懂。因為加了許多魔幻的元素,諸如孔雀可以講話、可以交換能力。也許導演不想太鉅細靡遺地說明在我們求學過程中,究竟有那些難關跟遺憾。也許我最近看太多兒童卡通以至於對於抽象思考的
生活的變動總是會影響著我們。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雙薪家庭的父母其實某種程度是劣勢的。少了一個可以充分陪伴的家長,孩子的課業難免受到影響。看著臉書上的朋友分享自家孩子的進步、陪伴孩子親子活動的成果,心情逐漸變得焦慮。 然而,工作上的轉變,影響到自身的狀態,勞動與管理將白天工作的時間填滿
臉書的朋友教孩子要有主見,教她們試著說出霜淇淋的評價和理由,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 前陣子看其中也有類似的例子,看到一家機車行,讓孩子試著估算每個月的營收和怎麼改善的建議。 語言是有種魔力的,誰也很難反駁。但有時候也會變得只流於形式。在我家,孩子們在家裡打鬧嗑碰
最近二年級的大寶算是英文學習上遇到瓶頸,媽媽發現他可能連很基本的 “how old are you”都聽不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網路上也看到兩篇文章,一篇是講看很多書卻沒感覺有多大用處,是一種 “低等勤奮陷阱[1]”。另一篇文章,則是從申請入學資料消失一事看待寒門子弟要在看似公平的標準中脫穎
關於取名這件麻煩事。 我們總希望有一個響亮的好名字給孩子。但是 “好”這件事實在有許多標準。紫微、生肖、三才、筆畫、音靈、寓意、諧音,要達到事事圓滿其實是很困難的。 一般取名大概會是從寓意下手,再對應一點八字。比方說缺金的就叫何金銀,既補其金,又希望他可以富貴不缺。但是,有時候,又會覺得,這個 “
Kung Fu :成立"兒童永春愛好協會"是我曾經的夢想 前陣子有朋友抱怨自己的隊友跟自己愛乾淨的程度不一樣,所以生活上感覺很吃虧。因為對方可以輕易地覺得舒適自在,但是自己卻總是要為小地方感到不舒服。好像守規矩的總是會被不守規矩的人欺負。 霸凌好像也是這樣。 昨晚大寶跟我確認今天是禮拜天,明天是禮
最近孩子的話題爆紅。 其中一個導火線是公視的劇場 “你的孩子不是妳的孩子”。說實在,剛好看到第四集的孔雀,並不是看很有懂。因為加了許多魔幻的元素,諸如孔雀可以講話、可以交換能力。也許導演不想太鉅細靡遺地說明在我們求學過程中,究竟有那些難關跟遺憾。也許我最近看太多兒童卡通以至於對於抽象思考的
生活的變動總是會影響著我們。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雙薪家庭的父母其實某種程度是劣勢的。少了一個可以充分陪伴的家長,孩子的課業難免受到影響。看著臉書上的朋友分享自家孩子的進步、陪伴孩子親子活動的成果,心情逐漸變得焦慮。 然而,工作上的轉變,影響到自身的狀態,勞動與管理將白天工作的時間填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真心覺得大人們不要在小孩還沒成熟之前,就把恩恩怨怨都灌進小孩腦裡。 今天在洗澡的時候,突然想起,大概是國中左右吧,或是更小的時候(我的時間概念很差,之後再慢慢講),我媽告訴我,我是不被歡迎的小孩,她發現懷孕的時候,我爸他媽跟她說:「如果不會養就不要生啦。」 我猜她是想告訴我,即使如此,她還是義無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涼爽的午後, 我和好友在校園的走廊邊聊著大兒的升學去向。 「哎呀!那是她的小孩呀!不見得適合你兒子。聽聽就好~」 「就像我不喜歡一些育兒書,特別是那種憑藉著自己養育孩子的經驗,就產出一堆理論的⋯」 「就是個人的經驗談嘛!又不見得適用在每個孩子!有些看了覺得浪費時間,還製造恐慌
Thumbnail
好友來訪,她目前單身,但也是個喜歡小孩的人。 沒多久,就和兩兄弟聊天聊的挺自然。 這其實不容易,畢竟小孩面對不熟悉的人時,反應常常讓我無法捉摸。 好友臨走前,已經到了兄弟們必須要洗澡睡覺的時間, 哥哥已經進房去了,剩下弟弟還在外頭。 幾分鐘前,弟弟曾經答應我,等我完成手邊的事情,喊他去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沉默的孩子總是特別使我感到好奇,心裡冒出好多問題想問,卻不是那麼容易說出口。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
小孩還在玄關脫鞋狀態就被長輩劈頭斥責:「阿是不會叫##嗎?看到人都不會叫」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真心覺得大人們不要在小孩還沒成熟之前,就把恩恩怨怨都灌進小孩腦裡。 今天在洗澡的時候,突然想起,大概是國中左右吧,或是更小的時候(我的時間概念很差,之後再慢慢講),我媽告訴我,我是不被歡迎的小孩,她發現懷孕的時候,我爸他媽跟她說:「如果不會養就不要生啦。」 我猜她是想告訴我,即使如此,她還是義無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涼爽的午後, 我和好友在校園的走廊邊聊著大兒的升學去向。 「哎呀!那是她的小孩呀!不見得適合你兒子。聽聽就好~」 「就像我不喜歡一些育兒書,特別是那種憑藉著自己養育孩子的經驗,就產出一堆理論的⋯」 「就是個人的經驗談嘛!又不見得適用在每個孩子!有些看了覺得浪費時間,還製造恐慌
Thumbnail
好友來訪,她目前單身,但也是個喜歡小孩的人。 沒多久,就和兩兄弟聊天聊的挺自然。 這其實不容易,畢竟小孩面對不熟悉的人時,反應常常讓我無法捉摸。 好友臨走前,已經到了兄弟們必須要洗澡睡覺的時間, 哥哥已經進房去了,剩下弟弟還在外頭。 幾分鐘前,弟弟曾經答應我,等我完成手邊的事情,喊他去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沉默的孩子總是特別使我感到好奇,心裡冒出好多問題想問,卻不是那麼容易說出口。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
小孩還在玄關脫鞋狀態就被長輩劈頭斥責:「阿是不會叫##嗎?看到人都不會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