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人並不總是有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部片大致上在同溫層獲得不錯的評價,但也有少數相反的看法。恰巧導演曾經來選修我在系上曾經擔任助教的課,只是不是同一屆;而這個環節的確也是不少對當代哲學比較陌生的大學部畢業生,在思考上比較容易打結的地方。因此這篇文章會一路從哲學的點,沿路講回社會背景的觀察,最後才從戲劇面做檢討。
人並不總是有選擇
在這部自傳性電影中,主角對母親一直到最後,才因為父親的說詞對罹患癌症的母親產生同情;先不談父親的說詞和她與母親的互動無涉的問題,她認為母親「總是有選擇」這樣的指責,的確是有點不近人情。
因此對某些觀眾而言,主角和母親一樣難以讓人同情。因為那些爭吵的場景雖然有生活感,但於情於理卻不夠擲地有聲。畢竟回台灣看病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除非處在和台灣相近制度的社會福利國家,但偏偏提倡自由經濟至上的美國走的是社會保險制(也因此很多人對台灣的「健保」一詞,以致於衍生的左右之分其實有很多誤解)。因此母親也許可以選擇不要做一個那麼苛薄的人,但幾乎沒什麼人可以選擇要在哪裡看病。
而且母親真的有辦法選擇自己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嗎?就好像主角真的有辦法選擇自己要怎麼看待和母親的關係嗎?這個大哉問可能真的沒有解答,有的只是從各種思考方式去推敲道德責任是否可能真的存在。康德在討論道德問題時,便早已開宗明義地指出,自由意志是假設而非事實。
因此從人的知識限度而言,能做的或許只有從這個假設出發,看看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我們可能會怎麼下道德判斷。這也是為何當代法律的學院主流都會是廢死或是規訓的角度,因為絕對無法動搖的思考以致於道德立足點,背後不知道要有多少理論和現實條件的預設。
片中的中產階級違和感
更進一步深究,其實難免對於片中家庭的設定覺得有點前後不一致。因為這是一部自傳性電影,所以主角當時身為一個中學生,難免不會對房價等問題有敏銳度;但這卻是寫實路線的電影在考究上的必要。
當片中因為母親罹癌因此選擇回到台灣時,同時又因為家裡的小孩「兩個人擠一間」,因此要找三千多萬的房子;但台灣當時就是因為SARS所以房價崩盤,因此在台北市文教區買一棟屋齡二十年左右的公寓,實際價格約六百萬左右。
因此對於那些對現實敏感的觀眾而言,難免會覺得片中家庭對現實的困擾有點不著邊際。因為片中的老公寓其實是非常常見的,那些陳設很明顯是老一輩留給後代的房子,但無論從格局還是當時的居住習慣看起來,那看起來怎麼樣都像是三房的房子,所以「兩個人擠一間」的問題並不難解決(但拍攝上的確沒有拍出全屋格局,有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以個人的推論是,編導和劇中人物的家境其實是有差距的。畢竟到了美國能夠去騎馬的,應該都不是小康家庭(至少我身邊沒有);而這也可能正是編導對父母的疑慮,或是無法諒解的地方:既然財力上許可,為何不繼續留在美國?但作品本來就未必一定要自我揭露;只是如果問題真的是這樣,以此展開核心做探究,或許才有真正化解的可能,在戲劇性上也才更能服人。否則就是要對人物設定的社經背景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不會聊到房價時可能多了一個零卻沒發覺。
生活感的戲劇可以帶給我們什麼
這大概也是為何會有人不喜歡此劇。編導其實有努力去發掘母親好的一面,但先不論這在角色設定上是否有所統合(畢竟苛薄但又對孩子成績不強求的傳統母親相對少見),母親個性的優點要嘛在劇中沒被主角看見,要不然就是視而不見,畢竟母親要在做化療的同時還要買菜是真的很辛苦。
但基於和編導相近的學習環境,個人其實可以理解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感覺。即便許多台大生都知道同儕家庭的社經條件平均高於台灣社會,但正也因為如此,身邊的競爭其實只有更激烈;所以在兩個平均之間的人,有時難免有種有苦難言感,因為從旁人自身的處境看起來,那怎麼樣都像是不知足,但其實評論者和被評論者的處境是不一樣的。
然而,生活感的戲劇常常在講的就是「如果我是劇中的那個人物,那麼我會如何面對」。無論是自由意志問題也好、現實問題也好,某方面都是無解或是爭論不完的;但戲劇卻可以從這種假設性的情境中,同理或合理批判自己或他人,並且進而給自己一個反思的機會。
因此,如果作者哪一天可以找到那個母親直接讓主角改觀的事件,而不需要經由父親的勸說,或許就會發現那匹馬在劇中和主角的互動,其實就像是美國才有的巨大狗狗;但台灣理應也能找到和自己相依為命,只是沒那麼巨大,但也因而更唾手可得的狗狗。
如果真的找不到那個解不開的結,因此直接斷然拒絕同理母親並且勇於承認,其實也不無可能,因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只是一句俗語,而不是一個普遍的事實;但無論如何,只要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並且在寫作技巧上能夠觸及心思所到之處,這齣戲應該都會變得更能服人吧。
avatar-img
59會員
57內容數
影評散見於放映週報、週刊編集、香港映畫手民。但偶爾還是會想聊聊最喜歡的音樂,以及曾經發生在你我生長的這塊土地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的其他內容
岩井俊二近期的作品《你好,之華》以及《最後的情書》,恰巧是幾乎同一個劇本的不同製作,而兩者對照之後,可以看出他和攝影師神戶千木已經找到合作的默契。因此在這裡跟各位岩井的影迷報佳音,儘管這個劇本有嚴重的問題,但日版攝影之強大,不禁讓人期待他往後的創作能夠重回巔峰。
《黑天鵝》導演在更之前的作品《噩夢輓歌》更是堪稱影史中的佳作。片中劇情架構很簡單,就是講述一對吸毒的情侶和其友人以及服用減肥藥的母親逐漸上癮的過程,但其手法似乎是在向庫柏力克的傑作《發條橘子》致敬卻又再做出更一步的挑戰。
去年由佩德羅.阿莫多瓦領軍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坎城影展,將首獎頒給了由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執導的《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阿莫多瓦直言他其實深受另一部獲得評審團大獎的同運電影《BPM》感動,那麼身為評審團主席的他為何會催票失敗?
諜報片的緊湊感,是起因於整個劇本的角色設定,而一般動作片會在武戲中安插觀眾圍觀的分鏡為何又是累贅的分鏡;一旦掌握到這一點,我們也才能知道為何侯導會那麼推崇《神鬼認證》系列。
一般而言諜報動作片理應在劇情節奏的緊湊感上具有優勢:因為當特務彼此之間諜對諜時,為了要維持神秘感,武戲的場景應盡量傾向於處理得簡潔俐落。而神鬼認證系列對於主角的設定有更大的優勢:他是一個落單且被追殺圍剿的特務,而Greengrass充分掌握了這個設定。
我們總是可以在他的影片中看到他對各種類型的女性的充分理解和欣賞,並和她們達成某個程度上的合作和共識。
岩井俊二近期的作品《你好,之華》以及《最後的情書》,恰巧是幾乎同一個劇本的不同製作,而兩者對照之後,可以看出他和攝影師神戶千木已經找到合作的默契。因此在這裡跟各位岩井的影迷報佳音,儘管這個劇本有嚴重的問題,但日版攝影之強大,不禁讓人期待他往後的創作能夠重回巔峰。
《黑天鵝》導演在更之前的作品《噩夢輓歌》更是堪稱影史中的佳作。片中劇情架構很簡單,就是講述一對吸毒的情侶和其友人以及服用減肥藥的母親逐漸上癮的過程,但其手法似乎是在向庫柏力克的傑作《發條橘子》致敬卻又再做出更一步的挑戰。
去年由佩德羅.阿莫多瓦領軍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坎城影展,將首獎頒給了由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執導的《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阿莫多瓦直言他其實深受另一部獲得評審團大獎的同運電影《BPM》感動,那麼身為評審團主席的他為何會催票失敗?
諜報片的緊湊感,是起因於整個劇本的角色設定,而一般動作片會在武戲中安插觀眾圍觀的分鏡為何又是累贅的分鏡;一旦掌握到這一點,我們也才能知道為何侯導會那麼推崇《神鬼認證》系列。
一般而言諜報動作片理應在劇情節奏的緊湊感上具有優勢:因為當特務彼此之間諜對諜時,為了要維持神秘感,武戲的場景應盡量傾向於處理得簡潔俐落。而神鬼認證系列對於主角的設定有更大的優勢:他是一個落單且被追殺圍剿的特務,而Greengrass充分掌握了這個設定。
我們總是可以在他的影片中看到他對各種類型的女性的充分理解和欣賞,並和她們達成某個程度上的合作和共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美國對俄羅斯「影子船隊」實施新制裁,影響全球能源市場。中國與印度積極尋找替代油源,全球油價與運費上漲,能源供應鏈面臨重組挑戰。
Thumbnail
電競耳機是提升遊戲體驗的重要裝備,但價格高昂的耳機可能讓部分玩家卻步。幸好,市面上有許多平價耳機選擇,不僅價格親民,還能提供優秀的音質和實用功能。
在《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裡,克拉考爾提到電影強調的「偶然性」。而在《美國女孩》短暫的校園鏡頭中,強烈感受到鏡頭的「獨斷性」帶出的零星畫面,所呈現的校園生活也勾勒出我心裡油然生出的強烈質疑:『在校園生活真的沒有一絲的有趣可言嗎?』『學生都是考試機器嗎?』或許我們知道這是導演要呈現台灣教育氣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有些事情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學會捨棄;但不代表要全然丟棄,只是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和平共處的位置。 在實習機構和一個姐姐聊天,得知她原來是念資訊類科系,甚至還是留學美國的高材生;但回到台灣後,她選擇花五年時間,一邊兼職考上公務員,做著和之前全然不同的事。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一、 影音為主的社群網站對美國的兒童、青少年、年輕成年人(或稱Z世代)影響深遠,而年輕女孩陷入抖音(TikTok)的程度又最為嚴重 二、 2021年時的統計,Z世代佔全世界32%人口,一年1420億美元的消費力。這些人是「影音社群網站」原生代,從懂事就習慣滑手機、看影音。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美國對俄羅斯「影子船隊」實施新制裁,影響全球能源市場。中國與印度積極尋找替代油源,全球油價與運費上漲,能源供應鏈面臨重組挑戰。
Thumbnail
電競耳機是提升遊戲體驗的重要裝備,但價格高昂的耳機可能讓部分玩家卻步。幸好,市面上有許多平價耳機選擇,不僅價格親民,還能提供優秀的音質和實用功能。
在《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裡,克拉考爾提到電影強調的「偶然性」。而在《美國女孩》短暫的校園鏡頭中,強烈感受到鏡頭的「獨斷性」帶出的零星畫面,所呈現的校園生活也勾勒出我心裡油然生出的強烈質疑:『在校園生活真的沒有一絲的有趣可言嗎?』『學生都是考試機器嗎?』或許我們知道這是導演要呈現台灣教育氣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有些事情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學會捨棄;但不代表要全然丟棄,只是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和平共處的位置。 在實習機構和一個姐姐聊天,得知她原來是念資訊類科系,甚至還是留學美國的高材生;但回到台灣後,她選擇花五年時間,一邊兼職考上公務員,做著和之前全然不同的事。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一、 影音為主的社群網站對美國的兒童、青少年、年輕成年人(或稱Z世代)影響深遠,而年輕女孩陷入抖音(TikTok)的程度又最為嚴重 二、 2021年時的統計,Z世代佔全世界32%人口,一年1420億美元的消費力。這些人是「影音社群網站」原生代,從懂事就習慣滑手機、看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