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8|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魏晉風雲-曹爽:青年大將軍的革命】

大將軍。
兩漢三國,最位高權重的官職。

從衛青開始,奠定了「外戚大將軍」的傳統。
你還真別說,就連曹操也是個外戚大將軍。

中國傳說,自夏朝大禹起,開啟了君主世襲制。

都不說考古,光在文字記錄上,這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原始部落是民主的。
眾多部落推舉共主,則是類似代議制度。

一個人,一個部族,能夠成為管理者,必然需要受到被管理者的支持。
就連動物也是這樣的,不然辛巴是咬個玉璽來說我是獅子王嗎?

但人類是複雜的。

渡過了最原始的「強者為尊」,人類發明了很多「拉幫結夥」的方法,來變得強大。
大禹的兒子,也是透過一番征戰,才獲得了共主的地位。

而孫子要繼承的時候,又遭遇到了失敗。

這時候,他的弟兄們出來挺他。
也就是所謂「宗室力量」的覺醒。

夏后氏團結在一起,把權柄穩固在自己宗族之內,私相授受。
才真正開啟了世襲王朝。

這個在《史記》中相當純粹的世襲王朝,後來就被再次興起的代議制部落聯盟打倒了。

殷商人一面借用夏朝的世襲制,一面又以代議制控制帝王。
超先進的有沒有。

周代,春秋戰國,不外如是。

然而,家族的概念開始產生變化。
配偶,是家庭的一部分。

配偶的家族,也要成為家族的一部分。

嫁了一個有錢有勢的老公,想把財富跟權勢維持下去的人,自然會出現。
春秋戰國,母系的勢力,開始干涉管理者的繼承權。

最簡單而明顯的例子,就是西周的滅亡。
母系的勢力,後來被稱之為「外戚」。

對比宗室內親囉。

外戚對於統治權來說,嗯,從西周末開始,就是個「毒」。
但這個「毒」也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去斷絕世襲。

甚而且之,當繼承人面對同宗兄弟之間的爭奪,世上還真是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宗室一邊要借重外戚的力量,一邊又要防備外戚的奪權。
這樣的大戲,就這麼演啊演的貫穿了兩漢。

最主要便表現在大將軍一職上。

曹丕,代漢之魏的第一任皇帝,非常明智的不再重用外戚。
而是任命了同姓宗室為大將軍。

這不是曹丕特別聰明,基本上當時的潮流就是如此。

劉備劉禪,以至孫權,都不會再讓外戚當此大位。
原因很簡單,在這個戰亂之世,支撐他們稱王稱帝的力量,跟外戚的關係不大。

三國君主,全都不是過去朝廷核心的權貴。
每逢亂世,就是階級翻轉的時候。

從一開始支持著曹操起兵上大位的「那些人」,都被曹魏以宗室之禮待之。
當我們把脈絡梳理下來,你會發現曹丕確實有「超世之意識」。

孫權雖然任命江東四大家之陸遜為上大將軍,可沒有這般禮遇。

曹丕太清楚,維持著一個政權的是什麼。
一直到他的兒子曹叡過世前,魏朝的四個「正位」大將軍,有夏侯惇、曹仁、曹真,以及司馬懿。

但也就在曹叡最後重病之時,他撤掉了正在遼東征戰的司馬懿大將軍之位。
改立燕王曹宇。

從曹叡寢宮傳出的詔書,命大將軍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曹爽合共五人輔政。
這五個,全是曹魏「宗室」。

燕王曹宇,是曹操的兒子,跟曹操最疼愛的曹沖為同母所出。
年紀估計只比曹叡大了不到十歲,雖是叔父,但兩人少年共處,情同手足。

曹宇在曹丕時代,曾經被貶過爵,曹叡即位才改封燕王。
曹魏最後一任皇帝曹奐,也就是他的兒子。

夏侯獻身世不明,從《三國志》中看,不會是夏侯惇跟夏侯淵的世系。
在其他史書中薄有記載,陳壽卻只在《劉放傳》提起這個輔政職責……

春秋之義,內大惡諱,小惡不書。

夏侯獻犯過什麼大錯嗎?
我們先往下看。

曹肇是曹休的兒子,長年在宮中禁軍任職。
「有當世才度」,亦不失為一時之選。

秦朗,是秦宜祿的兒子。
這個聲名不顯的秦宜祿,是呂布部將。

他的老婆杜氏是個美人,關羽曾經請曹操賜給自己。
但美麗人妻,孟德從來不會讓。

曹操收了杜氏,也養了這個拖油瓶秦朗。
秦朗雖然很得曹操疼愛,但畢竟沒有繼承權。

而他的年紀,也跟曹丕曹植以下的曹家小朋友們比較接近。
秦朗在曹家兄弟之間,很吃得開。

曹丕肯定是不喜歡他,但也沒他皮條。
曹叡就把他徵召來當內官了。

秦朗親近皇帝,但沒什麼建樹。
還好打仗打得不差,跟鮮卑一戰也算有功。

曹爽,則是曹真的兒子。
曹叡還在東宮的時候,就跟曹爽交情很好。

不過,曹叡只當了一天的東宮太子。
除非曹丕在還沒封曹叡當太子前,就讓曹叡居於東宮。

曹叡時代的曹爽,基本上跟曹肇差不了多少。

選擇這五個人,就表示曹叡打算把權力收束在宗室之內。
他肯定在怕。

怕啥呢?

我們常說,曹叡跟曹丕就是太短命了。
但這對父子加曹操,夯不啷噹也活了差不多八十年。

什麼意思?
意思是,當曹叡將逝之時,曹操時代就出生的,出名的臣子,也都差不多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是的,曹叡太短命了。
他來不及完成世代交替,而是在世代交替中殞命。

曹魏正在大換血。
託付老臣,行將就木。

司馬懿也好,劉放孫資也罷。
這些老人沒有未來。

同樣是不可靠的年輕人,為什麼不選自己的親人呢?

曹叡合情合理的選擇了青年宗室團。
但近二十年來大權在握的劉放孫資,心裡就不痛快了。

如果不認識這兩個不是君主的「孫劉」,可以看一下【魏晉風雲-中書執政】

當曹叡病重時,司馬懿還在遼東征戰返國途中。
而孫劉兩老,就費盡心思想要除青年,置入老臣。

沒有比司馬懿更適合的老臣了:前任輔政,戰功彪炳。

孫劉想辦法支開了曹宇等人,但只有曹爽不動。
曹爽,是曹叡身邊的護衛官。

不管是哪一個朝代,皇帝過世永遠夾雜著謎團。
曹叡光是立顧命大臣就一堆版本了。

在明帝紀裡頭,特別強調了曹叡最信任司馬懿,不只要年僅八歲的曹芳認好司馬懿,更忍死相待。
在劉放傳中,曹叡一開始根本沒有打算把司馬懿排進顧命大臣,是劉放孫資的建議。
郭頒世語不只有相同的敘述,更寫了一篇精彩的故事……特別重要的是,郭頒的寫法,其實曹爽也不在初始名單中。

剛開始曹叡只選定了大將軍曹宇,夏侯獻,曹肇三人。
獻肇得知後有點得意忘形,暗示放資看你們還能囂張多久。
放資連忙去找曹叡,建議他召司馬懿回來。

司馬懿也算機靈,快馬趕回京師。而曹肇等人本來要離開了,收到訊息也連忙回轉。
終究是司馬懿先到一步,放資更關閉宮門,不讓曹肇等入內。
一夜之後,風雲變色。

劉放孫資是沒有權力關閉宮門的,漢末曾經幹過這件事的人,是虎賁中郎將袁術。
而這個時候有資格的人,正是武衛將軍曹爽。

劉放為了讓計策能行,在曹叡問說,誰能搭配平衡司馬懿的時候,推薦了站在一旁的曹爽。
曹爽壓根沒想到事情會鬧到自己頭上來,嚇得滿頭大汗。
劉放悄悄走到曹爽身邊,偷偷跟曹爽說:「放心,沒事,我們挺你到底。」

就這樣,劉放孫資與曹爽司馬懿完成了奪權大計。

不過老裴提醒大家,事情的結果雖然相同,但世語的遺命安排跟陳壽所寫是有出入的。
就只是個編按,老裴並沒有說他覺得哪邊的細節正確。

事實上,老裴還找了漢晉春秋。

按漢晉春秋的說法,曹叡病重的時候,就像曹操有夏侯惇陪著,陪著曹叡的也是他最信任的大將軍曹宇。
有一天曹宇離開禁宮找曹肇談事情,只剩武衛將軍曹爽隨侍在側。
劉放孫資認為機不可失,趕快去找曹叡,用激將法逼他更換顧命大臣。
這個版本則是首推曹爽,司馬懿輔之。

跟郭頒世語不同的是,放資這次沒關宮門。
曹叡答應放資換人之後,曹肇趕了回來一哭二鬧三上吊,曹叡就說好啦不換了。
曹肇一走,放資又連忙去見曹叡,曹叡又說好。

劉放知道,曹叡已經三魂丟七魄,根本亂說一通,就要求他立詔書。
曹叡表示:好累喔我沒辦法寫字(快死了這個)。
劉放遂爬上曹叡的床……那個只是臥坐用的床,老爺吃葡萄的那種,不是睡覺的……抓起曹叡的手,開始散發他那漢室王孫獨有的文采。
詔書寫好,劉放立刻出去宣布:顧命大臣換人,你們幾個給我滾!

不管是郭頒世語還是漢晉春秋,又或是陳壽三國志。
雖然劇情不同,但你會發現大家的人物設定都是一樣的。

放資就專門演奸臣,而且擬詔一定是劉放這個作文大師的鍋。
曹肇永遠是負責吵嘴的原班人馬。
曹爽總是適逢其會。

但曹爽,絕對不是個廢物。

齊王曹芳一即位,曹爽就獲得了兩漢最高臣子特權「劒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司馬懿第一時間是沒有這個特權的。

《三國志》隱藏了一些東西,但從兩漢傳統不難猜出:曹爽,跟曹叡人生最後的「明元郭皇后」搭上線了。
曹丕作為魏朝開國君主,跟外戚的關係非常差,也很著力打壓。

曹叡就沒那麼逼人,但也不至於給他們如同兩漢的尊崇。
可重點是,外戚依然是進入了禁軍體系。

曹叡的禁軍,司馬懿碰不著。
但一個個都是曹爽的老同袍,好兄弟。

曹爽需要夥伴來對抗老頭子們。郭皇后的阿叔堂哥們,也需要夥伴來重返榮耀。
在這個時候產生第一次的策略聯盟,再正常不過了。

皇帝的內親外戚,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一次站到一起了。
這就是曹爽的本事了。

曹爽,才是這個年代真正「頭低得下去,腰彎得下去」的男人。
大家要認為他是廢物,那就這麼認為吧。

曹爽為自己爭取了空間,得到了機會,締結了盟友。
然後,準備對付司馬懿跟孫劉。

曹爽先讓弟弟上了一表,說自己只是承托老爸的福,隨侍在曹叡身邊,而得到這樣的尊榮。
相比之下,司馬懿才是真正文武雙全,功在黨國的大功臣。
我們應該要給司馬懿更高的官位才是,大家說好不好啊!

建議官職:「太傅大司馬」。

不說你不知道厲害。
太傅是先秦三公之首,東漢亦曾復起。
大司馬是兩漢三公之首。

曹爽這一表「司馬懿好棒棒」,連劉放孫資都覺得沒有問題,立刻幫曹芳擬詔。
誰知道,曹爽又說,這總是大事,應該要舉行朝議討論。

論,有什麼不可論?

又是一個沒人料到,輿論的風向卻表示,東漢初年的大司馬,死亡率有點給他高,這個職務太不吉利了。
所以,「以太尉為太傅,持節統兵都督諸軍事如故。
看起來沒有任何影響,對吧?

東漢的傳統,是大將軍大司馬。

大將軍有五部營兵,大司馬這個官,其實就是太尉。
是四方軍的總監察官。

單純的太尉或大司馬,手上是沒有兵的。

而太傅的功能,則是代領尚書事。
也就是說,曹爽原本推薦司馬懿成為軍政雙霸天,結果最後司馬懿雖然官名改變,但實權不變?

不,司馬懿在征伐遼東之前,屬於西線總督軍,掛大將軍之名。
但現在,司馬懿成了太傅,留守洛陽。
成了一個空頭督導。

一切督曹爽。

是的,實際的兵權,歸於曹爽。
就連尚書政務,也由曹爽代領。

司馬懿就像另一個被架空的皇帝一樣。

作為一個能低頭可彎腰的男人,曹爽非常務實。
他深信只有掌握在手裡的,才是真權力。

表面上捧高司馬懿,曹爽更進一步,把禁軍將領大舉撤換為自己的弟弟們。
又加劉放孫資為左右光祿大夫--把這兩個老屁股,從中書省抽離了。

這是一場曹魏的青年革命。
滴血不流,完成了軍政轉移。

值得注意的是,曹爽並沒有「政變」的打算。
他仍是非常敬重老臣,司馬懿自不用說,曹爽甚至也對司馬懿的長子,敞開了禁軍之門。

魏朝承繼了曹叡時代的威望,又納用了司馬懿的節約養民之策。
東倭西域,北疆鮮卑無不來朝,就連南大寇孫權都在司馬懿的領軍下被擊退。

認真說起來,曹芳元服前的四年,根本就是魏朝最高峰的黃金年代。

但或許,壞就壞在司馬懿那個無法被動搖的「曹魏戰神」之名。
讓曹爽等人再次警覺到:老賊不死,甚至還沒有凋零。

曹芳八歲即位,十二歲就元服。
非常趕進度的原因,就是曹爽跟外戚集團要再次鞏固權力。

為曹芳立后。
后為甄氏,是郭氏外戚養女。

同時,曹爽大舉追封過去曹操身邊的重要武將,附加華歆王朗。
盡入曹操廟庭。

過去的,讓他們過去。

年輕人的時代要來。
年輕的曹爽,要消滅司馬懿也打不倒的蜀中反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接續《新漢演義》,從三國曹魏到東晉滅亡的時代。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