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過家門而不入』:儒家忽視親情的家庭價值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因治理洪水有功,舜禪讓帝位於他。他則將帝王傳給了他的兒子,將傳賢的禪讓制改為傳子的家天下。但一直有人懷疑大禹及夏朝只是傳說,並不真實存在。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考古證據。如果夏朝和大禹不存在,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當然也是杜撰的。但不管是否真實,這個故事都很有意義,它傳遞了一種價值理念,對中國人的認知和行為有著實質的影響。

raw-image


這則故事最早見於《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則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一個說是在外八年,一個說是在外十三年。孟子明確說三次過其家門而不入,司馬遷則沒有說有多少次,但解釋了禹不入家門的原因,是對父親鯀(gǔn)治水失敗被殺而感到難過,一則想將己之功補父之過,二則擔心自己也落得父親一樣的下場。因此勞身傷神,一心撲在治水上,不想因回家探望而耽誤了治水。

 

後人綜合孟子和司馬遷之言,演繹出『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摒棄了司馬遷對大禹的動機解釋,而將大禹不入家門解釋為自覺自自願,『舍小家顧大家』,並豐富了故事細節。《百度百科》上說, 『大禹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這就純粹是文學想像了。

 

我理解『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門不是具體指他家居所的門,而是泛指他家居所所在地。好比說大禹家在北京,他去天津公幹要路過北京。如果回家探望妻兒的話,要耽誤不少時間,影響公事。於是沒有在北京停留,直接去了天津。不能解釋為他都到家門口了,聽到了他老婆在家裡哭,卻不進家門。這太不合邏輯和情理了。一則大禹的家不太可能在交通要道上,是大禹公幹的必經之路。二則都到家門口了,用幾分鐘見個面問候一下,或者花個把時辰聊聊各自的情況,增進一下與妻子和孩子的感情,又能有多大影響呢?進一下家門就會耽誤國家大事?這種小作文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高级黑』。不合邏輯和不合情理地極端吹捧。

 

儒家當然對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讚賞有加。儒家的最高價值就是『忠』和『孝』。『三過家門而不入』符合『忠』的價值,也不違背『孝』的價值。孔子說道:『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論語》泰伯第八);意思是說對於大禹我雞蛋裡挑骨頭都挑不出什麼來。顯然,儒家對禹的這種行為至少是不介意的,儒家既沒有指責禹這種行為,也沒有對禹的這種行為感到不安,但按現在的法律,大禹長年在外不回家,如果也不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經濟來源,則可能犯有『遺棄罪』。

 

雖然儒家也重視家庭,但卻有嚴重的缺陷,內容單一,就是一個『孝』,而沒有『愛』。儒家的家庭價值忽視、輕視和剝奪父母對子女天然的愛心;儒家的家庭價值忽視、輕視和剝奪配偶之間的情愛,它只關心只要求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在禹這一案例中,禹的父母已亡,只有妻子兒女,所以儒家不在乎他不回家。如果禹的父母還在,他也不回家探望的話,儒家對他的評價會發生變化嗎?我想,會有一些變化。我以為,儒家雖然仍然會肯定他為民治水的功德,同時也會對他不回家看望父母而感到不妥,感到不安,就不會那麼對他大加讚賞了。

 

儒家的家庭價值忽視、輕視和剝奪父母對子女天然的愛心,輕視和剝奪配偶之間的情愛,有太多的支援事例。什麼程嬰『搜孤救孤』呀,易牙『蒸子獻食』、吳起『殺妻求將』、劉安『殺妻為食』、『劉備撇妻棄子』,等等,多得不勝枚舉。但儒家對這些行為大多讚賞,至少沒有進行過批評。儒家只在乎孝,所以編出『二十四孝』那麼變態的東西來宣揚『孝』。儒家有過褒揚對子女的愛心嗎?沒有!儒家有過褒揚配偶之間的情愛嗎?沒有!儒家只宣揚過為了君王為了自己犧牲子女;從來沒有宣揚過父母為了保護子女、丈夫為了保護妻子而犧牲自己。雖然這種事例由於人的天性而大量發生,但我們沒看見儒家宣揚這種行為。

 

在這樣的價值導向下,傳統中國人沒有把小孩與妻子當作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而只是當作他的財產,看成可以投入可以犧牲而換來自己榮華富貴的資產。中國人輕視生命的價值由此可見。所以,過去溺死女嬰和現在強制墮胎都是有文化基礎的。在傳統社會中,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其實是很緊張的。無論帝王官宦之家,還是平民百姓之家,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及至成人後,都需要時時刻刻聽從父親的耳提面命。但同時,卻得不到父親的關愛。母愛的本能倒不受孝的太大抑制。《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能得到奶奶和母親的百般寵愛,但卻得不到他父親的關愛。他與他父親的關係非常疏遠,可以說是敬而遠之,懼而遠之。

 

因而,儒家的家庭價值觀確實是有重大缺陷的。第一,它只重視家庭關係的一個維度,就是子女對父母的服從,對父母的責任與義務,而忽視父母對子女的情感與責任,忽視配偶之間,主要是丈夫對妻子的情感。民間所謂一日夫妻百日恩這種說法,我以為是來源於佛家的姻緣說,而不是來自於儒家。第二,『孝』也並不是子女對父母親情的適度反映。在儒家那裡,『孝』超越了親情,而轉化為一種權力結構,一種對權威的服從。權力結構表現在宗法家族層面,具有強制力;權威表現在家庭層面,受強大的社會輿情支持。歸根結底,儒家的『孝』體現的不是父母與子女的對等權利關係,而是一種權力關係。

 

那麼,如果要建立起現代文明社會,『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這種君權至上、『國家至上』的價值觀念就應當被拋棄,重視家庭價值是建立現代文明社會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家庭關係必須建立在家人具有平等權利的基礎之上。在平等的基礎之上,子女對父母的尊重與回饋,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與愛心、配偶之間相濡以沫的情感,才會得到自然而健康的展現。

 

2024年4月28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佚名-avatar-img
2025/03/17
我大抵贊同你講的,然後看了一下,劉安『殺妻為食』雖然是虛構故事,但似乎很呼應你講的,當然也有可能劉安『殺妻為食』更多是「因為劉備是好人,所以為了好人做的壞事都是正當的」的代表。 然而你舉的例子有些有問題,就是至少對於易牙『蒸子獻食』跟吳起『殺妻求將』這兩件事,儒家其實是傾向批判的: 易牙蒸子獻食後,管仲說「易牙的這種行為不通人性,因此他不可能真的忠誠」,這件事有收入司馬遷紀錄春秋齊國史的《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而《史記》收錄了管仲對易牙這種行為的批判,並在後面提及易牙等人在管仲死後受齊桓公寵信而專權(古人尤其儒家對大臣專權非常反感)的事情,而司馬遷的看法還是較接近儒家共通的看法的 至於吳起的部分,那就更不用說了。古代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人對吳起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好話的。像是南宋時期就至少有兩個讀書人寫詩罵吳起『殺妻求將』的行徑: 南宋詩人徐鈞曾特別寫一首名叫《吳起》的詩,裏頭提到說「兵書司馬足齊名,盟母戕妻亦駭聞」,也就是說吳起『殺妻求將』的行徑『駭人聽聞』。 同時代的另一個詩人於石《感興五首》裡的「吳起為魯將,殺妻殊不仁。樂羊伐中山,食子太無情。」則更直接地說吳起『殺妻求將』的行徑『不仁』。 不過對吳起的罵名,可能更多其實是因為母親死後他不奔喪而來的(儒家非常重視子女孝順父母),殺妻求將可能比較次要。 當然這些批判有可能是個別如生的見解,而非代表儒家思想對此的看法。
謝謝分享,深有同感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5會員
333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江上小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6
哪吒是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神話人物。其原型來自佛經中記載的印度神佛,『哪吒』一名本為梵文音譯。後經民間話本不斷豐富和中國化,被偷樑換柱演繹成了道教神仙。到明代《封神演義》成書,哪吒這一形象基本定型。包括身世、大鬧龍宮、殺死石磯的門人,『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太乙真人將哪吒以蓮花化身復活,後加入武王伐紂
Thumbnail
2025/02/06
哪吒是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神話人物。其原型來自佛經中記載的印度神佛,『哪吒』一名本為梵文音譯。後經民間話本不斷豐富和中國化,被偷樑換柱演繹成了道教神仙。到明代《封神演義》成書,哪吒這一形象基本定型。包括身世、大鬧龍宮、殺死石磯的門人,『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太乙真人將哪吒以蓮花化身復活,後加入武王伐紂
Thumbnail
2024/12/20
眾所周知,『親親相隱』出自儒家。但『大義滅親』卻往往被認為是法家的主張。按法家不論親疏的義理,肯定也贊成『大義滅親』。但『大義滅親』也是儒家的主張,並且此一詞語出自儒家經典。  『親親相隱』從孔子的語錄中歸納而來。《論語》子路第十三篇記載了葉公與孔子的一段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
Thumbnail
2024/12/20
眾所周知,『親親相隱』出自儒家。但『大義滅親』卻往往被認為是法家的主張。按法家不論親疏的義理,肯定也贊成『大義滅親』。但『大義滅親』也是儒家的主張,並且此一詞語出自儒家經典。  『親親相隱』從孔子的語錄中歸納而來。《論語》子路第十三篇記載了葉公與孔子的一段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
Thumbnail
2024/02/29
《左傳》開篇記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鄭伯克段于鄢』  。這則故事,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有名。記述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曲折,『微言大義』  ,蘊含及傳遞了豐富的價值理念,有許多『彎彎繞』。其中『掘地見母』的情節尤其經典,成為了成語,鄭莊公挖地道與母親相見,被認為
Thumbnail
2024/02/29
《左傳》開篇記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鄭伯克段于鄢』  。這則故事,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有名。記述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曲折,『微言大義』  ,蘊含及傳遞了豐富的價值理念,有許多『彎彎繞』。其中『掘地見母』的情節尤其經典,成為了成語,鄭莊公挖地道與母親相見,被認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108課綱去中國中心化常常被有心人士說成去中國化,國文科目的文白之爭、歷史科目沒教岳飛和最近的大禹治水都是一樣的出發點。 無意去辯駁這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真的吵不完。倒想到了「法國中學教哲學,考高中要考哲學」這件事情。
Thumbnail
108課綱去中國中心化常常被有心人士說成去中國化,國文科目的文白之爭、歷史科目沒教岳飛和最近的大禹治水都是一樣的出發點。 無意去辯駁這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真的吵不完。倒想到了「法國中學教哲學,考高中要考哲學」這件事情。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Thumbnail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因治理洪水有功,舜禪讓帝位於他。他則將帝王傳給了他的兒子,將傳賢的禪讓制改為傳子的家天下。但一直有人懷疑大禹及夏朝只是傳說,並不真實存在。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考古證據。如果夏朝和大禹不存在,那『三過家門而不入
Thumbnail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因治理洪水有功,舜禪讓帝位於他。他則將帝王傳給了他的兒子,將傳賢的禪讓制改為傳子的家天下。但一直有人懷疑大禹及夏朝只是傳說,並不真實存在。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考古證據。如果夏朝和大禹不存在,那『三過家門而不入
Thumbnail
除了表面和裡面的觀念,我以下說的例子可能全都是錯的,你也應該要來質疑。 歷史當然要說自己的文化很優越,武功很強盛。這很正常,不這麼做反而感覺是有精神疾病。這是表面。 而什麼是裡面? 譬如唐太祖,唐太宗的血統都是半胡半漢。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庶母武则天,實在很不漢人文化。唐朝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
Thumbnail
除了表面和裡面的觀念,我以下說的例子可能全都是錯的,你也應該要來質疑。 歷史當然要說自己的文化很優越,武功很強盛。這很正常,不這麼做反而感覺是有精神疾病。這是表面。 而什麼是裡面? 譬如唐太祖,唐太宗的血統都是半胡半漢。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庶母武则天,實在很不漢人文化。唐朝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左傳》開篇記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鄭伯克段于鄢』  。這則故事,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有名。記述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曲折,『微言大義』  ,蘊含及傳遞了豐富的價值理念,有許多『彎彎繞』。其中『掘地見母』的情節尤其經典,成為了成語,鄭莊公挖地道與母親相見,被認為
Thumbnail
《左傳》開篇記述注解的第一件大事,叫『鄭伯克段于鄢』  。這則故事,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比較有名。記述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和弟弟共叔段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曲折,『微言大義』  ,蘊含及傳遞了豐富的價值理念,有許多『彎彎繞』。其中『掘地見母』的情節尤其經典,成為了成語,鄭莊公挖地道與母親相見,被認為
Thumbnail
千百年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廣為流傳,一直被中國人奉為道德標杆。其人其事,出自司馬遷的撰寫的《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
Thumbnail
千百年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廣為流傳,一直被中國人奉為道德標杆。其人其事,出自司馬遷的撰寫的《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
Thumbnail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夏朝的國君將帝位傳給兒子,開啟了天下一家的世襲制度。夏朝歷經四百三十九年才改朝換代。 社為土神,稷為穀神,社稷合稱國家。
Thumbnail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夏朝的國君將帝位傳給兒子,開啟了天下一家的世襲制度。夏朝歷經四百三十九年才改朝換代。 社為土神,稷為穀神,社稷合稱國家。
Thumbnail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唐堯和虞舜被尊稱為二帝,他們將帝位禪讓給賢能的人,是歷史上聖明的時代。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朝的禹、商朝的湯、周朝的文王和武王,是夏商周三代以王道治天下的聖王。 三王: 並非指三個君王,而是指夏商周三代開國時皆以王道治理天下。
Thumbnail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唐堯和虞舜被尊稱為二帝,他們將帝位禪讓給賢能的人,是歷史上聖明的時代。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朝的禹、商朝的湯、周朝的文王和武王,是夏商周三代以王道治天下的聖王。 三王: 並非指三個君王,而是指夏商周三代開國時皆以王道治理天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