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記憶】詩音樂到水墨,石上流泉(開放試閱)

【公記憶】詩音樂到水墨,石上流泉(開放試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泉在石尖上洗版,爆料

時間的緋聞。

採藥人路過,一條條按讚

譜成古琴曲。

沾上一筆琴音,墨色暈染

溪石飛泉淙淙。

你,聽見了嗎?

石上流泉古琴曲

〈石上流泉〉古琴曲是一首小品,與〈流水〉七十二滾拂的波濤洶湧相比,別有一股清麗幽靜的意趣,彷彿坐在溪畔聆聽清流漱石,水花飛濺,空氣中瀰漫著芬多精和負離子,一山的勃勃生機,洗滌身心。

泉泊泊流動,石堅毅穩重,虛實之間,有無數的進退迴旋,自成音韻,令人徘徊流連;泉象徵流動的智慧,石代表不變的仁心,遊山玩水,寄託文人高潔的理想追求。

自古以來,古琴就不只是演奏的樂器,而是君子養性悅心的道器。李孔元老師演奏的版本,恬淡深遠,他的文人琴風格被譽為:「如維摩文殊會,聽者不敢輕發一語,唯合掌讚歎而已。」

2022 境中山水 江心靜創作展|石上流泉|藏山101

2022 境中山水 江心靜創作展|石上流泉|藏山101

液態的消費社會

沉浸在充滿東方哲思的琴音中,忽然想到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提出的「液態的現代性」,意指高速運轉,從不停歇,目不暇接的現代流動生活,流動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自然會帶來恐懼與不安。

流動不好嗎?農業社會,士農工商的運作是有跡可循的,即使改朝換代,動盪一段時間,依然會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步調,自給自足。到了工業社會,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緊緊相連,勞動者常常一生做同一種工作或在同一間公司終老,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固態的。

消費社會來臨,科技發展縮短了時空的距離,超越國界的訊息源源不絕,公司必須隨時應變才能生存,短期的流動取代了長期的秩序,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成了液態,永遠處於變動中,家庭、工作、人際關係,甚至身分都不穩定,不只電子產品要更新,自己也要不斷脫離舒適圈、自我挑戰,持續更新成長的壓力,如影隨形。

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進一步探究技術和時間的關係,「科技突飛猛進,每天都帶來新技術,並不可避免地淘汰一批老化過時的東西。」原有的社會環境也因此過時-人、地區、職業、知識、財富等一切,不是適應新技術,就是隨舊技術消亡。生命在科技洪流中,失去自身存在的時間感。

留白脫離網路焦慮

如果「石上流泉」代表農業社會的美學,除了懷舊之外,對處於液態社會的現代人,有何啟發?

藝術家透過創作思考,完成〈石上清泉〉彩墨紙本,畫面中最白的部分,也就是流泉沖刷過溪石的急流──「留白」。

2018-江心靜 - 道隱系列-石上流泉-143 x 75  cm- 水墨設色紙本

2018-江心靜 - 道隱系列-石上流泉-143 x 75 cm- 水墨設色紙本

這是水墨與油畫最大的不同,油畫是加法,畫布上用油彩層層堆疊,「白」是白色顏料,與其它色彩同一個層次,水墨則是在紙上用水溶性墨彩暈染烘托,「白」是不上色,保留紙張的原色,在水墨畫裡,留白是讓觀者穿透畫面呼吸的窗口,超脫現實,上通大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借用水墨的留白美學,在液態社會適時「斷網」,脫離「錯失恐懼症」,擺脫社群網路成癮,重新省視真實生活,與周圍的人互動,找回安全感,放下早已超過負荷的網友數,無須時時暴露在公眾視線中,享受輕鬆自在的自由。

墨韻則是對自我的探索,世界愈喧囂,人愈寂寞,獨處的智慧,是現代人必修的學分。高速運轉的全球化世界,慢食慢活的呼聲應時而起,傳統道德受到顛覆,卻沒有新的道德標準取代,在每一個選擇的十字路口,檢視心中如巨石的價值觀,不受外界風潮影響,秉持捨我其誰的勇氣,往人生理想前進,與失序混亂的社會碰撞,激起一股清流,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初春時光,透過詩、音樂與水墨,與古老的智慧對話,思索液態社會的求生路徑,歡迎按讚分享。

如對「石上流泉」作品有興趣,可聽策展人深度賞析。

2022 境中山水 江心靜創作展|石上流泉|藏山101

2022 境中山水 江心靜創作展|石上流泉|藏山101

2018 -江心靜 - 道隱系列-流水之一- 178 x 89 cm-水墨設色紙本

2018 -江心靜 - 道隱系列-流水之一- 178 x 89 cm-水墨設色紙本


你好,我是心靜,邀請你來參加【記憶・維度】超文本實驗,結合文本、水墨、書寫、瓷藝、裝置、攝影,探索讓天賦自由的神秘靈感。

歡迎【追蹤】、按愛心❤、在下方拍手5下,或是【訂閱】專題享受悠閒閱讀,感染人文藝術氣息,同步培養跨界的多元創造力。

avatar-img
江心靜 Hsinching 當代藝術沙龍
103會員
120內容數
叛逆少女,不良文青,無法無天的藝術家。 叛逆,騎單車跑了全世界。文青,出了17本書。藝術,辦了11次個展。 當代藝術沙龍的關鍵字 #旅行 #文學 #藝術 #讓天賦自由 #夢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維的《輞川集》和《輞川圖》被譽為南宗派山水畫的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創作超越了人生的苦痛。文學跨界藝術,體會到詩與畫交融豐富藝術表達的層次,詩心為用,勇敢探索新形式和新象徵,面臨現實的挑戰,但內心對文學的熱愛始終未變。這種跨界的創作經驗,不僅是對王維藝術精神的致敬,更是對藝術追求的深刻反思。
山居感受文字如潮水般從心底湧現,將歲月凝結成珍珠,隨波逐流。身處春分的柔和時節,重新調整工作節奏,享受自然的寧靜與芬多精的清香,並在書房中徜徉於文學與藝術的交界。無論是日月更替還是時間流逝,透過文字編織一張網,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回憶與夢想,並以手中的筆留下生命的痕跡,讓文字成為生活中無法忽視的力量。
在山居門前的老梅樹,精心照料,共同見證了三年的生命與自然的交融。在梅花盛開之際,以茶會友,賞梅談詩,將閒適與美好凝固成永恆。透過文字,彷彿置身於雲霧繚繞的詩意之境,感受自然之美與生命的流轉。這場茶席,不僅是對梅花的賞識,更是對生命中美好時刻的珍惜與感慨。
王維的《輞川集》和《輞川圖》被譽為南宗派山水畫的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創作超越了人生的苦痛。文學跨界藝術,體會到詩與畫交融豐富藝術表達的層次,詩心為用,勇敢探索新形式和新象徵,面臨現實的挑戰,但內心對文學的熱愛始終未變。這種跨界的創作經驗,不僅是對王維藝術精神的致敬,更是對藝術追求的深刻反思。
山居感受文字如潮水般從心底湧現,將歲月凝結成珍珠,隨波逐流。身處春分的柔和時節,重新調整工作節奏,享受自然的寧靜與芬多精的清香,並在書房中徜徉於文學與藝術的交界。無論是日月更替還是時間流逝,透過文字編織一張網,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回憶與夢想,並以手中的筆留下生命的痕跡,讓文字成為生活中無法忽視的力量。
在山居門前的老梅樹,精心照料,共同見證了三年的生命與自然的交融。在梅花盛開之際,以茶會友,賞梅談詩,將閒適與美好凝固成永恆。透過文字,彷彿置身於雲霧繚繞的詩意之境,感受自然之美與生命的流轉。這場茶席,不僅是對梅花的賞識,更是對生命中美好時刻的珍惜與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