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喜歡古琴,偶爾也彈一曲自娛。惟因多年前左手曾受傷,無法使力,對彈琴多少有影響。他自認琴藝不及昔日向邵元復老師學琴之際。琴藝多年不進反退,總是遺憾。
某日他欣賞古琴,我順便聽了一會,忍不住說:「這一曲古琴滿像流行音樂。」先生點頭稱是,突然大有感慨,表示近年古琴的發展走向通俗單調,他的師門梅庵琴派似乎也有一部分責任。梅庵琴派儘管如今聲名不顯,但因其表現特色如強調節奏等被學院吸收,早已在正規的高等音樂教育發揚光大。
梅庵琴派的祖師爺爺王燕卿,本籍山東諸城,自幼愛琴習琴,長年流落民間,後來幸得康有為引荐,受聘在南京大學教授古琴。王燕卿聲名大噪,始於參加晨風廬琴會,據說一曲震動,曲未終,部份琴人甚至上前觀看王操琴的手法。惟王在兩天的琴會彈奏《長門怨》、《平沙落雁》,到底是那一曲震動諸人,各有說法。當時沒錄音留存,後人無從得知王的琴藝如何了得,猜想,王因吸收民間音樂的表現手法,節奏快而熱烈,與古琴其他流派的精微細緻大異其趣。王燕卿確實建立了古琴另一種表現風格,但未必優於當代知名琴家。不過,落拓江湖的王燕卿,暮年獲得其他琴人青眼,想必安慰。
王燕卿的演奏風格,在當時或為重要的嘗試。節奏固定,可多人共彈一曲,而指法簡化,入門相對容易,但也有人批評梅庵俗氣。誰知,一曲震動才半年,王燕卿病逝。徐立孫、邵大蘇等學生不捨老師琴藝失傳,成立琴派發揚光大,因梅庵為王燕卿授課之地,便以梅庵為名,梅庵琴派是中國第一個不以地域為名的琴派。門人又整理編印《梅庵琴譜》,《梅庵琴譜》廣為流傳,又有多種外語譯本,至今仍是最常見的琴譜。
民國初年陸續辦過幾場全國琴會,目的是救亡圖存。曾有人調查,全國琴人不到三百人。尤其當時知名的留洋新派知識份子,如胡適等人,對古琴不感興趣,許多琴人擔憂古琴未來或有傳承危機,他們孤臣孽子的心境,後人如我們恐怕無從體會。
邵老師尊翁大蘇先生,因故未參與某次琴會,卻致函幾位琴人,談及琴人交流固然是美事,但各琴派應堅持自家特色。古琴進入學院後,有了「標準」,惟若過份著重標準,容易流於千人一面。以往同一首曲子,各家琴派各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多種風格並存,百花齊放,相互激盪,古琴才會更有生命力。
之前觀賞台灣琴家袁中平演奏的《長亭怨慢》,邊彈邊吟唱,頗有韻味。惟我較喜歡袁的《梅花三弄》,輕靈活潑。但《長亭怨慢》大有來頭,來自南宋文人兼音樂家的姜夔。姜《白石道人歌曲》紀錄多首自度曲(自己創作的曲子),《長亭怨慢》便是其中之一。《白石道人歌曲》的工尺譜,是少數年代、作者明確的古代樂曲,相當珍貴。經多人研究整理,袁中平再打成琴譜,才得以重現古曲。 古琴的特色是枯,與一般音樂的甜美悅耳大異其趣,那是另一種美學標準,是否接受純屬個人喜好,但古琴因娛樂性較低,或許不易成為音樂主流。中國知名琴家成公亮的《如是寧靜》古琴獨奏專輯,曾得過台灣的金曲獎,為近來較出名的古琴專輯。近來,大馬多地也有人提倡古琴,若對古琴有興趣,但暫無機緣學習者無須遺憾,可多多利用網絡,欣賞許多知名琴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