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南北之世-偷天換日】

北魏第三代,世祖拓跋燾末年,出了一個宦官界的王者:宗愛。 這不是形容詞,宗愛確實以宦官之身,封為「郡王」。 而所有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知道,這同時象徵著北魏的政治迎來巨大的混亂。 宗愛是刺殺世祖拓跋燾後,成為執政,並且掌握住皇帝的廢立大權。 當時的關鍵詞就是「尚書令」。 根據漢制,尚書令總管政務,同時負責皇帝交接的事宜。 宗愛一連殺害了兩個鮮卑拓跋氏的皇帝,準備要換第三個的時候,被鮮卑獨孤氏的禁軍「尼」陰了一把。 獨孤尼找了幾個合夥人:源賀、陸麗,與渴侯。 為時僅七個月的宗愛之亂來得快,去得也快。 新的皇帝,是扶拓跋燾長子「濬」,為北魏高宗。 獨孤尼雖是大功臣,但他很快從宗愛之亂中得到教訓:寧作皇帝親信,勝當朝廷大官。 阿尼當上了「內行長」(或為內侍長誤植),而傳統意義上的大官,則交還拓跋宗室。 「驃騎大將軍元壽樂為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尚書長孫渴侯為尚書令,加儀同三司。」 長孫渴侯跟元壽樂,分掌文武大權。 這兩個姓氏,都是後來北魏更深一步漢化所改。 元就是拓跋皇室,長孫則是拓跋宗室之長。 渴侯,就是跟獨孤尼一起密謀推翻宗愛的尚書。 某方面來說,也是獨孤尼他們特別找來的宗室,就像諸葛亮要造反得供起劉備這樣。 安排看起來妥妥的,誰想到一個月後,高宗拓跋濬就以兩人爭權為由,處死了拓跋壽樂跟拓跋渴侯。 沒過幾天,又廢太尉與司徒。 北魏所採,不是傳統的三公制,而是八公並列。 這一下除了四公,明眼人定知其中有鬼。 隨即,陸麗進爵為王。 並以高宗乳母為皇太后。 陸麗也是漢姓,本姓步六孤。 這些鮮卑人,已經學懂了漢人的玩法。 而朝廷玩得這麼兇,地方難道就高呼萬萬歲就好? 地方叛亂,隨之而來。 朝廷一邊平亂,一邊加陸麗為司徒,並且取消世祖拓跋燾的佛教禁令。 所以說,至少我們已經看懂了。 步六孤麗跟佛教,就是這場「高宗起義」的操盤手。 接下來,跟陸麗一起升上來的太尉也遭誅除,隔月源賀與獨孤尼進王。 地方叛亂給鎮壓了,八公之一的司空不能忍,被誅。 終於,短時間內不再出現反對聲浪。 也就此展開了北魏高宗十多年的和平治世。 政變一定是不好的嗎? 站在正朔血統論才會這麼說。 事實上,西漢之治漢文帝,也是政變拱出來的皇帝。 那麼,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阿麗出身的這個「步六孤」氏。 因為多寫字我也不會多稿費,以下還是以「陸」氏來寫。 陸麗本人無傳,附於父親陸俟(音同四)之下。 籍貫只寫了「代人」。 剛開始看《魏書》不懂,現在就懂了。 所謂的「代人」,不是指代郡人,而是「鮮卑代國人」。 也就是北魏建朝之前的國民。 不管DNA,他們的國籍就是鮮卑。 而僅僅透過這個字去查,你就會發現拓跋鮮卑在代國時期,就已經是一個胡漢混合,由胡人治理的國度。 我想這是一個必要的理解,如果你對於「異族侵略中國後被中國同化」有疑義的話。 其實那並不是發生在「他們已經征服中國大部分」之後的事情。 慣用的說法A:異族仰慕中華文化,意圖征服中國。是可以成立的。 但我們也可以用說法B:異族成為中國的一份子之後,啊就拿到參賽門票了不然是要棄權逆? 五胡如是,鮮卑如是。 究竟是你太富有被隔壁老王盯上?還是賊人就在你家,你自己找進來的,我想總要分清楚才好了。 那步六孤族,在北魏開國君主拓跋珪「起義」的時候,也是支持拓跋珪的。 陸俟的父親,是拓跋珪手下大將,累有戰功。 二代目拓跋嗣繼位後,就把聰慧的陸俟錄用為身邊的內侍。 官方說法。 長孫一族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另一套:拓跋皇室一開始只是代國各部的傀儡。 步六孤族既然是打仗的,而陸爸爸的官職其實不高。 就可以把他們放在不高不低的位置。 所以,陸俟不是最高級,長孫族的皇帝監察官,侍中或散騎之流。 只是偏下層的侍郎。 像這種人,正是有意建立皇權的拓跋嗣最適合拉攏的對象。 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陸俟的官位慢慢在往上:「轉龍驤將軍、給事中,典選部蘭臺事。當官而行,無所屈橈。」 皇上養你,就是要你跟那些權貴對著幹。 陸俟的表現也非常好,不論是朝廷政務,對外戰爭,還是治理地方,在北魏內部記錄來說都是一等一的優秀。 甚至還拿過州郡管理天下第一的排名。 然而,後來三代目世祖拓跋燾派他去鎮守邊疆時,當地的高車人卻紛紛上告,說陸俟太壞了,希望能換一個領導。 拓跋燾跟陸俟的交情,沒有父親來得深,就乾脆把他叫回朝廷。 陸俟面聖便說,你不該叫我回來。 我對他們嚴苛,就是因為他們尚有反意,如今改將換軍,只怕不到一年高車必反。 拓跋燾很火啊,罵了陸俟一頓,直接免了他的官。 結果一年後,高車果然叛亂。 世祖拓跋燾決定承認錯誤,請陸俟回來擔任散騎常侍。 陸俟共有十二個兒子,陸麗是有記載的第五子。 他跟四哥一樣,被拓跋燾選為內侍,據說拓跋燾特別喜愛他,因而賜爵。 無功封爵,如果按中國傳統,陸麗肯定是拓跋燾的情人了。 老三入東宮給太子打工。 老大老二則是做為朝廷官員,光耀門楣。 世祖拓跋燾過世的時候,陸俟其實手握西方兵權。 某方面來說,陸麗的奪權,可說有著半壁北魏江山兵馬撐腰。 而大權在握之後,陸麗更調大哥二哥往南方前線,守安徽湖北。 四哥則轉鎮山東。 七弟守河間,八弟主青州。 陸麗本人居中坐鎮山西朝廷。 冀州則是交給了合夥人源賀跟獨孤尼。 這種安排,已經直逼西晉的親王大將等級。 整個北魏的天下,幾乎就是步六孤的天下。 也就像上面提到的,所幸陸麗的基本國策,在守不在攻。 十多年的期間,陸麗跟高宗拓跋濬減少稅賦勞役,去除非必要的國家開銷。 也打壓商賈,肅清貪官。 雖不與南朝交戰,但也仍是有征討柔然之舉。 平服四夷,儒之聖君。 陸麗本人好學愛士,意思是親儒,而他又明顯借助了被拓跋燾嚴重打擊的佛門力量。 附帶提一下,陸麗的大哥看起來就是個佛教徒,合夥人源賀也被舉發過跟佛門走得太近意圖謀反。 那麼這十多年,比較倒楣的就是道門了? 事實上,拓跋濬即位時,年僅十三歲。 執政十三年的時間,朝廷並沒有辦什麼元服典禮,也沒有還政舉動。 只有在拓跋濬十五歲的時候,進行了一個登道壇受圖籙的儀式,來表示領受天命。 這是他爸拓跋燾創立的儀式,由道家來主持類似原地封禪的典禮。 對於少年皇帝而言,也接近元服執政的意思。 拓跋燾本身屬於輕佛重道的時代。 而此時儀典仍行,表示這個國家對道門仍是十分敬重的。 基本上我們很簡單就可以找到兩個拓跋濬有自主意識,與陸麗意見相左的案例。 而結果都是按照拓跋濬的指示執行。 不過真正還政的時間,很可能是拓跋濬二十歲的時候。 那一年,下詔恢復因為崔浩「國史之亂」所廢除的史官。 順便提一下,其實漢人的史官是天相官。 這邊的史官,過去漢文化是叫做注記官的。 也就是說,拓跋濬二十歲之後,北魏宮廷回到有記錄者的情況。 那基本上的意思也是,崔浩死後,包括世祖拓跋燾之死,宗愛之亂,陸麗執政,很多細節都是後面才補上的。 這種時候,假不了的,只有官爵變動與賞罰生死。 所以前面我們就是從這些部分來推測出,陸麗的偷天換日。 雖然更多計謀不得而知,還是不得不說,亂世之中,忠良如陸麗,實是難得。 而北魏的平靜,也就隨著拓跋濬的過世,劃上了休止符。 當時正在溫泉療養的陸麗聽到消息,隨即要趕回去。 但下屬表示,朝廷內並不安穩,您現在回去,恐怕會遭遇不測啊。 是甚麼樣的不安穩? 就在拓跋濬過世的一年半前,一道非常沒有「陸麗價值」的政令發布了。 「夫婚姻者,人道之始。是以夫婦之義,三綱之首,禮之重者,莫過於斯。尊卑高下,宜令區別。然中代以來,貴族之門多不率法,或貪利財賄,或因緣私好,在於苟合,無所選擇,令貴賤不分,巨細同貫,塵穢清化,虧損人倫,將何以宣示典謨,垂之來裔。今制皇族、師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與百工、伎巧、卑姓為婚,犯者加罪。」 簡單說,禁止貴族階層與平民通婚。 原因是貴族近年經常犯法,究其根本,在於高貴的血統跟野獸般的賤民通婚,都是親家帶壞他們的。 陸麗傳也提到了,當時有一個大貴族「悖傲,每為不法,麗數諍之,由是見忌」。 這個大貴族是乙弗部領袖。 跟步六孤不同,乙弗屬於西鮮卑,親匈奴。 打過一代目拓跋珪,在二代目拓跋嗣時仍是北魏敵對部落。 當時負責討伐乙弗部的,就是前面提到,陸麗政變的合夥人之一:源賀的父親。 不過源賀長期待在冀州,要說雙方有什麼恩怨那也未必啦。 除非舉發源賀有意謀反的就是這位爺。 其名乙渾,拓跋濬二十三歲時晉爵太原王。 這離京師算是滿近的。 官拜車騎大將軍。 乙渾的記錄很少,但不難看出深受高宗拓跋濬信賴。 如果他只是個被陸麗討厭的渾蛋,也很難爬這麼高啦。 乙渾有個好朋友,是以廉潔執法嚴謹聞名的慕容白曜。 這是東鮮卑慕容大燕皇室之後。 到這裡事情差不多就串起來了。 有慕容白曜撐腰,乙渾不法自然有很多漏洞可以鑽。 那被陸麗窮追猛打之下,只好推說都是被帶壞的。 於是奇妙的政令發布了。 而堅持返回京師為高宗處理後事的陸麗,就這麼死在了乙渾的手中。 慕容白曜的官,是北部尚書。 皇帝過世的空窗期,很多事情,透過他處理都會「相當容易」。 乙渾的崛起,掀起新一波的北魏政變。 就留待之後了。 而陸麗雖死,但他的兄弟開枝散葉下去,鎮守北魏各大邊疆,那也不是一個乙渾能輕易對付的。 步六孤族在北魏的旺盛茁壯,已經不是換哪個皇帝哪個權臣所能阻擋的。 時為西元465年。 北魏將要迎來盛世。 由太后所帶來的新時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魏齊周隋並北史,宋齊梁陳為南書。 淝水之戰後,前秦與東晉即將逝去。新的英雄,新的時代。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