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生物是利己還是利他?讓基因來解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生物到底是自私利己還是無私利他呢?《自私的基因》對這個亙古疑問給出了答案:是自私的,但是以基因為單位
作者理查.道金斯是著名演化生物學家,而他的這本《自私的基因》更是響噹噹的經典巨作。
這篇文會先從利他解釋的常見矛盾談起;接著說明自私基因的理論,並用三個例子,說明動物行為是如何受基因所操弄;最後則會談到能讓我們打破基因枷鎖的關鍵:迷因。

【利己利他的解釋矛盾】

動物常常展現出矛盾行為,時而自私故我,比方說帝王企鵝因為怕水中有愛吃牠們的海豹,會互相推擠對方下去「試水溫」;時而又願為他者犧牲,像許多小型鳥類在看到老鷹時,會不顧自身暴露危險,發出聲音來警告同伴。
常見解釋是利用達爾文的天擇理論。說法如下:因為物種競爭,適者生存,所以物種中的個體會隨時準備為大局犧牲,讓物種本身更能存活下來。這樣的觀點稱為群體選擇論
簡單說,自私與利他,都是為了更大的利己,生物會演化成去做對種族有利的事。
群體選擇論可以解釋企鵝相殘與鳥鳴犧牲等矛盾現象。但道金斯指出,以物種為單位的想法有其矛盾。最簡單的破解就是:如何確認哪個層次最重要
比方說,生物層級有界、門、綱、目、科、屬、種。那利他行為難道不會發生在更高層級嗎?比如獅子、羚羊和人都屬於哺乳動物綱,難道獅子會為哺乳動物的總體利益,而不去獵殺羚羊嗎?
道金斯對這矛盾提出的解方是:我們天擇以及利己主義的基本單位,既非種,也非群體,甚至並非個體,而是「基因」。怎麼說呢?讓我們看下去。
企鵝可愛之餘也有駭人的一面.....

【我們是基因的求生機器】

在談基因與利他利己的關係前,稍稍複習一下基礎生物。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身上的基因,是透過父母有性生殖而來,一半來自父親精子,另一半來自母親卵子。
而基因決定我們的身體性徵,像眼睛是黑是藍、高矮胖瘦,甚至許多行為都受到它影響。
基因會從父母遺傳到我們,我們再傳到兒女,代代複製,從一個肉身躍到另一個肉身。從這個角度來說,基因是不朽的,因為它會不斷被複製、傳遞下去。
由此,道金斯提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我們都是基因的求生機器
我們都是求生存的機器—機器人的化身,暗地裡已被輸入某些程式,用來保養這些叫做「基因」的自私分子!
簡單說,競爭的並不是物種,而是你我身上的基因。每個基因,都會努力讓自己複製繁衍到未來的世代身上。為達到這目的,基因便打造出各種生存機器來實現這野望,不論是人類、猴子或企鵝都只是它的求生機器。
也就是說,道金斯認為不論利他或是自私,都是由「基因」控制。基因試圖透過這些行為,讓它有更高的機率被複製下去。讓我們接著用三個例子,說明自私的基因是如何操縱求生機器幫它們傳宗接代。
我們都是基因的求生機器

【基因是自私的例證】

道金斯針在此書中提到大量動物行為研究,宛若小說般好看,絕對值得細讀。這邊我就舉三個有趣的例證,說明自私基因的運作邏輯。

〔一、近親相護〕

首先,以基因為單位的思考,可以解釋我們為何會在乎親屬,勝過重視「種族」興旺。
從有性生殖我們可以知道,近親身上擁有相同基因的機率會遠高於陌生人。從基因傳遞的角度,生物自然會更照顧相近的人。這也是父母願意為孩子無悔付出的原因,因為孩子身上有他們50%的基因。
這便是為什麼我們對不能容忍被戴綠帽。不然不管小孩是誰的,都是人,不是嗎?
你可能會問,那收養呢?事實上,收養行為在動物界非常罕見,孤兒往往只有死亡一途。很多動物甚至會演化出一些機制,防止幫別人「養小孩」。比如有些鳥類會根據蛋的斑點圖案,確保孵的蛋是「親生」的。
大家都不想被戴綠帽

〔二、生養計畫〕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一些乍看與讓物種繁盛不符的行為,探討自私基因是如何運作。
先來聊聊節育。動物族群並不會無限制地增加個體數量。以鳥類來說,每一種鳥都傾向於生下一窩「特定」數量的蛋。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是:不相干。有本事生,不代表能養活。如果一隻鳥生太多蛋,就沒有足夠資源能,將所有幼兒養育成年來傳遞基因。如果一個基因讓它的求生機器太貪心,產下太多蛋,滅絕的機率反而會提高。
哺乳類動物斷奶也是類似邏輯。在幼體長大、穩定到一定程度後,母親便會斷奶,將資源移轉到接著出生的幼體,最大化基因傳遞。
自私基因同樣能拿來解釋停經,這個乍看降低繁衍機率的行為。因為婦女隨年紀漸長,養育孩子的能力會漸走下坡。當婦女到某個歲數,小孩長到成年的機率便會小於孫子,此時將精力投資到孫子身上便是更好的選項。因此,停經基因可說更佔據演化上的優勢。
照顧好孫子很重要

〔三、兩性戰爭〕

最後讓我們談談基因在兩性行為中扮演的腳色。
從表面上來說,如果個體能與更多性伴侶生孩子,牠的基因便能更廣泛繁殖。所以理論上,多情的基因不是應該很繁盛嗎?
但多數物種都沒有繁衍成這樣雜交的社會。頂多是「不忠」程度,有所差異。比如天堂鳥,雌性得自己照顧孩子,父親只會忙著播種,但三趾鷗則是忠實的一夫一妻制。
要解釋這點,我們必須回到雌雄根本的差異。
我們都知道要生成胚胎,需要精子與卵子結合,但這其實是不公平的開始,因為卵子比精子大
從食物儲存的角度,卵子貢獻遠大於精子。也就是說雌性一開始付出的犧牲就比較多。如果孩子死了,母親損失的資源會比父親來的多。因此雌性會更努力確保孩子活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動物是由雌性扶養小孩。雄性則更可能拋家棄子。如此便成了惡性循環,因為雌性一開始犧牲較多,在將來就只能別無選得繼續付出更多,以免資源白費。
書中稱這種狀況叫:誠實的卵子剝削的精子
而雌性動物為對抗這樣的剝削,發展出各種行為。最簡單的方式便是:拒絕交配。
比方說雌性動物會透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期,來剔除不可靠的花心追求者。或像某些一夫一妻制鳥類,會等到雄性築好巢後,才進行交配,確保能更大化地讓基因傳下去。
愛情背後有許多學問
以上例子都是自私基因的體現。這樣說來,難道我們就是基因的奴隸,只能為讓它們繁衍而活嗎?
道金斯不這麼認為。以人類來說,父母雙方在孩子身上的投資,是相對平衡的。這代表我們不單受基因影響,有其他因素影響著我們的行為。那究竟是甚麼打斷基因的鎖鏈呢?這就是下段落要談的主題:迷因。
我們能擺脫基因的鎖鏈束縛嗎?

【打破基因的束縛:迷因

人類可以突破的關鍵,道金斯認為可總歸一個詞:文化
比如語言,就是標準文化演化的例子,與人種基因無關。另外從服裝樣式、飲食風格,乃至想法觀念,都可以看到明顯的文化演化痕跡。
人們生活方式受文化的影響,遠過於基因。
有鑑於生物演化有「基因」這個複製傳遞單位,道金斯便創造一個名詞來描述文化演化的「模仿」單位,稱之為「彌」。而它有個更為大家熟悉的翻譯:迷因
不管是旋律、觀念、宣傳語,都可以是迷因。如同基因般會從一個身體傳向另一個身體般;迷因則是從一個大腦傳遞至另一個大腦。
而道金斯認為,正是這樣的傳遞可以突破上述種種的基因束縛。
比如獨身主義,不管你從群體主義或是自私基因來解釋都說不通。因此這觀念可說是文化傳遞下的突變產物。當然這邊不是要說獨身好棒棒,而是想表達透過迷因,人類可以創造出不同於自私基因所在乎的行為。
迷因傳遞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總結】

來到總結時間。首先,我們提到群體論的自利觀點有根本性缺陷,而「自私」的基因可解決這樣的矛盾;在自私基因理論下,你我乃至各種生物,都是基因的生存機器,為讓它們繁衍而競爭著;近親相護、生養計畫和兩性戰爭等例子可說明自私基因的運作邏輯;最後,道金斯認為人類可以透過迷因,打破基因的枷鎖。

【後記】

對此書一直是知其名不知其祥。直到去年看《Sky Castle》時,因劇中的讀書會才一時興起入手。但購入後卻礙於其厚實,遲到今年才沉下心看。沒想到一讀就愛不釋手,是我近期讀得最享受的一本書。
道金斯在書中博引大量動物案例,並抽絲剝繭、細細敲推箇中理路,為讀者帶來豐碩的知識饗宴。工作後,這類較不「工具」的書看得較少。在讀此書時,彷彿又回到替代役時,那沉浸書海,不問利害的世界中。
我尤愛其中演化穩定策略(ESS)與各種動物行為基因運算的段落。內容之精彩,絕非這篇簡單小文可概括。相當推薦大家親自探訪書中的基因世界。
讀這本書要像讀科幻小說,因為我寫的時候就是希望它充滿想像力。
雖說乍讀會覺得有點此書有點基因決定論,但道金斯最後卻花不少篇幅,強調人有利他為善的可能。如他說的:
我們不能期待小孩子生下來就知道愛人,這是我們必須教他們才會的。
這邊放個昨天看到Billie Eilish為烏克蘭發聲的表演。
我很喜歡貝佐斯說得的: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我相信我們可以有更多選擇。希望這世界,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和平。
最後,願烏克蘭平安。希望將來回頭看這些文字,不會讓我失望。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avatar-img
197會員
240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世界觀》是我2021年重讀計畫中的第三本書(詳見〈我的年末儀式〉)。是本我非常喜歡且影響我極大的作品。或可這樣說,它改變了我看待真實的角度。
小吃可說是台灣的驕傲,也是許多外地游子心頭忘不了的掛念。像是什麼鹽酥雞啦、珍珠奶茶、番薯球等,光用想的就讓人口水滴下來。但你知道這些「台灣味」是怎麼誕生的嗎? 這次要介紹的這本《巷弄裡的台灣味》,是本小巧趣味又深具內涵的作品,細細介紹了22道台灣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
你知道有些地方的語言會說出:「我南邊的臉被蚊子叮了」,或是「我的飲料放在桌子的北邊」這樣的話嗎?你知道德語的年輕女性沒有性別,但大頭菜卻是女(陰)性的嗎?
你有沒有想過:為何當初是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而不是美洲的原住民跨海發現歐洲?或者可以嚴肅一點的問:為什麼當初越過大洋進行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或澳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呢?
聽音樂對於許多人來說應該是再日常不過的事。但在這些「好音樂」的背後,你有想過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嗎?為什麼有些聲音就很悅耳,有些聲音卻讓你巴不得摀住耳朵?
「減肥好難。」應該是很多人的共同心聲,尤其工作後身材越來越容易走樣,啤酒肚、游泳圈、蝴蝶袖樣樣來,從此陷入減肥的無限輪迴中。大家都知道要瘦就是少吃多動,但為什麼卻總是失敗呢?那是因為大家沒有用對的方式吃,好的方式動!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世界觀》是我2021年重讀計畫中的第三本書(詳見〈我的年末儀式〉)。是本我非常喜歡且影響我極大的作品。或可這樣說,它改變了我看待真實的角度。
小吃可說是台灣的驕傲,也是許多外地游子心頭忘不了的掛念。像是什麼鹽酥雞啦、珍珠奶茶、番薯球等,光用想的就讓人口水滴下來。但你知道這些「台灣味」是怎麼誕生的嗎? 這次要介紹的這本《巷弄裡的台灣味》,是本小巧趣味又深具內涵的作品,細細介紹了22道台灣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
你知道有些地方的語言會說出:「我南邊的臉被蚊子叮了」,或是「我的飲料放在桌子的北邊」這樣的話嗎?你知道德語的年輕女性沒有性別,但大頭菜卻是女(陰)性的嗎?
你有沒有想過:為何當初是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而不是美洲的原住民跨海發現歐洲?或者可以嚴肅一點的問:為什麼當初越過大洋進行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或澳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呢?
聽音樂對於許多人來說應該是再日常不過的事。但在這些「好音樂」的背後,你有想過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嗎?為什麼有些聲音就很悅耳,有些聲音卻讓你巴不得摀住耳朵?
「減肥好難。」應該是很多人的共同心聲,尤其工作後身材越來越容易走樣,啤酒肚、游泳圈、蝴蝶袖樣樣來,從此陷入減肥的無限輪迴中。大家都知道要瘦就是少吃多動,但為什麼卻總是失敗呢?那是因為大家沒有用對的方式吃,好的方式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類是大自然裡的頂級獵食者。 比狼還狡詐。 比獅群還懂圍毆。 能夠在死亡追逐中逼死羚鹿。 能製造出精巧的工具。 為了更好生存, 人類藏起狡詐露出善良, 將圍毆矯飾成多數決, 把過人的耐力用來忍受偽裝的不適, 用腦袋進行學習和沉澱。
Thumbnail
同性性行為一直是很多學科領域所關注的重點,這其中包含了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和演化學等。由於同性性行為無法繁衍後代,這在理論上而言是不利於演化的,但這樣的行為卻一直存在於大量動物物種之中,因此也一直有人認為這是演化論的悖論。 目前全世界有約1500多個物種被觀測到擁有同性性行為,這其中包含昆蟲、
隨著人工智慧、基因工程與腦神經研究的大幅進展,何謂「人」?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1.感受「非科學家心態」 你認為一個人性格的產生,是天生的基因註定,還是後天的人為、環境等因素所致呢?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透過貓兒的生命,看見其探索態度的認真與否,決定該行為是開拓型的昇華,或是好奇型的降維。 利用這些例子,類比人類在面對AI時的態度後,每個人都能擁有專屬且永恆的新世界,再也不是虛無飄渺。
Thumbnail
在大自然現象中的掠奪, 也許在更高意識的角度裡是為了互相平衡。 但在有限生命的眼裡則是弱肉強食,只能你死我活。 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你我之所以一直還待在這裡, 是因為看不見其它和萬物可以一起生存的方式。 看動物撕裂護食,甚或犧牲自己保護幼雛, 看看自己,所為和野生動物有哪裡不同嗎? 如果肉身是你!那
Thumbnail
每個生命都只會是自己,也只能成為自己。 1.不同的差異 個性 - 不同 自然界沒有正確答案,重要的是保有自我。 生物演化出個性的存在,不會毫無意義,也不可能不重要。 個性演化出生物多樣性,個性是生物為了存活創造的戰略, 而失去個性的優良馬鈴薯,敵不過病菌而引發了悲劇。 個人風格,源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類是大自然裡的頂級獵食者。 比狼還狡詐。 比獅群還懂圍毆。 能夠在死亡追逐中逼死羚鹿。 能製造出精巧的工具。 為了更好生存, 人類藏起狡詐露出善良, 將圍毆矯飾成多數決, 把過人的耐力用來忍受偽裝的不適, 用腦袋進行學習和沉澱。
Thumbnail
同性性行為一直是很多學科領域所關注的重點,這其中包含了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和演化學等。由於同性性行為無法繁衍後代,這在理論上而言是不利於演化的,但這樣的行為卻一直存在於大量動物物種之中,因此也一直有人認為這是演化論的悖論。 目前全世界有約1500多個物種被觀測到擁有同性性行為,這其中包含昆蟲、
隨著人工智慧、基因工程與腦神經研究的大幅進展,何謂「人」?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1.感受「非科學家心態」 你認為一個人性格的產生,是天生的基因註定,還是後天的人為、環境等因素所致呢?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透過貓兒的生命,看見其探索態度的認真與否,決定該行為是開拓型的昇華,或是好奇型的降維。 利用這些例子,類比人類在面對AI時的態度後,每個人都能擁有專屬且永恆的新世界,再也不是虛無飄渺。
Thumbnail
在大自然現象中的掠奪, 也許在更高意識的角度裡是為了互相平衡。 但在有限生命的眼裡則是弱肉強食,只能你死我活。 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你我之所以一直還待在這裡, 是因為看不見其它和萬物可以一起生存的方式。 看動物撕裂護食,甚或犧牲自己保護幼雛, 看看自己,所為和野生動物有哪裡不同嗎? 如果肉身是你!那
Thumbnail
每個生命都只會是自己,也只能成為自己。 1.不同的差異 個性 - 不同 自然界沒有正確答案,重要的是保有自我。 生物演化出個性的存在,不會毫無意義,也不可能不重要。 個性演化出生物多樣性,個性是生物為了存活創造的戰略, 而失去個性的優良馬鈴薯,敵不過病菌而引發了悲劇。 個人風格,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