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群山之島,與不去也不會死的我

2021年二月,公共電視製播了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片中以四位年輕登山家:台灣第二名登上聖母峰的女性,曾協助多場山難搜救任務的三條魚、台灣史上首批挑戰無氧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的張元植、從事台灣黑熊研究的郭熊及專業登山嚮導普魯圖為主角,講述他們與山岳緊扣的生命歷程,看見自然作用於其生命中的療癒之力。而拍攝團隊亦跟隨這四位登山家走入他們最初的啟蒙之山——奇萊北峰、聖稜線、八通關古道與南湖大山,呈現一般大眾不甚熟悉的、台灣島上更核心、更深處的風景。
看完紀錄片的我也開始回頭審視自身短短一年半的登山歷程:初出走過十幾座百岳的我,與山和土地的連結是什麼樣態?山對我的生命造成了什麼影響與改變?我也與他們一樣「不去會死」嗎?
我想,假使我不爬山應該也得以好好活著;但靈魂與意識的某處大概會至此永遠乾涸枯萎吧。
日出時分的奇萊南峰

走進山、喜歡上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會用「喜歡爬山」來介紹自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總會閒來無事打開相簿複習上一次行程裡種種動人的片刻,總會翻著行事曆、期待著下一次的登山行程什麼時候會到來⋯⋯。但是,每回背著沈重的登山包上山其實都會累得半死(下山後三天內還會全身痠痛,甚至有朋友每次下山都要找師傅整骨按摩),尤其是雪山、玉山北峰這種海拔接近四千公尺的山岳路線,稀薄又寒凍的空氣與陡坡本就難以施力,如果再加上結冰的地面簡直是在逼人掉頭回家——不!折返的路一樣又累又煩。更遑論出發前還有各式各樣的準備工作,如搶車票、購買行動糧、事先烹煮食材(因為高山環境難以長時間地燉煮料理)、無限次的確認裝備狀態還有體能訓練等,繁雜程度簡直堪比十幾天的長途旅行。
但我依舊喜歡爬山。在山裡的每一刻都如實地使我感到自在而快樂。
明明爬山就是一件如此費力費時又不討好的事,究竟當中有什麼魔力,驅使著我與「不去會死的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進山裡,甚至對山產生嚮往與歸屬呢?
從向陽山覽望南二段(前方的山脈)與遠方的玉山主峰

登山:從自我挑戰到自我療癒

早期的登山——精確地來說是七零年代,尚為一種挑戰自我與達成成就的冒險運動。那時台灣的山岳路線開發仍不完善,許多現今看來相對簡易的路線都待勘查或尚未出現,避難山屋的建設與資源亦相當匱乏;而地圖資料、高山天氣更是難以掌握。因此登山既風險高、山難意外亦頻傳(奇萊北峰便是因此有了「黑色奇萊」的稱號)。即便有良好的體能狀態,仍然需要具備克服險惡環境與勘查地形、確認路線等能力。
在台灣,登高山曾是一個耀眼的成就與符號。既是「力量、智慧和勇氣」的挑戰,也被視為陽剛氣質的表徵與體現;在某些場域,登上百岳甚至能轉換成相當有力的象徵資本與身份證明。
但是,隨著山岳路線與山屋的開發逐漸完備、離線地圖與天氣預報資訊更加精確,走上山不再是一件如登天般的危險難事;曾經的「黑色奇萊」甚至成為今日最經典熱門的登山路線之一。除此之外,更具影響力的是攝影裝備的普及與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人得以透過社群看見台灣高山的壯闊景致,並推使著他們親自走上山。今日登山運動在台灣逐步走向年輕化與大眾化,許多商業登山團也應運而生,主打著一條龍包辦、「人到就好」的服務。
路跡清楚明確的嘉明湖登山步道
卸去了部分風險與神秘的面紗,登山成為了親身體驗自然與土地連結的最佳方式之一。
不過對我而言,登山更像是一種從日常生活短暫出走的逃逸路線。
在山裡,人得以卸下生活上的身份框架與符號,不再是學生、不再是公司職員,大家都僅只是「山友」;山裡彷彿存在並運行著某一種原始、奇幻而絕妙的平等與平衡。山不僅是物理上的「與世隔絕」,彷彿平常肩背著的種種負擔也會隨著走進山後,被冰冷而乾淨的空氣、高聳的冷杉、歪曲的圓柏與遼闊的稜線屏除在外——ㄧ切都變得如此簡單,唯一肩負著的,只有48公升裝的登山背包。
而登山與一般旅行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我認為山最為迷人的地方之一,便是「人人都必須努力、甚至是真真實實的全力以赴才能夠達到目標。」
儘管山不再如以前危險,走進山、甚至是登頂都仍然需要親自付出力量。登山從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但這也是少數在生命歷程間,得以只為著一個極為單純的目標全力以赴的時刻。
而逃逸結束、重新回到生活的軌道時,也得以帶著更大、更豐盛一點點的靈魂繼續活著。
加羅湖

既是一群人,也是一個人

雖然大家總拉著五六夥伴一起上山,但爬山從來都是一件很個人的事。
撐著登山杖、走在山林之間,那是只屬於自己與山的的一種微妙連結。尤其是攀登密麻般的樹根陡坡或碎石絕壁時,更能夠感知這般隱微的情感。也許是困難地形的物理因素導致,但在意識與身體只專注於「登山」時,的確會生成某一種平時難以察覺或辨明的感動。它如雲霧一般模模糊糊地圍繞在身邊,卻如如實實地作用於自己與山之間。
我依稀記得與團隊登頂雪山主峰前的最後一段、黎明時的雪山圈谷。圈谷空氣寒冷而稀薄,每一口呼吸都必須耗費極大的氣力;腳下的碎石脆弱又容易鬆動,踏出的每個踩點都要格外的小心翼翼。環視周遭,只有純淨的魚肚白天空、無際的棉花糖雲海、沾染著一抹橘紅的U型深谷及腳下剩百餘公尺的登頂路。
那是如此疲倦痛苦卻又療癒動人的時刻。我得以以自身的力量與身前身後的夥伴一起走到這裡,此刻山與人連結帶來的感動,既屬於個人、同時也與身邊的他人共享著。
雪山圈谷黎明時刻的雲海

群山之島與__

群山之島,不去的確不會死,但生命與靈魂如實會至此虧缺了一些難以言喻的什麼。也許是具象的山林景致,也或許是幽微的動人情感,又或兩者都作用於其中。
倘若你的體力準備好了,同時想為生命傾注一絲不同於以往的力量、或開展一條新的逃逸路線,又或者只是單純想看看動人的自然風景,都推薦你上山走一走。
從玉山主峰頂眺望玉山南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阿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