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語譯:
人生在世應當建立大事業,但不必勉強去爭取功勞勳賞,否則很容易遭到禍害,其實只要沒有犯下過錯便算是立下功勞了;救助別人或施恩惠予人,不要一直放在心上,更不要抱著希望對方能感恩圖報,要謹防不受到別人的怨恨,這才是莫大的功德。
賞析:
人生在世應有建功立業胸懷,但不要被功名利祿所影響。然而,我們常常在建立功勳之後,卻期待能獲得獎賞或勳獎,其實這就是佛家所云:被我執所束縛、綑綁。因為有「我」的執著,就會被「我」所牽引。所以處世不必去邀功,只要盡心盡力去完成所應做的事情即可。
但是有句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裡的「不求有功」與「處世不必邀功」兩者看似雷同,但其涵義卻是大大不同。「不求有功」是消極的態度,因為不想做事、也害怕做事,所謂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因此也就不積極的去建立功業。但是「處世不必邀功」就不一樣了,他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努力向上、積極任事,有了功績而不主動邀功請賞,也不以為自己很了不起,這就是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無我」的境界。
凡夫俗子追求「名聞利養」也是人情之常。殊不知,十年寒窗不就是為了求取功名、揚名立萬嗎?而封官賜爵、登上廟堂,更是人人所欽羨。但這些在有智慧的人看來,卻是如履薄冰般的戰戰兢兢,因為多少人為了名利而胡作非為,最後結局就死在過於貪名貪利,最後遺臭萬年。
佛法中論到佈施時,認為不應該執著佈施的我、不執著受佈施的人、以及不執著所佈施的物。幫助別人之後,其心態應該是一切就此止息;不應該執著佈施的我,認為我做了善事能積功累德;不執著受佈施的人應該回報;也不執著所佈施的物。否則,這就是交易行為了。但是,一切一定要隨緣而不攀緣,不然的話反而會帶來怨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124內容數
馬祖當兵趣:這裡是我在馬祖服兵役所遇到的種種趣事,有苦、有樂,讓當過兵的(特別是在馬祖)一起回憶軍旅過往,讓沒當過兵的有能體會一夏當年當兵的趣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黑咖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是個真人真事的真實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當兵時的連長。有一天在部隊用完晚餐後,我和連長及幾位士官坐在中山室前的花圃旁,一邊乘涼、一邊聊天,聊著聊著連長就和我們講了一個發生在他身上的靈異事件。 讀行俠readingwalk
要擁有財富你就必須學習尊重金錢,也就是要謹慎的管理你的錢,因為你不理財、財就不理你,這是很現實的情況。財富自由的人並不是說在金錢消費上可以任意隨心所欲,如果你對金錢不負管理責任,那麼即便你是一個賺錢機器,那所賺的錢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掉,因為再多的財富仍然是有限的,而對財富的尊重則是無價的觀念。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我們常看到有些人,住著豪宅、開著名車、穿著西裝革履、光鮮亮麗、收入頗豐,意氣風發得不得了,可是沒過幾年房被拍賣、車也當了、外表不再光鮮亮麗,生活過得甚至比一般平民老百姓還不如。 讀行俠readingwalk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語譯: 賞析: 反之,那些居於山川野嶺,過著閒雲野鶴般自由自在的人,則不可以完全忘記國家政事,要時時刻刻關心國事,懷抱愛國救國的抱負,如此才能彰顯出自己雖出世而仍不忘國事、天下事的人。 讀行俠readingwalk
今天是民國76(1987)年7月1日(星期三),一早在艦管排用完最後一次早餐後,我就和排上的弟兄們道別,離開這待了7個月又7天的單位,臨走前我再一次地把排部的每一個房間、庫房都看了一遍,最後帶著有點不捨的心情離開。 讀行俠readingwalk
這是個真人真事的真實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當兵時的連長。有一天在部隊用完晚餐後,我和連長及幾位士官坐在中山室前的花圃旁,一邊乘涼、一邊聊天,聊著聊著連長就和我們講了一個發生在他身上的靈異事件。 讀行俠readingwalk
要擁有財富你就必須學習尊重金錢,也就是要謹慎的管理你的錢,因為你不理財、財就不理你,這是很現實的情況。財富自由的人並不是說在金錢消費上可以任意隨心所欲,如果你對金錢不負管理責任,那麼即便你是一個賺錢機器,那所賺的錢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掉,因為再多的財富仍然是有限的,而對財富的尊重則是無價的觀念。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我們常看到有些人,住著豪宅、開著名車、穿著西裝革履、光鮮亮麗、收入頗豐,意氣風發得不得了,可是沒過幾年房被拍賣、車也當了、外表不再光鮮亮麗,生活過得甚至比一般平民老百姓還不如。 讀行俠readingwalk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語譯: 賞析: 反之,那些居於山川野嶺,過著閒雲野鶴般自由自在的人,則不可以完全忘記國家政事,要時時刻刻關心國事,懷抱愛國救國的抱負,如此才能彰顯出自己雖出世而仍不忘國事、天下事的人。 讀行俠readingwalk
今天是民國76(1987)年7月1日(星期三),一早在艦管排用完最後一次早餐後,我就和排上的弟兄們道別,離開這待了7個月又7天的單位,臨走前我再一次地把排部的每一個房間、庫房都看了一遍,最後帶著有點不捨的心情離開。 讀行俠readingwalk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很多時候都不能有所行動! 因為主動出擊,也要等待時機、靜候佳音,而被動觸發,是等待成熟、沈潛出生命無限覺醒的精彩可期。 「無為」因主動而落寞,因被動而興奮,所以自然中庸平衡,因志氣而更能生機蓬勃。 無為而治就是這麼地至高無上,宛如每一秒都是神來一筆,卻又悄悄然,宛如一切與自已無關。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道家的思想精髓之一,無我的境界。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由,透過使命感受榮耀後,即可在「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的地基上,學會創造最豐碩偉大的文明。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很多時候都不能有所行動! 因為主動出擊,也要等待時機、靜候佳音,而被動觸發,是等待成熟、沈潛出生命無限覺醒的精彩可期。 「無為」因主動而落寞,因被動而興奮,所以自然中庸平衡,因志氣而更能生機蓬勃。 無為而治就是這麼地至高無上,宛如每一秒都是神來一筆,卻又悄悄然,宛如一切與自已無關。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道家的思想精髓之一,無我的境界。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由,透過使命感受榮耀後,即可在「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的地基上,學會創造最豐碩偉大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