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述要》19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那麼我希望把我的善業跟我的快樂,種種的因,善業是因,快樂是果,把我這種可愛的因果使令一切眾生的痛苦消失,那麼我接受眾生的痛苦,我釋放我的快樂,就好像風來取捨,我們取眾生的苦來自己承當,那麼讓眾生得到快樂,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這個是很重要的思想。我們一般人都喜歡占便宜,我希望付出得少,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說我今生我的工作量越少越好,但是我得到的快樂是很多的。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就是說,你想想看,如果你今生付出很少,你快樂很多,那這快樂從哪裡來?
你前生修來的。所以你今生是在耗損你的福報,你今生一路走來是在耗損福報。
那麼學吃虧就不同了,你是在集積福報,你付出的很多,你得到的很少,你人生是在進步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說,他為什麼是自他交換呢?就是培養一種學吃虧的心態。我們付出很多,那麼我們得到的少,那麼這個落差呢?就把它保存起來了,我們的功德增上就在這裡增上了。
好,那麼這個地方當然是偏重在悲增上菩薩,他緣眾生的苦,那麼產生一種交換,講究一種珍惜的心情。所以,他的菩提心,他是先處理我們的地雷,先觀察苦諦,拔出我們對三界的貪愛。所以,他菩提心先修出離心,拔出我們無量劫來對三界生死的貪愛,這是第一件事情,然後把這種煩惱調伏以後再生大悲心。
這兩個工作,一個出離心,一個大悲心,結合起來就是菩提心。好,我們課程先上到這,回答幾個問題。
這樣的念方法是否正確?
問:在念的時候,一直用法師所教授的方法,創造念的音聲再聽回去,但是我每一句號都必須要觀想阿彌陀佛的容貌,觀想佛陀的眼睛、鼻子、嘴巴,這樣我才能專注,否則的話,我的心就會想別的事情,請法師開示這樣念方法是否正確?
答:這方法不正確!你要聽聲音,而不是觀想。你剛開始你不要怕妄想,你不要因為妄想多,而改變你的方法,你應該面對妄想。當然你最好有點理觀了,你觀想妄想本來就沒有,這個妄想啊,它勢力很大,你先把它那個根拔掉。
諸位你們知道妄想為什麼那麼大的勢力,你知道嗎?為什麼它告訴你說,你要去吃什麼東西,你就一定要聽它的,你知道妄想勢力為什麼那麼大,諸位知道嗎?
因為你給它力量,對啊!因為你給它力量!
妄想是沒有根的妄想的力量是你給它的呢!你說了算,你現在搞得自己很被動啊。你看看,你不隨順它,你看它一次兩次就沒有勢力了,你試試看。我們現在本來是主人,弄到自己變成好像是快要被妄想趕出去一樣,我們現在被妄想逼得都走投無路了。其實你現在就站穩腳步,我真如本性說了算,我不隨它轉。
所以妄想,你要觀想,妄想最怕你迴光返照,它只會用假相來欺騙我們。妄想在《楞嚴經》裡面,你只要問一句話就好: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它沒有根嘛!要不然怎麼叫虛妄的想象呢?它是一種虛妄的想象啊!所以,你對治妄想你要用正確的方法,你不要自已創造一個不正確的方法去對治妄想,這樣不對哦。
你觀想佛陀的嘴巴,你就創造一個妄想出來,不對哦!聽聲音就只有聲音,如果你覺得聽聲音不夠,你可以做理觀。你可以觀想一下:我本來沒有妄想,我幹嘛跟著你走,然後,妄想的勢力就慢慢薄弱了,然後,你再堅持號,觀想我是業障凡夫,我離開這個佛號我就完了,假想你跟它歸依,慢慢慢慢地,妄想就凋零了。
妄想它最怕的是第一個理觀的思惟,第二個你的堅持。你堅持號,你一定要堅持,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所以你的方法要正確。
怎樣去控制打坐時候的氣動?
答:你要告訴你自己,不要動,不要太隨順它。這個你如果說,你能控制得住就控制,控制不住就別管它,別管它,讓它自己去動,它會自我調整。它這個氣脈啊!在調整你的身體。
問:弟子已經念多年,已能無念而念。猶有人對我說,他夢見我生在天道裡,弟子很害怕,因為弟子只想求生淨土而不是天道,怎麼辦?
答:其實你不用害怕了,你看你的心情啊!他夢到什麼是他的事情,人生是你說的算呀!那他如果夢到你到淨土去,你就到淨土去了?你如果有生天的想法,你就自己調整了;如果你沒有生天的想法,別人夢到什麼跟你沒關係了。所以你自己的心態是最重要的
問:請問師父,修淨土的行者做禪修以號對所觀境以外,是否有也應該以身、受、心、法當所緣境?如果可以,那麼跟小乘的四念處的行者有什麼區別?
答:小乘修四念處,他是以它為究竟,我們是拿它當作工具,一時的對治。這樣講好了,目標不一樣。他修四念處,他是要趨向偏空涅槃,我們修四念處我們是想往生淨土,動機不同,結果不同。同樣的方法,那麼因為心態、目標的不同,操作起來結果就不一樣。
問:弟子剛受了菩薩戒,不小心在無意中說了妄語,請師父給我作重受或者懺悔?
答:如果你講的是小妄語,那就不一定要重受了,懺悔就好,應該有懺悔方法的。
印光大師他把吃素當作根本重戒!
問:又食物當中常常不自覺吃了雞蛋,又吃肉邊菜。
答:哦,吃肉邊菜不好喔!吃久了,吃菜就變成肉。吃肉是很嚴重的,這個要小心哦!所有的業,淨土宗,殺業最可怕,它不會放過你的。你看印光大師說,他說你不管有沒有受菩薩戒,吃素,他把吃素當作根本重戒
如果你希望你臨終的時候,不要太多人來障礙你,我建議你真的吃素,如果你真的願我臨終無障礙。尤其咱們中國人什麼都吃,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四隻腳的,都吃。這個吃素更重要,我覺得中國人吃素更重要。所以你不吃素,你吃眾生的肉,在《楞嚴經》說,它覺得你吃眾生肉有兩種情況,兩種情況。
你會說不是我殺的,如果是你殺的,那你兩個問題:命債、肉債,兩個都有。如果不是你殺的,你欠它肉債。即便它不是因你而死,它也沒有說把肉給你吃了,對不對?所以你殺它,再吃它的肉,你欠它兩個東西,命債、肉債,你就很難跑掉了。那麼你如果沒有殺它,你起碼欠它肉債。
為什麼吃素那麼重要?
因為你一天要吃三餐,這個累積的業力太強,這個業一天要造三次。所以我希望你想一想,你有需要把自己臨終弄得這麼多復雜的障礙嗎?所以這個眾生肉不能吃啊!不能吃喔。

這樣算自殺行為嗎?
問:如果已知道身體已經敗壞嚴重,雖不是立即會死亡,但想求往生,開始不進食,不看醫生,算自殺行為嗎?
答:這個不構成自殺。當然有一個條件,就是說,醫生判定已經醫療無效了。你可以選擇不吃東西,你也可以選擇不插管,因為我可以不救拔我自己,但是這個不算殺生,這個叫做順其自然。
殺生就是說你用一個外力,比方說你吃藥,比方說你打什麼針,讓身體提前結束,這叫做殺生。但是我什麼都沒有做,這個不能講殺生,而淨土宗本來也是這樣子,你本來也就不能夠。當然你要看情況了,你得小病就在那個地方等死也不行了。就是說醫生的判定,已經醫療無效了,這個要做好準備了,醫生說的,不是我們說的,醫生說醫療無效了。

問:請問師父,懺悔不要在臨終那一刻,那麼阿闍世王的懺悔在臨終之前的那一刻,怎麼解釋?
答:阿闍世王是在臨終之前懺悔,但不是在臨終那一剎那。他在死亡之前來懺悔的。因為阿闍世王不是跟那個提婆達多嗎?兩個結合起來嘛!阿闍世王謀害父親做新王,提婆達多謀害佛陀做新佛,兩個人都造了五逆罪
臨終的時候,臨終關懷是這樣,如果你是修淨土的,那我們就讓你憶念佛陀(阿彌陀佛);如果他不是修淨土的,就憶念善業,隨善業往生善處。讓他把他的善的這一塊調動起來,因為他憶念他的善業,他就容易產生善念。
所以臨終開導就是說,他如果修淨土的,那你二話不說,讓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號提起來;如果他根本不想求生淨土,那你就把他過去所造的善事,重復告訴他一下,讓他憶念善業也可以。但臨終的時候,不能憶念自己的罪業,這樣子容易墮落。所以臨終的時候,要做正面的思考,很重要哦。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多少對今生的痛苦都有所體會。所以你說這個人會追求今生的五欲快樂,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覺得相對不多。但是淨土宗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期待。 我舉個例子。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準備,你不可能往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 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15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的差別 我們再看下一段,下一段再把這八種發心、菩提心再作一個細分,從它的本質跟作用再作細分,先看四種差別。 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的差別 好,那麼我們講到願菩提心,也就是說這個菩提心一定要先發願,然後才有行動。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我們看下一段的偏跟圓,這兩個都是大乘,請合掌: 所修的功德念念執著不忘,我執法執也是沒有消除,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這樣子而已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那麼從經典上、經論上的記載,我們每一個人在修學佛法,每天做早晚功課,持咒拜佛,我們用八種思想在修學,前面講到的四種,現在我們看小跟大,我們先把這一段文唸一遍,請合掌: 他問佛陀為什麼? 佛陀說:「這不能怪我」,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多少對今生的痛苦都有所體會。所以你說這個人會追求今生的五欲快樂,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覺得相對不多。但是淨土宗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期待。 我舉個例子。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準備,你不可能往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 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15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的差別 我們再看下一段,下一段再把這八種發心、菩提心再作一個細分,從它的本質跟作用再作細分,先看四種差別。 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的差別 好,那麼我們講到願菩提心,也就是說這個菩提心一定要先發願,然後才有行動。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我們看下一段的偏跟圓,這兩個都是大乘,請合掌: 所修的功德念念執著不忘,我執法執也是沒有消除,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這樣子而已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那麼從經典上、經論上的記載,我們每一個人在修學佛法,每天做早晚功課,持咒拜佛,我們用八種思想在修學,前面講到的四種,現在我們看小跟大,我們先把這一段文唸一遍,請合掌: 他問佛陀為什麼? 佛陀說:「這不能怪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