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當作吃補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常聽人說:「受苦時作消業想。」
那我們省思,受苦能消業的前提是什麼? 是不是只要受苦,就是消業?
受苦時能夠消業,前提是什麼。

我們來看,三界六道輪迴中的眾生都是以苦為本,而諸佛菩薩又是以苦為師。一樣的苦,為什麼會有兩樣的看待呢? 這就是我們發心不同導致的。也就是說,受苦能夠消業,它的前提就是看我們的心用在何處。

受苦作消業想,實際上是借這個苦境界來修觀,借假修真,成就忍辱波羅蜜(修忍辱),所以叫吃苦了苦。 也就是成就我們的平等隨緣心。但是大家要知道,佛陀在經裡面也會呵斥當時的苦行外道,那是因為,這些外道是以吃苦為究竟法,屬於邪知邪見了。所以說,並不是只要吃苦就能消業,是我們在修忍辱的當下體會無常。

我們再對比一下這兩種發心: 受苦時作消業想,它是應緣而生的——苦的境界來了,我應著這個境,在境界中去修。也就是我們說的:「因地要真,要努力,果地上要隨緣。」 苦的境界現前,實際上是一種果報現前而已,那我隨緣把這個業消掉,這就是隨緣消舊業,能夠生起出離正見。
再進一步來講,吃苦消業還有一層智慧的內涵。我們在苦中去觀照,了知到苦樂是相對的,把苦樂這兩個概念都擺平了,就可以了苦。 而苦行外道是以攀緣心去修,實際上是一種業力習性的深化,(顛倒見)更進一步地堅固。這就是在造新殃了,只能夠增上愚癡邪見。 所以說,這兩種苦行本質上是不同的,大家不要誤會。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包括在三十二種無益的言論之內的言論是不適合的,因為它導致禪相消失。 與十論有關的言論則適合,但是即使如此也應該適量。 獸語(tiracchànakathà): 許多譯者把這一詞譯為「獸語」。 然而,直譯 tiracchāna 是「向橫走」。 雖然這一詞用來稱呼動物,註釋(中部注)解釋,在這裡它是指向
智慧能夠去除無明的黑暗。這種黑暗朦蔽了身心現象中無常、苦和無我三共相。 在觀禪中,五取蘊是正念觀察和擇法的目標,五取蘊是色蘊(身)、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心),由於身見和渴愛而有執取。 我們為什麼會執取五取蘊呢?因為我們還沒看到其背後隱藏的過患和危險。一個稚子因迷戀燦爛美麗的焰火,發展出強烈的渴愛
一、正念 正念是面對面接觸並如實觀察所欲觀察的目標,並保持不忘失。正念遠離評斷、偏差、偏見或偏愛。相反地,心念保持衡端正,僅僅如實觀察、了知、開放,並接受當下所生起的現象,不加修飾或減損。 比方說,生氣時,知道憤怒現起,只純粹去觀察、覺知它持續存在。觀察其他名法色法也此。純粹的了知,可善巧偵測微細的
包括在三十二種無益的言論之內的言論是不適合的,因為它導致禪相消失。 與十論有關的言論則適合,但是即使如此也應該適量。 獸語(tiracchànakathà): 許多譯者把這一詞譯為「獸語」。 然而,直譯 tiracchāna 是「向橫走」。 雖然這一詞用來稱呼動物,註釋(中部注)解釋,在這裡它是指向
智慧能夠去除無明的黑暗。這種黑暗朦蔽了身心現象中無常、苦和無我三共相。 在觀禪中,五取蘊是正念觀察和擇法的目標,五取蘊是色蘊(身)、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心),由於身見和渴愛而有執取。 我們為什麼會執取五取蘊呢?因為我們還沒看到其背後隱藏的過患和危險。一個稚子因迷戀燦爛美麗的焰火,發展出強烈的渴愛
一、正念 正念是面對面接觸並如實觀察所欲觀察的目標,並保持不忘失。正念遠離評斷、偏差、偏見或偏愛。相反地,心念保持衡端正,僅僅如實觀察、了知、開放,並接受當下所生起的現象,不加修飾或減損。 比方說,生氣時,知道憤怒現起,只純粹去觀察、覺知它持續存在。觀察其他名法色法也此。純粹的了知,可善巧偵測微細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苦從何來? 愛別離苦,得不到苦,生病苦,欲求苦,得到後失去苦,比較的人生苦。 世上種種的苦,纏繞多情的人生,無情多變的生命。說多了好像消極了人生,其實恰恰相反。當一個人對生命有略略的感受時,你必然會知道。為什麼古人說【無欲則剛】,佛經更提醒著我們,【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在你每一個感恩的當下,每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為Amazing Grace,知道無法通達是一種苦,讓平衡制衡機制存在更是一種苦,而在上位的自己,居然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種事實,成為嚮往。 明明只要禱告著、嚮往著,就能成就的人,卻開始嚮往著吃苦,這種捨本逐末的降維,就好像時刻在訴說著自己「德不配位」,那又該怎麼說? 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苦從何來? 愛別離苦,得不到苦,生病苦,欲求苦,得到後失去苦,比較的人生苦。 世上種種的苦,纏繞多情的人生,無情多變的生命。說多了好像消極了人生,其實恰恰相反。當一個人對生命有略略的感受時,你必然會知道。為什麼古人說【無欲則剛】,佛經更提醒著我們,【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在你每一個感恩的當下,每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為Amazing Grace,知道無法通達是一種苦,讓平衡制衡機制存在更是一種苦,而在上位的自己,居然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種事實,成為嚮往。 明明只要禱告著、嚮往著,就能成就的人,卻開始嚮往著吃苦,這種捨本逐末的降維,就好像時刻在訴說著自己「德不配位」,那又該怎麼說? 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