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電影心得]天倫之旅/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如常

身邊總會遇到一兩個朋友是屬於 “老起來等”的長相,年輕時看起來老成,幾年過去也不見他有甚麼改變。反到自己頗明顯已有了歲月的痕跡。 最近看的幾部電影,頗有點提早老起來等的感覺;明明年紀還不到,卻又有種感同身受、未雨綢繆之感。 未免日久遺忘,且紀錄一二。 天倫之旅 網路上關於這部片的心得滿多,都寫得很好,對於劇情內容我也就不多贅述。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父親的夢裡,那些長大的孩子都會變成小孩的樣貌出現。一則以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二則,在父母眼中,他可能都記得的是你過往最純真美好的樣貌。這種淺顯直白的表現方式,我覺得導演很厲害。
姑且不論其中的父親對小孩的生活推敲是不是正確,在電影裡某些部分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不過,人與人之間有所隱瞞,同住一起的家人又怎麼會感受不到對方的 “不正常”呢?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有太多的心照不宣,卻又因為那些說不出口的事造成更多的誤會…
最後,以前都沒想到自己的小孩有一天可能嫁娶之後移動到世界各地,過一個節日都需要大費周章才能齊聚一堂,或是在年邁時要周遊各地才能見他們一面,又或是跟孫子女有新的關係要建立是多麼不容易,這部電影真的刺激到我對於未來的想像實在貧瘠這件事。
單親的爸爸幫女兒做便當,有什麼了不起?當然是要從不會到會才顯得了不起。
過程中也遭遇到女兒的欺騙,假意有同學仰慕爸爸的便當,實則是想幫喜歡的渣男帶便當,順便營造自己賢慧的形象。不過戀情很快因為真相大白而告終,最終畢業的時候也換女兒做便當給父親。以一種討喜的反哺作為結束,通篇沒有母親,更加凸顯父女之間的情感互動。個人猜想導演想滿足自己慾望的心情在其中。 不過,很現實的問題是:將來我也要為小孩做便當嗎?為了甚麼原因要幫小孩做便當呢?在片中是因為母親不在所以父代母職,尤其在日本的便當文化更甚於台灣,是親情爭奇鬥艷的修羅場,是青少年用來炫耀的武器。當然,也可以用錢去買便當,但是在日本,手工的價值更勝於買到的成品。(台灣是不是會反過來?) 這部片裡,應該有個更單純的起心動念:照顧孩子的飲食,表達關愛。 一開始我本來以為只是高三那年,讓孩子可以專心準備考試,不用為食物操煩,看到後來才知道是準備了三年的便當。雖然我周末偶爾會下廚,可是真要像那樣準備孩子一年甚至三年的便當,似乎也還力有未逮。是不是該趁他們還小的時候多磨練一下身手呢…
電影預告的一句話打動我;一個國中年紀的孩子坐在鏡頭前說:有時候會想,是不是上輩子做了很多壞事。 這是慈濟的紀錄片,紀錄志工們在花東做的事情。當然對於慈濟也有一些爭議,捐獻或是買地或是海外投資等等。不過在這部片中,志工們有著自己的工作,再撥空去關心其他弱勢的老人或小孩;也許透過助學金,也許只是一些定期的關懷,這中間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安全網的成形。政府並不是萬能,甚至很多時候並沒有到位。有一些人願意以實際的行動關懷他人的困境,並且不求回報(所求的只是希望她過得好一點),這種善意實在令人動容。 片中的那個孩子接著說:後來想想,好像又不是這樣。但究竟是怎樣,他似乎也說不出結論。 這樣年紀的孩子大概也很難理解在佛學中探討的問題:既然我已經不是前世的我,為什麼要承受前世的罪業? 公平、正義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我們眼前所見的不公平、不正義卻是實際發生的,正因為眼前的不完美,所以設想一個更完美理想的概念。也嘗試用某些說法解釋(合理化)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佛家的討論或許需要引經據典、又或者太過深奧,我覺得倒是可以比較簡單地說:佛只重當下因現實中的不平等或許很難改變,重點還是在這個當下,你做了甚麼。 片中的孩子似乎大多單親,好幾位的夢想都是要一個完整的家庭,要賺錢帶爸媽旅遊過快樂的日子。我有點驚訝,因為以為生活狀態不太好的孩子,可能反過來怨懟父母給的不夠,相反地,他們反而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改善這一切,即便路途或許還很遙遠,但他們正在努力。這就是如常的精神。事情或有好有壞,我自為應為事。 我們為什麼要關懷他人的苦? 是不是想透過同理、模擬,讓自己知道自己的苦並非獨一無二;讓自己知道自己並非只能當一位求救者,還能做一位給予者,達到自我生命圓滿的感受? 這答案,或許只能自己去探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