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姚瑞中回憶,每當他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 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 個三、五十本贈與好友和相關單位,俠女精神、 上善若水,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台灣當代藝術 推手之典範。特別撰文懷念蕭老師。
撰文.攝影=姚瑞中
台灣自 1987 年解嚴後,歷經本土化論戰、台海危機、 總統民選等事件,逐漸往現代民主體制摸索前進,藝術 界也試圖打破社會規範、藝術體制、傳統美學。
當時「當代藝術」這四個字尚未出現,90 年代初期台灣 藝壇面臨了一個險峻狀態,1991 年股市衝到 12000 點, 當時畫廊產業興隆,但到了 1993 年本土化論戰後就崩盤 了,主要是藝術市場跟著股票泡沫化所導致,藝術家們 苦於缺乏空間展出,紛紛成立團體或在廢墟、替代空間 中尋找出路,作為全台首善之區的大台北陸續成立許多 以團體名義經營的替代空間,從「伊通公園」(1988)、 「二號公寓」(1989)、「新樂園」(1995)、「竹圍 工作室」(1995)、「在地實驗」(1995)到後來的「非 常廟」(1997)、「打開當代」(2001)等,藝術市場 寒冬漫漫,1996 年國藝會剛成立,但客觀環境是畢業即失業,更缺乏國際雙年展舞台,出國駐村機會也很少, 那是一個藝術環境尚待開發的時代。
1996 年我自空軍退伍後蟄居蘆洲,因無所事事、一心 創作,當時思考單打獨鬥無法長遠,於是號召北藝大第 八屆同學(大多是登山社成員)一起成立團體,因為住 在蘆洲長安街 162 巷後面有間慈惠堂,索性就叫「非常 廟」,剛好當時在三芝有一棟廢紡的偉新紡織廠(最早 由張力山作為創作基地),後來學弟在那裡做了一檔實 驗性展覽「交互・作用」,我們退伍剛好那批學弟要去 當兵,於是接手在 1997 年 3 月成立「非常廟」,招牌 寫在一塊爛木板貼在廢墟廠房門口,舉辦了首次聯展 「末世漫遊」,展覽反應還不錯,所以就繼續打游擊、 辦聯展。
與蕭老師結緣在 1997年8月「非常流」展覽
1995 年蕭麗虹與范姜明道、陳正勳等人成立了「竹圍工 作室」,除了專注陶藝創作之外,因為許多藝術家朋友 找不太到空間發表作品,因此熱於助人的蕭老師逐漸將 此地轉型為複合式藝文空間。
與蕭老師結緣是在 1997 年 8 月「非常流」展覽,參展藝 術家們於 8 月 3 日下午二點在陶藝工作室電窯前舉辦開 工大典,祭拜天地神鬼、燒紙錢給好兄弟,此展最大特 色在於所有作品最終都消逝於無形,我在冰塊墓碑上鑿 出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如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最後化為一攤水,之後於 8 月 17 日 中元節晚上「放水流」,用磚頭臨時搭建的「作品火葬 場」將展場內所有作品火化,劉時棟在外牆用紙貼了一 隻燃燒的浴火鳳凰,來自舊金山的 Rigo 97 用紙板做了 一台三輪車,內置長串鞭炮,火化時霹靂轟隆、響徹河 畔,做為整個普渡儀式之結尾。
非常廟跟竹圍工作室合辦展覽,獲得很大的啟發
展覽畢竟是一時的,結束「非常流」之後出國駐村多次, 一晃七、八年過去,期間研究全台灣藝術組織,發現團 體沒有據點、只打游擊是不會長久的,而且組織要不斷 換新血,這是生物界正常法則。
當年「非常廟」只是借牌,雖有團體名稱、但只能算個 空殼子,因為沒有實體空間可以累積能量,跟「竹圍工 作室」合辦展覽最大的啟發就是成立藝術空間,有了空 間才有籌碼,不同階段有不同客觀條件,會產生調整過 後的結構質變,若沒有當初的「非常流」或許就不會有 現在的「非常廟藝文空間」,而竹圍工作室與國際連接 的典範,也影響了許多後繼藝文空間朝國際交流以及專 題策展方向前進。
藝術參與社會的豐碩成果
竹圍工作室似乎長期以來都跟「水」有著如影隨形的聯繫,除了淡水河畔地緣之利舉辦許多環境藝術之外,偶爾也有被水淹「泡湯」的經驗,其中最著名、且獲得2012年台新藝術大獎的長期耕在地水資源計畫,由總策展人吳瑪悧老師帶領「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下轄 五個子計畫,包括:
「樹梅坑溪早餐會」(社區居民)、「低碳都市村落: 流動博物館計畫」(淡江大學建築系)、「在地綠生活: 與植物有染」(竹圍國中)、「我校門前有小溪」(竹 圍國小)、「社區劇場」(社區居民與竹圍國小自強分 校)以及其他周邊活動。
各子題有一位主持人:黃瑞茂、容淑華、張惠莉、辛佩 津、蕭麗虹,在子題中參與的藝術家擔任引導者或教師 角色,透過立體化、生活化、過程化的細膩分享與互動, 充分示範藝術參與社會的良善動機與豐碩成果,付出心 血絕非熱衷奇觀化、節慶化、煙火化的長官所能理解。
陪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培養眾多藝術人才
隨著蕭麗虹老師 2021 年暑期於新加坡過世,陪伴台灣當 代藝術發展超過 26 年、培養眾多藝術家與藝術行政人才、連結國際相關藝術村交流的竹圍工作室在眾人惋惜 聲中於11月底落幕,放眼台灣,除了台北國際藝術村之 外應無其他私人單位可堪比擬,留下許多珍貴文化遺產 與美好記憶。
竹圍工作室所帶領的幾個研究案標榜「在地行動 / 國際 連結」,包括:「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全球藝術村 實例」(1999)、「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 國外案例彙編」(2003)、「超越:台灣全球藝動與機會」 (2013)、「Creative Environment _ TAIWAN」(2019) 等書, 皆打開了台灣國際藝壇視野。
記得 2018 年蕭老師出版「不良嗜好:收藏台灣藝術四十 年」,亞洲文化協會台北分會張元茜執行長邀請「北 三三」成員至家中介紹新書,蕭老師開著草綠色福斯金 龜車塞著一件作品運來給貴賓欣賞,打開一看十分驚 訝,居然是十幾年前典藏在下舊作《二粒一百》,當時才知道蕭老師默默收藏了一批台灣當代藝術精品,協助 許多年輕藝術家朝創作之路繼續挺進,甚為感佩,為了 妥善保存這批作品,蕭老師逝世前將 43 件作品贈予台北 市立美術館珍藏。
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俠女精神、上善若水
其實蕭麗虹老師在 1987 年解嚴前後的台灣藝壇,以陶藝 裝置《來了,去了》入選 1988 年現代美術新展望、1992 年以《老梯子》獲得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大獎,她的斜槓人生除了藝術家身分之外,尚包括推動替代空間、收藏家、教育家、環境藝術推動者、藝術參與社會協作者、 閒置空間再利用催生者、藝術村營運者、作家等多重角色。
每當我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個三、五十本贈與親朋好友 或相關單位,希望敦促政府釋出更多閒置空間給藝術相 關產業使用,其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俠女精神、上善 若水,三十年如一日,親力親為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 台灣當代藝術推手之典範也。
作 者 介 紹:姚瑞中
藝術家,專長為攝影、裝置及藝術理論,師大美術系兼任副教授。1969 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 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多次代表台灣參加世界各地藝術展覽。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