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無名畫作流落到了一個公開的拍賣會裡,在正式拍賣前,有許多 【 領有執照的 】 鑑價師在進行鑑價。
鑑價師 A:「這幅畫的筆觸質樸,光影的描繪細膩,說不定是梵谷大師遺留的作品。」
鑑價師 B:「這幅畫雖然有很棒的光影感覺,但背景又有一種混亂的筆觸,應該不會是大師級的作品。」 鑑價師 C:「這幅畫用色大膽,怎麼會是梵谷大師的?怎麼看都是野獸派的畫吧?」 拍賣會開始了,現場人聲鼎沸,粗估有上萬人
你看到鑑價師 A 在和另一個珠光寶氣的女子低語,女子出價 3000 萬,另一個角落有個男子出價 3500 萬,仔細一瞧,那不是剛剛的鑑價師 C 嗎?怎麼換了一套衣服了?........他剛剛在那邊鑑價不是說只值 1000 萬嗎? 正當你在思考要出價多少的時候,突然有個胖子拉住了你的衣服! 「小哥,我看我跟你有緣,跟你說我私底下打聽到這幅畫的背景,這幅有 99.99% 是梵谷大師遺留下來的作品,轉手賣至少有一個億!」 「9000萬,一次」「9000萬,兩次」「9000萬,三次,成交!」
這場拍賣會其實就是股市的縮影,只是在市場當中每個人都可以是賣家,每個人也都可以是買家,每一毫秒都是一場拍賣會,每一毫秒都在成交。那些所謂【領有執照的】鑑價師,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就會是發機構報告的分析師 ;珠光寶氣的女人就是機構的基金操盤人 ;這些分析師的另一個身分,也是參與市場的交易者;那個胖子可能就是你在網路上遇到的路人甲乙丙丁或者是什麼網紅分析師。
市場就是這樣的複雜。 在真實的世界你會看到各式各樣的新聞或是機構報告,告訴你哪一間公司股票因為什麼緣故,所以估值是多少?目標價是多少?但這裡面同時隱含了「客觀價值」和「主觀價值」,我這邊會用實際的機構報告來做說明。
(專有名詞以後我會再寫一篇文章說明,先有個概念)
這是一篇 2022-04-14 由 Morgan Stanley 對台積電 (TSMC) 所做的報告,股票為買入評級,目標價是 NT$780,買進的理由是「台積電因為技術領先,所以對於消費性電子的庫存增加,營收的負面影響較少」
這些很明確是「主觀價值」 : 因為 bla bla bla,所以我們給他買入評級,目標價 xxxxxx,你可以想成是一名鑑價師在跟你說:「這幅畫因為有什麼感覺?什麼筆觸?所以你值不值得買?這幅畫價值多少錢?」
接著看到公司營收 (Revenue) 、公司營業費用 (Opex, Operating expense) 以及每股盈餘 (EPS, Earnings per share)
這些就是台積電這間公司的「客觀價值」 ,告訴你這間公司賺了多少錢?可以分給股東多少錢?
「客觀價值」更仔細的說就是每間公司的財務報表:
損益表〈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 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 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
阿所以我知道「主觀價值」跟「客觀價值」可以幹嘛?
我們先來看「目標價格」是怎麼算的
會看到 27x 2022e EPS、24x 2022e EPS、15x 2022e EPS,其中 27x, 24x, 15x 就是所謂的「主觀價值」,或者另一個比較熟悉的名稱「本益比」(PE Ratio),當然如果用其他方式的估值方式會得到不一樣的價格,所以我比較喜歡把「主觀價值」稱做是「估值乘數」(Multiple) 。
後面的 2022e EPS 則是 2022年預估的每股盈餘 (EPS),也就是公司的「客觀價值」。 也就是說:目標價格 = 主觀價值 x 客觀價值
依這個例子就是:台積電的目標價格介於 NT$480 到 NT$880
你會發現很多報告目標價的價格間距很大,那其實就是因為不同情景、不同分析師給的不同的主觀價值 ,那你就可以自己去思考你自己認定的主觀價值 是多少?當然你也可以多方參考不同分析師告訴你不同的理由來去做一個判斷,就好比一大堆鑑價師告訴你這幅畫有多少價值?值多少價格?但真的是像他們說的那樣嗎?最終決定要花多少錢來買的還是你自己 。 P.S. 嚴格上來說,Forward EPS 本身也帶有主觀價值的判定,是分析師依照公司營運的狀況預測未來可能的營收是多少,再回推 Forward EPS,不過要散戶去估 EPS 真的有點困難。
做一下小結:
分析師給的目標價格 = 主觀價值 x 客觀價值。 每個人的主觀價值差異非常的大。 市場非常的複雜,就算知道了這些分析報告的價值與價格,也不一定可以在市場裡面賺到錢,你永遠不知道這些人講的是真的還是假的。 最終要花多少錢來買股票的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