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身心 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談論一個主題:「如何安住身心」。
我們接觸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安頓這念「不安」的心,它總是像猴子一樣四處攀緣、片刻不停,讓我們不堪其擾;唯有透過佛法的學習和修持,才能使它安住下來,乃至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
但要讓身心安住,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要透過經論的學習瞭解道理更需要有善知識在實際操作中的引導,方能漸漸契入。
有人問布袋和尚彌勒菩薩的化身):「什麼是佛法大綱?」布袋和尚就把他的布袋放下來。那人不懂,問道:「請師父再說清楚一點好嗎?」布袋和尚又把布袋提起來,扛在肩上走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像布袋和尚所演示的,整個佛法的大綱,第一要放下;但放下只是個過程,接著還要提起。為什麼我們的身心無法安住?就因為,應當放下的放不下,應當提起的又提不起。提不起,放不下,所以身心總是處於或顯或隱的不安與躁動中,不能安住。
只有依著「放下-提起」這個宗旨來學佛,那無論聽經也好、佛前用功也好,才會有真實的會歸處。初學佛者,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道理知道一堆,但面對境界時卻總是做不了主。」為什麼呢?就因為沒將我們的妄想、雜念放下,自然也就提不起善念、乃至出離心、菩提心,這樣縱然不斷地學習經論,或者每天做很多功課,卻並沒有會歸到「放下-提起」這個宗旨上去,如射錯了方向的箭,自然無法使身心真正的安住下來。
有的人學佛久了,他本來沒有的習氣,反而會出現——不用佛法來觀照自己的心,卻總喜歡拿佛法去分別外在的人事物。這樣的學佛,不僅沒有增長智慧,給自己帶來安樂,反而因為學了很多知識,分別心越來越重,內心更加躁動不平。所以我們要轉變自己凡夫眾生的思想習氣,學習佛菩薩的智慧,把佛法當作世間的燈塔,指引生命走進光明。在此,我們假借《八大人覺經》這部經文,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怎樣安頓身心的方法。
《八大人覺經》的經文雖然很短,但其義理卻很豐富。它含攝了佛法的整個大綱,從發心、正見、到修行,都含攝在內了。掌握了此經的要義,佛法的大結構也就大致清楚了。所以我們以此經,作為大家未來學佛的一個指引。
首先,《八大人覺經》的「八」,指八種。從「少欲知足」到最後的「發菩提心」一共有八種法。這八種法是「大人」所覺悟的。這裡的「大人」,就是佛菩薩。因此這部經所講述的,是佛菩薩所覺悟的智慧。我們依著佛菩薩的智慧來觀察生命,就能夠得到真正的自在與解脫。所以「大人」佛菩薩所覺悟的經典,稱為《八大人覺經》。經文的題目大致是這個意思。
<經文> 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佛弟子」就是佛教徒。身為佛教徒,應當早晚常常以至誠心,來誦念下面所說的八種覺悟的法門。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身、口、意三業清淨的行為。佛陀滅度後,祂的身業化為戒法,語業化為經論,意業轉成種種觀心法門。這些我們不但應當學習,更要像經論中所說的,「常於晝夜,至心地誦念」。
所謂「誦念」,就是要不斷去背誦、憶念。這部經的經文不長,我們應當把它的常常放在心中反芻,乃至面對境界時憶念。縱然不能夠全文背誦,也應當選取八種覺悟中,自己覺得特別相應的一、二覺,在心中常常念誦,這是「誦」。
「念」就是憶念,進一步去思惟它的道理,並且當境界現前時,要拿來對治煩惱。
為什麼我們總是知道很多道理,面對境界時卻還是做不了主?就因為我們沒有養成把所學到的道理拿來用的習慣。譬如磨刀是為了殺賊,但我們只是把刀子磨得很利,裝飾得很莊嚴,卻把它掛在身上。等煩惱「賊」來了也不用,這刀子就只是裝飾用的,無法發揮它的力量。
所以我們學了道理後,要把這些文字記下來,並常常在心中憶念。當煩惱來時,就去憶念「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然後用這道理去照了世間,將心轉到佛法的境界上。原本心被境界牽引時,此時就趨向三惡道法界;而當我們誦念:「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時,很多煩惱就調服了,內心安定下來了,就與聖賢法界相應,這就是「念」。
所謂「至心」,就是至誠心。怎樣才算是至誠心呢?經典中舉了個譬喻:就像有一個人得罪了國王,在這國家中,他已無處可逃。這時,另一個國家願意接受他,但是這個國家的國王告訴他:「你要來我這裡尋求庇護是可以的,但是有兩個條件:第一、你不能離開我的國境;第二、你不能違背我國的法律。你做到了這兩點,我就能保護你。」這個人為了逃避被國王討伐的痛苦,必然會對庇護自己的國王,通身靠倒,一心聽從。
我們面對三寶的境界時也是一樣,只有把心安住在三寶的境界上,一念不離;同時,也不違背三寶的教誡,才能遠離煩惱、罪業所帶來的痛苦。這樣對三寶通身靠倒、一心皈命的心,就是至誠懇切的心。依著這種至誠懇切的心來讀誦經典、修習佛法,才能得到三寶的加持,從而轉變自己的煩惱、罪業、生死,而成就般若、解脫、清淨法身。
僅是一時至誠心的誦念還不夠,更要「常於晝夜,至心誦念。」也就是說,要把經典的內容,常常放在心中。亦即我們現在明白了這個道理,面對境界時,就要主動拿出來用,隨正念而行。
比如說過去某個境界會讓自己生起貪煩惱,再面對這個境界時,我們就要觀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用這個道理,去破除所貪戀的境界,使內心不離三寶。
乃至於境界不現前時,也用這樣的智慧,去觀察自己容易起煩惱的境界。早上觀察,晚上也觀察,晝夜不斷地去思維、觀察,慢慢的心中煩惱種子就能漸消,這樣就能得到三寶的加持,這樣修行也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佛弟子。
若我們僅僅停留在燒高香、趕廟會、求福報這樣的層面,然後互相攀比,看誰供養的錢多,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這和拜神明、拜關公……並沒有多大區別。
身為佛陀的弟子,就要常常將佛的開示放在心中,做到依教奉行,這才是一個合格的佛教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6.8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 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 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 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 《雲首座書》
禪林寶訓 2014.6.7 良因法師 隨筆 浮山遠和尚曰: 「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 至於執爨負舂,陸沈賤役。未嘗憚勞。 予在葉縣,備曾試之。(注) 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靡所不至。 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學道乎。」 《岳侍者法語》 【演蓮法師譯文】 浮山・法遠禪師說: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6.6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謂浮山遠錄公曰: 「欲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不可循俗。 苟竊聲利,自喪至德。 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 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節義為天下之大。 惟公標緻可尚,得不自強。 古人云:『逸翮獨翔,孤風絕侶』宜其然矣。」 《廣錄》 良
禪林寶訓 2014.6.5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曰: 「傳持此道,所貴一切真實。 別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實。 識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實。 宏道德,接方來,乃住持之實。 量才能,請執事,乃用人之實。 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賢之實。 不存其實,徒炫虛名,無益於理。 《二事坦然菴集》 【演蓮法師譯文】
禪林寶訓 2014.6.1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舜老夫賦性簡直,不識權衡貨殖等事。 日有定課,曾不少易,雖炙燈掃地,皆躬為之。 嘗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雖垂老其志益堅。 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經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勞之。』」 《二事坦然菴集》
《禪林寶訓》 2014.5.30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前輩有聰明之資,無安危之慮。 如石門聰、棲賢舜二人者,可為戒矣。 然則人生定業,固難明辯, 細詳其原,安得不知其為忽慢不思之過歟。 故曰:禍患藏於隱微,發於人之所忽, 用是觀之,尤宜謹畏。」 《九峯集》
禪林寶訓 2014.6.8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 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 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 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 《雲首座書》
禪林寶訓 2014.6.7 良因法師 隨筆 浮山遠和尚曰: 「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 至於執爨負舂,陸沈賤役。未嘗憚勞。 予在葉縣,備曾試之。(注) 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靡所不至。 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學道乎。」 《岳侍者法語》 【演蓮法師譯文】 浮山・法遠禪師說: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6.6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謂浮山遠錄公曰: 「欲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不可循俗。 苟竊聲利,自喪至德。 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 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節義為天下之大。 惟公標緻可尚,得不自強。 古人云:『逸翮獨翔,孤風絕侶』宜其然矣。」 《廣錄》 良
禪林寶訓 2014.6.5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曰: 「傳持此道,所貴一切真實。 別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實。 識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實。 宏道德,接方來,乃住持之實。 量才能,請執事,乃用人之實。 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賢之實。 不存其實,徒炫虛名,無益於理。 《二事坦然菴集》 【演蓮法師譯文】
禪林寶訓 2014.6.1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舜老夫賦性簡直,不識權衡貨殖等事。 日有定課,曾不少易,雖炙燈掃地,皆躬為之。 嘗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雖垂老其志益堅。 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經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勞之。』」 《二事坦然菴集》
《禪林寶訓》 2014.5.30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曰: 「前輩有聰明之資,無安危之慮。 如石門聰、棲賢舜二人者,可為戒矣。 然則人生定業,固難明辯, 細詳其原,安得不知其為忽慢不思之過歟。 故曰:禍患藏於隱微,發於人之所忽, 用是觀之,尤宜謹畏。」 《九峯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佛教八大人覺經為佛教經典之一,描述八菩薩大人佛教修行法。文章內容描述愚痴生死和菩薩常念等相關內容,並舉例說明愚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鼓勵努力學習增廣智慧,成就一切,以及許多有關愚痴的哲理。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敘述了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內容討論了生滅變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等觀念。
Thumbnail
此篇文章關於修心八偈以及尊者造頌的實修方法,並透過許多生活中的例子說明,當中提及了在生活中的行為規矩與煩惱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消除這些煩惱。
Thumbnail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菩薩所問經》,七地以下的菩薩整天聚在一起。這些師兄弟都是菩薩,整天都在起顛倒、懈怠、散逸、疑惑:「我到底要修下去,還要不要修下去?我要不要發心,還是不發心?我這樣修會不會成就,還是不會成就?」整天都在想這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佛教八大人覺經為佛教經典之一,描述八菩薩大人佛教修行法。文章內容描述愚痴生死和菩薩常念等相關內容,並舉例說明愚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鼓勵努力學習增廣智慧,成就一切,以及許多有關愚痴的哲理。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敘述了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內容討論了生滅變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等觀念。
Thumbnail
此篇文章關於修心八偈以及尊者造頌的實修方法,並透過許多生活中的例子說明,當中提及了在生活中的行為規矩與煩惱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消除這些煩惱。
Thumbnail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菩薩所問經》,七地以下的菩薩整天聚在一起。這些師兄弟都是菩薩,整天都在起顛倒、懈怠、散逸、疑惑:「我到底要修下去,還要不要修下去?我要不要發心,還是不發心?我這樣修會不會成就,還是不會成就?」整天都在想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