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談論一個主題:「如何安住身心」。
我們接觸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安頓這念「不安」的心,它總是像猴子一樣四處攀緣、片刻不停,讓我們不堪其擾;唯有透過佛法的學習和修持,才能使它安住下來,乃至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
但要讓身心安住,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要透過經論的學習瞭解道理,更需要有善知識在實際操作中的引導,方能漸漸契入。
有人問布袋和尚(彌勒菩薩的化身):「什麼是佛法大綱?」布袋和尚就把他的布袋放下來。那人不懂,問道:「請師父再說清楚一點好嗎?」布袋和尚又把布袋提起來,扛在肩上走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像布袋和尚所演示的,整個佛法的大綱,第一要放下;但放下只是個過程,接著還要提起。為什麼我們的身心無法安住?就因為,應當放下的放不下,應當提起的又提不起。提不起,放不下,所以身心總是處於或顯或隱的不安與躁動中,不能安住。
只有依著「放下-提起」這個宗旨來學佛,那無論聽經也好、佛前用功也好,才會有真實的會歸處。初學佛者,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道理知道一堆,但面對境界時卻總是做不了主。」為什麼呢?就因為沒將我們的妄想、雜念放下,自然也就提不起善念、乃至出離心、菩提心,這樣縱然不斷地學習經論,或者每天做很多功課,卻並沒有會歸到「放下-提起」這個宗旨上去,如射錯了方向的箭,自然無法使身心真正的安住下來。
有的人學佛久了,他本來沒有的習氣,反而會出現——不用佛法來觀照自己的心,卻總喜歡拿佛法去分別外在的人事物。這樣的學佛,不僅沒有增長智慧,給自己帶來安樂,反而因為學了很多知識,分別心越來越重,內心更加躁動不平。所以我們要轉變自己凡夫眾生的思想習氣,學習佛菩薩的智慧,把佛法當作世間的燈塔,指引生命走進光明。在此,我們假借《八大人覺經》這部經文,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怎樣安頓身心的方法。
《八大人覺經》的經文雖然很短,但其義理卻很豐富。它含攝了佛法的整個大綱,從發心、正見、到修行,都含攝在內了。掌握了此經的要義,佛法的大結構也就大致清楚了。所以我們以此經,作為大家未來學佛的一個指引。
首先,《八大人覺經》的「八」,指八種。從「少欲知足」到最後的「發菩提心」一共有八種法。這八種法是「大人」所覺悟的。這裡的「大人」,就是佛菩薩。因此這部經所講述的,是佛菩薩所覺悟的智慧。我們依著佛菩薩的智慧來觀察生命,就能夠得到真正的自在與解脫。所以「大人」佛菩薩所覺悟的經典,稱為《八大人覺經》。經文的題目大致是這個意思。
<經文> 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佛弟子」就是佛教徒。身為佛教徒,應當早晚常常以至誠心,來誦念下面所說的八種覺悟的法門。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身、口、意三業清淨的行為。佛陀滅度後,祂的身業化為戒法,語業化為經論,意業轉成種種觀心法門。這些我們不但應當學習,更要像經論中所說的,「常於晝夜,至心地誦念」。
所謂「誦念」,就是要不斷去背誦、憶念。這部經的經文不長,我們應當把它的常常放在心中反芻,乃至面對境界時憶念。縱然不能夠全文背誦,也應當選取八種覺悟中,自己覺得特別相應的一、二覺,在心中常常念誦,這是「誦」。
「念」就是憶念,進一步去思惟它的道理,並且當境界現前時,要拿來對治煩惱。
為什麼我們總是知道很多道理,面對境界時卻還是做不了主?就因為我們沒有養成把所學到的道理拿來用的習慣。譬如磨刀是為了殺賊,但我們只是把刀子磨得很利,裝飾得很莊嚴,卻把它掛在身上。等煩惱「賊」來了也不用,這刀子就只是裝飾用的,無法發揮它的力量。
所以我們學了道理後,要把這些文字記下來,並常常在心中憶念。當煩惱來時,就去憶念「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然後用這道理去照了世間,將心轉到佛法的境界上。原本心被境界牽引時,此時就趨向三惡道法界;而當我們誦念:「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時,很多煩惱就調服了,內心安定下來了,就與聖賢法界相應,這就是「念」。
所謂「至心」,就是至誠心。怎樣才算是至誠心呢?經典中舉了個譬喻:就像有一個人得罪了國王,在這國家中,他已無處可逃。這時,另一個國家願意接受他,但是這個國家的國王告訴他:「你要來我這裡尋求庇護是可以的,但是有兩個條件:第一、你不能離開我的國境;第二、你不能違背我國的法律。你做到了這兩點,我就能保護你。」這個人為了逃避被國王討伐的痛苦,必然會對庇護自己的國王,通身靠倒,一心聽從。
我們面對三寶的境界時也是一樣,只有把心安住在三寶的境界上,一念不離;同時,也不違背三寶的教誡,才能遠離煩惱、罪業所帶來的痛苦。這樣對三寶通身靠倒、一心皈命的心,就是至誠懇切的心。依著這種至誠懇切的心來讀誦經典、修習佛法,才能得到三寶的加持,從而轉變自己的煩惱、罪業、生死,而成就般若、解脫、清淨法身。
僅是一時至誠心的誦念還不夠,更要「常於晝夜,至心誦念。」也就是說,要把經典的內容,常常放在心中。亦即我們現在明白了這個道理,面對境界時,就要主動拿出來用,隨正念而行。
比如說過去某個境界會讓自己生起貪煩惱,再面對這個境界時,我們就要觀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用這個道理,去破除所貪戀的境界,使內心不離三寶。
乃至於境界不現前時,也用這樣的智慧,去觀察自己容易起煩惱的境界。早上觀察,晚上也觀察,晝夜不斷地去思維、觀察,慢慢的心中煩惱種子就能漸消,這樣就能得到三寶的加持,這樣修行也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佛弟子。
若我們僅僅停留在燒高香、趕廟會、求福報這樣的層面,然後互相攀比,看誰供養的錢多,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這和拜神明、拜關公……並沒有多大區別。
身為佛陀的弟子,就要常常將佛的開示放在心中,做到依教奉行,這才是一個合格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