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特獨白】抓狂美術館:大眾與文化公共的距離,關於廣場的藝術宣言行動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抓狂美術館 The Square By Ruben Östlund 2017
私心自作計畫|失離的文化:針貶社會之重
《抓狂美術館》以優雅而狂放的趣味之惡,玩弄現代藝術與社會上流;電影透過克里斯欽的館長身份,一步步揭露社會階級上下的對立關係,全片使用大量片段及不同人物視角建立出完整的敘事空間,作品將圍繞在訪談、廣場及失竊事件間的後續發展,包含克里斯欽在內的核心人物:記者、男孩和廣場之間,探索電影中所牽涉廣泛且複雜的公共問題,本片點出了普遍社會面臨的困境:
藝術的公共責任|在輿論下挑戰當代藝術與傳播表現形式極限並擁護藝術的公共精神
藝術與大眾認知|從廣場/晚宴上的行為藝術探索藝術場域/非場域性概念
理想的社會型態|以廣場探索信任/關懷的範圍,從藝術圈內外差異諷刺現代社會問題
失竊的信任危機|藉由克里斯欽的總總遭遇,反應主流社會下的個人主義與結構問題
然而從總體來看,這仍然是一部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充滿文藝氣息的批判形式電影,魯本奧斯倫以獨特的藝文視角和公共精神,控訴一個逐漸走向冷漠的當代社會;然而,導演所要帶給大眾的觀點不盡然是政治正確的,從開頭第一幕館長精神恍惚的狀態,或在訪談時面對記者提問的木訥反應,劇中總能看到他刻意營造的尷尬氛圍與所謂的專業精神擦肩而過,且不得不提及他的畫面表現,無論是克里斯欽在垃圾堆中翻找時的落雨鏡頭帶來的震撼,或是晚宴上群眾捕捉的時間凝結狀態,在一次次屏息之間,抓狂美術館就像是一封獻給藝文份子的情書,劇中對展演空間的描繪,細膩而真實的模樣,為觀眾帶來共感無數次迴響。
訪談上
當克里斯欽被詢問到館方網站上一連串艱深詞彙組成的文字訊息,先是故作泰然的態度,又將抽象的藝術概念陳述在具體的物件上,顯然的,記者在面對克里斯欽的問答一頭霧水,而他的行為似乎正是專業人士回應大眾的慣用做法,猶如知識份子與社會之間;他們是社會的改革派、對外表明強烈的個人觀點,且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及話語權,知識份子通常不參與政治活動,僅活躍於各自的研究之中,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滲入於公共內部、擁護他們的立場;然而當代知識份子與公共的關係是曖昧的,他們批判政治同時參與政治,受僱於有利的政治家,並以此作為庇護途徑,兩者更傾向於信任的合作關係,一方提出專業的看法及見解,並同時獲得相當的利益作回報。以專業的角度來說,知識份子應保持客觀的精神,從公眾的角度切入超越現況的論點、設立個人利益的界線,詮釋他們角色執著的精神與社會責任,並實踐理論的追求。不過,克里斯欽只著墨在表面的文藝氣息,但對於館長職責的詮釋,卻沒有展現出符合他身份的工作態度,克里斯欽腳踩著知識的高點,同時又無法掌握住應對的重心,錯失的判斷使他在面對記者的問答時,拋出過度空泛而超出個人界線的觀點,噤聲之後,這場對談便在唐突而滑稽的靜默下收尾。而當記者在面對接種而來的訊息,一方面要克服認知上的落差,又因兩者見解的不同,無法獲得雙向的交流,更將知識份子與社會的距離拉得越加疏遠。無論是要將瑞典帶入理想社會型態的北歐模式、或擁護現況的意見兩派,當代瑞典已然走向兩極的社會文化;一方是符合現代的菁英份子,另一端則是停滯於過去的普遍社會,兩者的生活近似於不同的平行線,彼此緊鄰卻不相往來。克里斯欽的存在便代表先進的一方,自我優越的精神卻抱持文化衝突的排他行為,顯得格外諷刺,然後是記者(Anne),導演更使用金髮及白皮膚的外觀特徵,刻意營造瑞典對於美國女性的既定印象,並且表示北歐社會對美國文化的排擠現象與文化認同問題。套用在美術館的內與外,電影應用館長及記者間的身份衝突,呈現現代政治環境下,面臨轉型十字路上的瑞典模式遭受的質疑、現況與危機,更是攸關公共與既得利益者的論證問題。
失竊事件
畫面切換至街頭上,街友、忙碌的行人和吆喝的勸募者,相似的情境猶如真實社會上演,求救的信號在鏡頭之外,直到求救者的出現引起人群的注目,並在克里斯欽意外的加入遏止而平息;不料克里斯欽的私人物品遭竊,偶然的事件更轉為一場被計畫的陰謀,當中,街友和勸募者的相互衝突、人群對求救信號的漠視、克里斯欽及突發事件的信任危機,更帶出電影的核心敘事線;失竊事件幾乎貫串電影的後續發展,克里斯欽不但要面對即將公開的展演、系列行銷活動,相繼而出的瑣事又將工作與私生活全全打亂,克里斯欽自顧不暇而變得怠忽職守,會議上馬乎、又對美術活動草率了事,甚至,對工作身份的踰矩、為拿回手機而闖入私人住宅中,發送隨機恐嚇信,諷刺的是,本身看似毫無效益的恐嚇行為卻達到超乎預期的結果。不料,克里斯欽肆意行事引來後續一連串的麻煩:先是面對不明事理的女記者糾纏、無故遭殃的孩童,都是克里斯欽必然造成的結果,最後,因為影片事件造成的公關風波、砂礫堆被破壞時的處理態度,使他不得不選擇卸任,才將此事平息;其中,行銷活動以極端的敘事手法,以小女孩的悲劇試探觀眾的極限,卻刺激了底層社會勞工的敏感神經,為此,館方應對的手段卻是以消極態度迴避媒體、大眾輿論,已然否認了藝術及言論的表現性,屏棄他們的公共責任;遺憾的是,克里斯欽的館長身份並沒有與董座談判的話語權,既使他曾表示藝術表現形式的不可侷限、應試圖超越現況的觀點,但在群體激憤的情況下,館方得在擁護各自觀點並盡可能減少損失的狀態下做出決策,克里斯欽的處境必然是既得利益者下的結果。
不過,抓狂美術館並不是一部目的明確的敘事電影,支線繁多、劇情細碎的非限性敘事架構,既使電影已多次提及到信任這件事,導演卻不由得安排一個鏡頭去詮釋廣場/信任的直接關係,隨展覽中的一系列實驗——信任/不信任裝置、參與者不免要將私人物品暫置於此而遲疑片刻,廣場信任概念再受檢視。
廣場
在雕像拆除工程之後,隨即換上館方下一期展覽裝置藝術:廣場,這是由一條基線圍成的4x4方框裝置,伴隨一段廣泛且深的藝術宣言,帶領斯德哥爾摩走出過去象徵權力及英雄主義的瑞典社會,進入現代北歐模式,並為X-royal美術館換上另一面貌;廣場,帶有信任與關懷的精神,存於廣場的有形之上,這既符合大眾對公共的理想、且呼應當代北歐社會所盛行的文化風氣;但到了藝術場域的內與外,人們多半卻是沒有交集的,取代的是與人之間的層層隔閡與防備心態;高度發展、日漸嚴重的資本化社會帶來不可避免的社會分配問題,最終,上流階層為擺脫勞工環境的問題而設置特區的案例出現,另一邊,社會中弱勢仍在增加、公共負擔越漸沈重,政府所需耗費的社會成本變得更多,無歸者的論證已然成為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加上近年歐洲政治局勢動盪、難民問題,個人主義的意識也有趨向化的跡象,社會間的互信關係已然不再復見。當關懷的範圍限縮在場域的內部,公共責任已然成為一種政治手段,同樣的,藝術的存續來自於上流份子與社會精英的支持贈予,他們出席座談、餐敘及美術活動,一如對台上講者肅靜、端詳作品的細部,或在餐席面前的儀禮之間,表明對社會的重視,然而,場域之外的社會才是多數人的生活原貌;實際上,所謂的企業家們多半擁有改善現況的能力,不過他們早已拘泥於藝術之中,並將社會的問題排除在外。
平等至上→人民除外
然而,藝術圈內部的平衡狀態,存在著不安定的和諧氛圍,且似有共識性的,他們將情感掩飾的行為視為一種必要手段,避免各自領域的干涉與界線,表面和平下的僵固狀態維持著上流社會的生態運作。藝術份子當中包含的泛泛之輩不在數,他們矯作而附庸的態度,展現在座談中、餐席及晚宴上,並以此表示個人的專業素養,但到了放飯時間,原先的秩序和理智,又全被打散,包括妥瑞氏症的出現、動物行為藝術者便是其中的例子。
同樣地,導演應用了不同場景穿插與堆疊電影中重複出現的藝術作品:廣場、砂礫堆到動物行為藝術作品中強烈的超現實風格與前衛元素,展現出x-royal的當代與現代精神。然而,電影似有意無意的嘲諷當代藝術圈的生態問題:在開頭訪談中館長對藝術/場域提出的質疑、片中多次出現的仿猩猩行為藝術家都間接表明——藝術市場和文藝掛鉤的問題,包含場域及非場域的概念,當砂礫堆、廣場或任何出現在藝文場域的作品,無論是著墨在表現形式或內容的藝術,人們理當能接受,但到了晚宴上,動物行為藝術家穿著赤裸、蠻荒行為,又離開了美術場域,卻牴觸了大眾對藝術的普遍認知,便失去了觀賞的價值,由於觀者未能給予藝術家基本尊重而導致越加失控的場面,最後在一陣混亂中收場。
而文藝到底有多做作,克里斯欽不說人話的方式讓記者不得招架、館長在餐會致詞的表演行為和台下群眾一到飯點就鳥獸散去的行徑,劇中幽默地嘲弄藝術份子的荒謬行為,尷尬中挾帶著惡趣味的披露藝文圈的內外矛盾,一如他們同時看著無法理解的藝術卻又提出超越個人範疇的看法,或進入美術館只為走到城堡區的人們,都再再顯露出假文青氾濫、虛假而無內涵的常態;有趣的是,導演透過清潔員的身份——將砂礫堆被破壞,表示藝術價值的另一觀點,同時,館方的處理態度盡然讓人失望,人們在美術館進入午夜後的癲狂狀態、館員對展覽區|城堡區片段中的行為,都將那些發生在美術館的荒唐行事原形畢露。

從抓狂美術館再續探論公共藝術實踐行為與社會發展方法

人類是以群聚型態而居的群體,經歷時代交替與歷史更迭,我們的社會文明早已演繹出複雜的制度文化; 引述Shakespeare:「What is the city but the people.」,人民乃是奠基社會的基石,而追求社會完整性是全民共同目標。以此,作為一個擁有制度與文化的社會群體:應保障人民在具備文明的基礎,通過思想全面性結構整合,予讓社會趨近全知性的理想型態。
而癥結點在於,當代文化處於發展階段,以致個體與社會在認知及制度的定義上缺少其準則, 以至於出現對自我認同、族群認同與社會認同的障礙,乃成為社會發展脈絡中的瓶頸;以此歸納其「知識局限性」、「知識差異性」及「社會關係確立性」為社會發展問題之因子。
然而,社會是由人類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概念性結構、是具有邏輯且漸進式的行為模式,以至現代:透過社會分工的運行模式,讓我們得以在有脈絡且程序的發展其階段性目標;而當人類進而來到社會知識化的發展階段,再續導入方法與理論的教育模式時,用以在不同知識領域的多元化媒介,提升社會大眾基礎的知識素養,並讓公眾擁有個體的思維、表達與判斷能力、釐清知識落差之現象,以致在過程中釐清自我與群體社會的存在定義。則對於理想社會的描繪,公共因而接觸、認識及參與公共事務的實踐行為,更進一步拉近公民與社會的距離,使在公共意志的行動下,實現理想社會型態的可能。
不過關於開放性公共環境,除去普遍意識交織的多元文化,非單一立場存有的社會已然形塑當代截然不同的文學現象,則對於思維的接受程度,已不只是整合大眾感知而已,更擴及至人民各自抱持的情感意志之投射,呈現在動態性光譜的訊息中,藝術媒介的導入只作爲是一種可行性方法的社會實驗,則參見《抓狂美術館》提出的公共觀點,究竟廣場探究的人本價值,是一場關於文化公共的藝術行動,亦者是當代文化對於人道情懷本身的宣言、批判呢。
在此則透過行為藝術家的重新詮釋,揣摩物種與人之間的潛在差異,則令發生在記者訪談間的學術觀點,是否又脫離當代社會的範疇,只在於藝術語言的表達多參雜了作者的意志與行動,但從外部觀察者的角度端詳藝術理念的差異,展覽品的實質性與表徵性符碼的詮釋則沒有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差異,甚至對於社會現象的描繪顯然存在情感表達的近似性,只讓藝術的實質存在難以有更具體的文化行動,成為眾多作品的行動限制。
倘若廣場是文化公共的殿堂,那對於廣場之外的人們是否歸類在同一群體呢,藝術行動的可能不只在於文化內部,則意志行動的存在需建立在整體社會文化之上,時任X-royal 美術館長也已表示對於社會結構層面的設計缺失,只得對於個體展現人道情懷的作為無法提供有效問題的改善,只得向社會層面的問題透過公共手段的介入,實現整體社會問題的改善方法。遺憾的是,對於群體、社會乃至國家,社會問題已然成為政治三角下的潛在問題,則從經濟體與政治體的碰撞造成的利益衝突,卻讓公共層面的癥結點無法提供有效渠道的改善,並讓那些真正需要援助的社會問題,滯留在他們的渦旋之中,並持續直到遺憾來臨時,一再被打撈上岸的人們才將擱置在社會表象的問題,浮上檯面,而是否在後續有具體的解決,又或是等待下一次風暴來臨時,等待救援的人們最後成為淺灘上的白布行者,既無力卻又遙遙無期的人性困境,繼續沈溺在沒有真理的世界裡,最後被死亡帶離這晦黯無光的地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0會員
101內容數
生活的哭悲與無常,就用一杯酒水惜別你的的放蕩時光,今天的你還好嗎?本專題是由所製作的【哭悲無常】專題,以廣播及短文集形式,重新詮釋電影中的文化符碼;包括文化與公共的討論範疇,藉由影像語言的解構,提出我們對當代文化的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懷特獨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私心自作計畫|一份值得被耽誤人生的電影清單 一個撰寫藝術、政治與犯罪的美國報社,創立在虛構的二十世紀法國小鎮,由一群講究文字的記者團隊,在被寵愛的日子,沈溺在文筆創作中;這是關於報社的電影,講述記者的故事。 安德森的私人情感,在迷戀昔日的過往再續紙上情緣 形式的愛 藝術單元:具體的傑作
私心自作計畫|一份值得被耽誤人生的電影清單 一個撰寫藝術、政治與犯罪的美國報社,創立在虛構的二十世紀法國小鎮,由一群講究文字的記者團隊,在被寵愛的日子,沈溺在文筆創作中;這是關於報社的電影,講述記者的故事。 安德森的私人情感,在迷戀昔日的過往再續紙上情緣 形式的愛 藝術單元:具體的傑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肯特里奇展 就算輕快,也透露著一股詭異,這個是它的特殊手法,就好像他的畫中所畫的都是比較壯闊的場景。 音樂在一開始聽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 輕鬆的、愉快的,但是他背景卻恐怖。 那詭異的氛圍,理解了,藝術總是獨特的。
Thumbnail
作為一名藝術家在里斯本的旅行經歷成為了創作的靈感與起點。在這篇文章中,藝術家將自己在里斯本的散步、咖啡廳體驗、設計企劃等內容展現出來。展覽主題以「孤島意識」為核心,透過藝術品揭露身份和集體意識的創作,呈現了藝術創作對於自我認知和存在主義的對話。
Thumbnail
講到希區考克,大家會如何形容他的作品? 答案應該不出「懸疑」、「恐怖」或「驚悚」等震懾生心理,飽含力道與想像空間的詞彙吧。但若進一步追問:有共同的元素反覆出現其電影之中嗎?可能會有人答道:麥高芬、金髮女郎、中產階級的生活樣態或對男同志的暗示等目前主流最常談論的議題,進而引出作者論、女性主義和甚至現
Thumbnail
陳欽生從馬來西亞來到臺灣求學,卻意外捲入政治事件,被冤判入獄。如今,他積極參與人權教育,致力推動轉型正義。他的故事提醒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並且需要受難者與整個社會的共同合作來達成真正的「創傷療癒」。
Thumbnail
陳欽生藉由的生命故事,關注威權下受難者的心理創傷,以及我們能提供什麼幫助。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來紀錄一下對近期社會議題的心得。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Thumbnail
現代藝術確立藝術的價值,以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藝術家為例,探討藝術的純粹性及其與當代藝術的差異。
Thumbnail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肯特里奇展 就算輕快,也透露著一股詭異,這個是它的特殊手法,就好像他的畫中所畫的都是比較壯闊的場景。 音樂在一開始聽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 輕鬆的、愉快的,但是他背景卻恐怖。 那詭異的氛圍,理解了,藝術總是獨特的。
Thumbnail
作為一名藝術家在里斯本的旅行經歷成為了創作的靈感與起點。在這篇文章中,藝術家將自己在里斯本的散步、咖啡廳體驗、設計企劃等內容展現出來。展覽主題以「孤島意識」為核心,透過藝術品揭露身份和集體意識的創作,呈現了藝術創作對於自我認知和存在主義的對話。
Thumbnail
講到希區考克,大家會如何形容他的作品? 答案應該不出「懸疑」、「恐怖」或「驚悚」等震懾生心理,飽含力道與想像空間的詞彙吧。但若進一步追問:有共同的元素反覆出現其電影之中嗎?可能會有人答道:麥高芬、金髮女郎、中產階級的生活樣態或對男同志的暗示等目前主流最常談論的議題,進而引出作者論、女性主義和甚至現
Thumbnail
陳欽生從馬來西亞來到臺灣求學,卻意外捲入政治事件,被冤判入獄。如今,他積極參與人權教育,致力推動轉型正義。他的故事提醒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並且需要受難者與整個社會的共同合作來達成真正的「創傷療癒」。
Thumbnail
陳欽生藉由的生命故事,關注威權下受難者的心理創傷,以及我們能提供什麼幫助。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來紀錄一下對近期社會議題的心得。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Thumbnail
現代藝術確立藝術的價值,以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藝術家為例,探討藝術的純粹性及其與當代藝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