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哈囉~大家好
我是主糾小P
這集我們要開始我們行為的讀書會拉~
這周講到的內容是第二章節 一秒之間 的前半部分。
你可能會好奇,阿你的第一章節跑哪去了?
嘿嘿,如果你有翻過這本書的話,你就會發現,其實上一周我們就把第一章節的內容大概講過去了喔~
但我們還是來前情Hightlight一下
這本書主題是討論對於人類最好與最壞的行為,之間的生物學原因。
對於 行為 這個主題,各大學科都有不同的解釋,但薩波斯基統整了目前的已知,告訴你,每個解釋都是可能是對的,但必定是錯的。
而他寫作的脈絡,是,一個行為發生了!
一秒之前發生了甚麼? 幾分鐘前?幾天幾周前?你的成長過程?你的童年?你的基因?人類的演化?
一步一步往前推。
而這周,我們會提到的就是 一秒前。
我們首先會說到一個三層腦模型,
這其中包括自動管理層 邊緣系統 和 皮質層。
而我們今天會主要圍繞在邊緣系統中惡名昭彰的 杏仁核。
好,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一個行為發生了,這可能是個壞行為,你對著無辜的人扣下了版機。這可能是個好行為,這一聲槍響,轉移了焦點,你和同伴得以死裡逃生。
人類對一個行為的好壞定義,關乎於視角,個人利益,還有 脈絡。
你為了什麼而做這件事情,很大程度會影響別人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在社會你殺了一個人,你是殺人犯。但在戰場上,殺了上百人的人是英雄。
說到底,你到底為甚麼會犯下,或是成就這個行為呢?
讓我們來說說,一秒前,發生了甚麼。
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影響你的行為的,就只能是大腦神經元了。
在那一秒鐘,動作電位 神經傳導物質 腦中不特定區域的神經迴路中凸觸發做了什麼?
如果你完全聽不懂,沒關係,讓我們先來談第一個概念。
三位一體腦假說。
在1960年代時,美國神經學家,保羅.D.麥克萊恩在他的書,三重腦的演化中,提出了這個有趣的假說。
這個假說蓋括性的把人類大腦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位於大腦底部,被麥克萊恩稱作爬蟲腦複合區。
這個層次最古老,從人類到蜥蜴都有這層。他主要的功能,就是管那些你不能管,或是你平常沒空管的功能。
小至讓你讓你因血糖低而肚子餓,大至控制心跳速度,幫助逃跑,都屬於這層。主要成員就是我們在內向心理學提到的 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 還有腦幹 中腦。
而就像在內向心理學說到的。交感神經最著名的就是戰或逃的壓力反應。而副交感神經則相反,他負責維持平靜不活動。
而我們內向的朋友 乙烯膽鹼,又被提到了! 到底為什麼內向的人比較喜歡這種物質呢?非常簡單,因為副交感負責平靜,降低心跳,而乙烯膽鹼就是副交感身經的傳導物質。
話說,這邊跟大家說,看這本書,絕對,不能,不看,註釋!作者常常補充一些有的沒的冷知識,還時不時嗆一下科學界的人,嗆一下讀者,當然還有嗆一下自己。有的時候,我都覺得註釋才是本體啊!
例如,這邊就有兩個很酷的冷知識,讓內外向變得非常複雜。
第一個是,其實在交感神經中,負責釋放腎上激素的是第二個神經元,而觸發第一個神經元的,不是別人,就是乙烯膽鹼。
叛徒阿,叛徒!
也就是說,實際上,並不是乙烯膽鹼讓我們平靜,而是副交感神經讓我們平靜,而乙烯膽鹼,只是剛好被副交感神經拿來當作傳輸物質,乙烯膽鹼本身還有其他的作用。
第二個,我們在內向主題時,都把交感神經跟外向連接,副交感則連接內向,兩套系統像是在競爭一樣,爭奪控制權。
但是,有些時候,這兩套系統是彼此合作,而非完全相反。
譬如,男性勃起和射精時,就牽扯到很複雜的交感 副交感之間的合作,是人類難以想像的奇蹟!
我想這就是為甚麼,自慰之後會開啟聖人模式的原因。
總之呢~第一層就是自動控制層,先這樣記就好。
我們趕緊說到下一層。
第二層,比較年輕一點,被稱作,古哺乳動物層,基本上,這層就是管情緒的,而在人類身上,就得要說到,邊緣系統。
邊緣系統的明星成員有。杏仁核 海馬迴 扣帶迴 下視丘….
而這些成員,都想影響一個部位,就是下視丘。
因為下視丘的用處,是影響第一層,自動控制層。
每個情緒,都希望被身體看見,都希望身體做出反應。
關於這部分,我們等等會談到更多,基本上,這整及都會講這區塊,所以先讓我們進展到下一步。
下一層,可以說是哲學家最愛的腦區,是人類偉大智慧之母,擅長邏輯和分析的 皮質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額葉皮質。掌握 學習 認知 邏輯 抽象 決策,不難想像,為什麼這個區塊這麼受 額葉皮質界,阿不是 是受科學界喜愛。
雖然有這個三層腦假說,但這只是一個比喻而已。人類的大腦沒辦法這麼簡單的區分。
就像,我們覺得皮質層是最高級的智慧結晶,而邊緣系統就是次一等的舊時代情緒機器,但實際上,這兩層是雙向溝通,互相協助,甚至有些情況下,皮質層會被分在邊緣系統的。
再來,這樣的比喻,還會導致人們誤解,大腦有分高低級,皮質命令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再命令身體。
例如你去看一場電影,感動地哭泣,可能是皮質了解電影的劇情,傳給邊緣系統,邊緣系統產生悲傷的情緒,影響身體哭泣。
但有個研究發現,讓一個人手上拿著一杯冰水,他會更傾向覺得面前跟他對話的人態度比較冷淡。
這就是第一層身體感覺到溫度,傳到皮質,影響決策的例子。
雖然缺點很多,但這個假說快刀斬亂麻的區分方式,在幫助理解上還是很好用的。
所以,我們就延續這個假說,來談談情緒層,邊緣系統。
稍微叉開一點點,講一下最近學到的新知識,給大家長點冷姿勢齁。
因為我真的蠻好奇,為什麼抗噪耳機能夠抗噪?
我的意思是,那種耳罩式耳機能抗噪,很合理阿,整個把耳朵罩住了嗎。
阿,入耳式能夠抗噪,也很合理嗎,就跟耳塞很像阿。
可是,為什麼抗噪耳機,能夠又比入耳式還降低更多聲音?
他是如何阻擋外面的聲音的?
所以,我就查了一下,結果發現。
他根本不是 阻擋 而是抵銷。
前面說道的耳罩阿,入耳阿,都是所謂的 被動式抗噪,用格黨 阻擋的方式減少雜音。
而這種則是 主動式 抗噪,國中物理課應該有教過,一個波會有波峰 波谷 往上 往下嗎,然後當一個往上的波,遇到往下的波時,就會抵消。
這就是主動抗噪的原理,接收聲波,接著放出相反的聲波來抵銷雜音~
其實,我蠻想試試看的,就是不放音樂 直接開抗噪,然後看能不能聽見耳機放出的相反聲音,哈哈
我目前是還沒聽到啦,看你們有沒有聽的到,哈哈
那就這樣啦,我們節目繼續~
既使人類再怎麼想保持理性,仍然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情緒的奴隸。
要談行為,就不能不談談情緒。
在1960年代時,有個叫查爾斯.惠特曼的退伍海軍陸戰隊員,在殺害了他的妻子以及母親之後,登上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高塔上,用各種槍械隨機狙擊行人,造成16人死亡,32人受傷。
這麼誇張嚴重,殘無人道的事件,兇手肯定是個冷血無情的瘋子吧?
或許…並不是,
他在他妻子的遺體前留下了遺書,裡面的內容大概是說,
他非常愛他的妻子和母親,但是他無法克制的想殺了他們,他甚至無法理性的思考,他希望有關單位在他死後可以解剖他的腦,看看出了甚麼狀況。
而惠特曼的直覺是對的,醫師們發現,他的腦中長了一顆腫瘤,壓迫到邊緣系統中的 杏仁核 。
這讓我想到前一陣子的殺警案。
我可以理解社會對判決的不滿,我也可以理解 精神病,抑鬱症 之類的病狀,為甚麼會被人當作是免死金牌。
但這一切都是複雜的,都不是現今人類有辦法全盤理解的,更別提那些部分是有意識地,那是無意識這種,已經跨到哲學討論的主題。
也許你的大腦根本不歸你管,你以為自己掌握了全局,只是因為大腦希望你這麼想。
看到了惠特曼的這個故事,我想到一句我忘記在哪看過的話。
我們不能原諒這個人做過的事,但我們能原諒這個人。
好吧,我們該繼續了,來談談惡名昭彰的杏仁核吧。
有的時候,科學家的研究方式是很直觀的。
就是這麼直接了當地,把電擊插到動物的大腦中,刺激各種不同的腦區,看看會如何。
結果發現,本來平靜的動物,在杏仁核被電擊刺激時,產生高攻擊性。
就像前面說到的惠特曼一樣。
網路上的許多文章,把杏仁核形容成主導情緒的中樞,造成衝動暴力行為的元兇。
實際上,的確很類似,但有一點不同的是,杏仁核主導得不是暴力,而是恐懼和焦慮,不是杏仁核導致暴力行為,而是杏仁核讓你恐懼 焦慮,提高了你使用暴力的機率和意願。
讓一個人玩壓咪搂game 黑暗遊戲,只要在遊戲中被電腦抓到,輸了,就會受到懲罰,那麼當他們快要被抓到時,杏仁核就會開始活動,而且如果電擊越痛,那杏仁核就會越早開始活動。
如果把一組配對的公恆河猴,和母猴分開,讓公猴看到母猴和另一支公猴在另一個房間裡面……的話,他的杏仁核就會被觸發 (這是NTR嗎?)
這兩個例子,比起用攻擊性來形容,不如以 對電擊的恐懼 和對 NTR的焦慮 來形容,更為正確。
研究指出PTSD 創傷症候群 患者的杏仁和會比正常人來的大,也就是說,他們對於刺激,更加的恐懼。
杏仁核代表恐懼和焦慮,而其中,恐懼的部分,我認為最有趣。
害怕一樣東西,有兩種原因。
一個是你被傷害過,另一個是你祖先因為怕它而活下來。
也就是後天的恐懼,和先天的恐懼。
這裡我們就要說兩個專有名詞了。
中央杏仁核,和基底外側杏仁核。
中央杏仁核在先天的恐懼中佔據要角,例如老鼠天生就會怕貓的氣味,人類會怕蛇和蜘蛛。
而基底外側杏仁核,比較年輕,他會 學會恐懼。
電擊一隻老鼠,放出電擊,老鼠的中央杏仁核會活躍起來,因為電擊是先天的恐懼,這時,壓力賀爾蒙分泌,交感神經啟動,老鼠站在原地,怕報.jpg
這時候在每次電擊時,都撥放一個音效,音效刺激基底外側杏仁核,多來幾次後,神經元的地圖重劃,於是恐懼制約產生,量子糾纏。
這時候,只要聲音出現,不用電擊,老鼠就會恐懼。
聽起來有沒有,很像一個著名的實驗,狗狗 鈴鐺 流口水 有映像嗎?
沒錯,就是帕夫洛夫制約,我覺得對帕夫洛夫制約最好的例子就是。
當我們聽到帕夫洛夫制約時,腦中就會想到一隻流口水的狗,和一個鈴鐺。
但我們都有過,小時候莫名其妙超級怕的東西,長大卻完全不害怕的經驗吧?以我的話,我小時候很怕看真人電影,我自己也不確定為什麼,那是大概小學1 2年級的事情吧?
我連 綠巨人浩克 這類的 都不敢看。
但過了那段時間,就 不怕了 為甚麼?
聲音出現時,但電擊卻不出現了,我們如何慢慢不怕聲音的?
恐懼如何消除的?
原因不是杏仁核忘記了,而是我們的理智層,額葉皮質,告訴你,這並不可怕,所以把他壓下來了。
我們不是忘記恐懼,而是主動明白這不可怕。
而且,這不只是只有恐懼制約適用,這也能讓我們不怕先天的恐懼。
我們本能對蜘蛛恐懼,但還是在夏綠蒂的網中,為一隻蜘蛛而哭。
也有些人會去飼養蛇當寵物,並不是他們天生不怕,而是學會了蛇不可怕。
順帶一提,其實人類預設是相信人性本善的,人類普遍的本能是信任他人的,但是,為什麼一開始就是抱持著信任的人不多呢?
因為杏仁核後天學會了保持戒心。
記住這個 學會恐懼,忘記恐懼的過程 ,我們之後會在講到,這個迴路會在一些令人意外的地方出現,也多少反應了一些目前的現實。
但我們以後再講。
基底外側杏仁核,基本上會接收所有你收到的資訊
他超敏感,有些資訊大腦都沒意識到,但基底外側杏仁核卻接收到了。
他不只反應到,他還能直接做出恐懼的反應。
他快 狠 但不一定準。
他會在你還沒意識到對方拿的是手機時,先決定那是一把槍。
而更恐怖的是,如果杏仁和被刺激的足夠多,他甚至可以繞過皮質層,直接命令運動神經動作,也許是逃跑,也許是扣下板機。
總結來說,杏仁核是一個拉警報的系統。
他會在你的理智都還沒反應的時候,就先讓你恐懼,就讓你焦慮。
但這些都不是產生攻擊的原因。
事實上,只有在本來就容易攻擊的情況下,恐懼才會增強攻擊,如果攻擊會使本來安全的一方變的危險,那恐懼反而會讓你不敢攻擊。
恐懼不必然導致攻擊,要了解攻擊,要理解暴力行為,我們得要再往前推,看看我們的其他腦區。
皮質層,和自動管理層。
我們下周見,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