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讓母親、子女、丈夫獲得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性別的「真相」——是不論任何人,跳脫電影小說文化等強勢主流,違反了其角色期待,都將導致當事人,與身邊所有人,皆不知所措,且,適應不良。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感謝母親的廣告鋪天蓋地,歌頌著母親的辛勞,繼續無視著家庭分工的失衡,只想歡慶一個合理放鬆、花錢為資本消費的理由。
然而,作為該有所表示的一方,及該準備接納他人表示的一方,我們都符合廣告上的角色期待嗎?
你是為稱職的母親嗎?你是位稱職的子女或丈夫嗎?如果不,你期待怎樣的過?如果是,但你擁有稱職的另一方嗎?如果對方並沒有稱職,那你還該「稱職地」完成這個節日活動嗎?我們能像已經漸漸被接納討論的情人節一樣(由情人之間去一起定義節日意義、一起討論過不過、怎麼過),來共同討論——不只雙方兩人之間,也不是社會習俗文化(過年、元宵、端午、中元、重陽),而是「身分角色」的節日?
※什麼是身分角色?如教師、母親、父親、兒童、勞工、情人、基督徒、夫妻等,相對就有了教師節、母親節、父親節、兒童節、勞動節、情人節、聖誕節、結婚紀念日......。
那該如何做?能坦然、開放、彈性,且尊重這個身分角色的去進行談話?
  1. 了解拒絕過節,拒絕禮俗,不等於拒絕這個角色,不等於否定這個職位。
  2. 了解彼此均可能存在部分言行,不符合「角色被過分被延伸的期待」,而趁職/失職與否,無關角色配不配,因為所有角色存在,都只需符合最低定義而已,如:出生的人類之DNA女方提供者就是母親,不論她後續做了什麼、說了什麼。
  3. 團體中個別輪流發言,表達對此節日的看法、對其中各對應角色的期待是什麼,給予空間包容跟傾聽,以促進相互了解。
  4. 各部分核對:有共識的期待,加以實踐;沒有共識的期待,決議由誰來配合誰;核對沒有共識、且彼此都無法配合的期待,改討論補償、替代方案。
如此,我們可以不必尷尬、或暗自困擾、或暗自傷心地去面對「身分角色節日」,因為身分角色本身的定義的門檻,如上述第二點,其實很低,與其被主流強勢,透過電視、電影、廣告、小說影響,在這個要求做自己、愛自己、且要與人雙贏的時代,我們是真的有路,可以回歸自身與雙方之間,最大的尊重的。
去做為有能力選擇、有能力思考、及有智慧的人類,對於人類於各種角色中多元存在姿態,能夠給予更多耐心、理解、及關於適應的開放且彈性討論。
我想,這是性別平等的基礎,是人類之間和平的根本,更是世界和平的第一步。
因為人與人的差異從不是麻煩,是世界為何豐盛的主因,而尊重,是世界何以美好。
#母親節 #自由 #雙贏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今天療癒的主題是原生家庭:父親 母親如果是愛,那父親就是勇敢跟堅強。 我是女生,除了有女性的一面勢必也有男性的一面;反之我是男性,勢必除了男性陽剛的一面也必定有女性溫柔的一面。 不會因為生理性別就只有單單一個面向,就像太極裡,陰陽彼此是平衡的,男性面向便是陽剛,女性面向便是柔美。 所以父親在
其實我們家不過節或過生日的,因為我個人非常不喜歡被規定在特定的節日,一定要做特定的事,才叫做「在乎」,才代表「有愛」。 「在乎」和「有愛」這種事,就算你不做特定的事,也不會無故消失的。 不過,就在我高呼以上這種論調之時,今年母親節,我和兒子有以下對話:   兒:「那我母親節回家,你不高興嗎?
Thumbnail
母親節帶來的喜悅和矛盾,反映了母親在生活中的付出和犧牲。對於新手媽媽來說,這個節日更多地意味著壓力和挑戰。儘管生活充滿挑戰,但希望每一位母親都能找到自己的小確幸,並為自己的付出感到驕傲。母親節快樂!
母親節剛過,在此仍然用力的祝福天下的母親都happy❤️‼️ 昨天一定很多母親們收到孩子和家人各種謝意的表達,而所有的母親,最大的喜悅無非就是孩子和家人都能健康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世上每一個「母親」,除了這個身分之外,也都是一個獨立的女人,家庭帶來的往往牽絆很深,常常讓個人的角色愈來愈淡化、或是
Thumbnail
每年母親節到來,充斥著康乃馨和商業活動,讓人們忘記了向母親盡一份平日的孝心。母親在日常生活中擔任多重角色,但一旦成為媽媽,就被剝奪了自由。作者希望能讓母親節成為「媽媽單身自由日」,讓媽媽們可以喘口氣,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文中回顧了母親的辛勞,呼籲人們記得掌握感恩的節日意義。
Thumbnail
母愛對子女雖十分重要,但道德上並非真正偉大。本文目的是解構「偉大母愛」與「母親節」的信條-它們已被資本家、商家宣傳炒作而異化成為商品,鼓動了母親節消費狂熱與濫情氛圍。以下從親子相互意義、「偉大」必要條件、前衛女性對母愛的質疑、商家的炒作這四面向來論述 2024母親節來臨,兒女都在這一天替母親慶祝
Thumbnail
母親節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期待與感應矛盾的節日,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談及了對於母親節的期待和矛盾情感,並呼籲大家正視並接受自己的感受,母親節不應該是一個需要勉強的節日。
Thumbnail
即將到來的母親節。 每年的母親節我們家都是到外公外婆家過,而每年回去的目的都是吃個飯、睡一晚,隔天便回家。彷彿我們是在幫別人過,而不是自己的母親。我家的父親也從來不會想要幫母親慶祝,可以說我們家的氣氛一直都是如此,回母親的娘家感覺只是盡我們身為晚輩的義務。 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或是AI,
Thumbnail
前言: 當了媽媽以後才知道媽媽真的不簡單! 會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也在教養自己的孩子同時會去重新面對一次自己的人生. 我的角色也很多重; 同時是女兒、妻子、孩子的媽媽、媳婦、姐姐與妹妹等, 同時扮演好這些角色的確不容易, 但我珍惜這些角色與身分. 因為如此, 我的人生與別人的人生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形式和本質之間的關係,並闡述了作者在生活中如何去探索形式與內涵的關係。文章從母親節、情人節的形式意義談起,再到作者學習音樂、宗教體驗等方面,展現出不斷超越形式的進化過程,呼籲人們要擺脫形式的框架,尋找更深層次的本質。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今天療癒的主題是原生家庭:父親 母親如果是愛,那父親就是勇敢跟堅強。 我是女生,除了有女性的一面勢必也有男性的一面;反之我是男性,勢必除了男性陽剛的一面也必定有女性溫柔的一面。 不會因為生理性別就只有單單一個面向,就像太極裡,陰陽彼此是平衡的,男性面向便是陽剛,女性面向便是柔美。 所以父親在
其實我們家不過節或過生日的,因為我個人非常不喜歡被規定在特定的節日,一定要做特定的事,才叫做「在乎」,才代表「有愛」。 「在乎」和「有愛」這種事,就算你不做特定的事,也不會無故消失的。 不過,就在我高呼以上這種論調之時,今年母親節,我和兒子有以下對話:   兒:「那我母親節回家,你不高興嗎?
Thumbnail
母親節帶來的喜悅和矛盾,反映了母親在生活中的付出和犧牲。對於新手媽媽來說,這個節日更多地意味著壓力和挑戰。儘管生活充滿挑戰,但希望每一位母親都能找到自己的小確幸,並為自己的付出感到驕傲。母親節快樂!
母親節剛過,在此仍然用力的祝福天下的母親都happy❤️‼️ 昨天一定很多母親們收到孩子和家人各種謝意的表達,而所有的母親,最大的喜悅無非就是孩子和家人都能健康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世上每一個「母親」,除了這個身分之外,也都是一個獨立的女人,家庭帶來的往往牽絆很深,常常讓個人的角色愈來愈淡化、或是
Thumbnail
每年母親節到來,充斥著康乃馨和商業活動,讓人們忘記了向母親盡一份平日的孝心。母親在日常生活中擔任多重角色,但一旦成為媽媽,就被剝奪了自由。作者希望能讓母親節成為「媽媽單身自由日」,讓媽媽們可以喘口氣,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文中回顧了母親的辛勞,呼籲人們記得掌握感恩的節日意義。
Thumbnail
母愛對子女雖十分重要,但道德上並非真正偉大。本文目的是解構「偉大母愛」與「母親節」的信條-它們已被資本家、商家宣傳炒作而異化成為商品,鼓動了母親節消費狂熱與濫情氛圍。以下從親子相互意義、「偉大」必要條件、前衛女性對母愛的質疑、商家的炒作這四面向來論述 2024母親節來臨,兒女都在這一天替母親慶祝
Thumbnail
母親節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期待與感應矛盾的節日,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談及了對於母親節的期待和矛盾情感,並呼籲大家正視並接受自己的感受,母親節不應該是一個需要勉強的節日。
Thumbnail
即將到來的母親節。 每年的母親節我們家都是到外公外婆家過,而每年回去的目的都是吃個飯、睡一晚,隔天便回家。彷彿我們是在幫別人過,而不是自己的母親。我家的父親也從來不會想要幫母親慶祝,可以說我們家的氣氛一直都是如此,回母親的娘家感覺只是盡我們身為晚輩的義務。 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或是AI,
Thumbnail
前言: 當了媽媽以後才知道媽媽真的不簡單! 會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也在教養自己的孩子同時會去重新面對一次自己的人生. 我的角色也很多重; 同時是女兒、妻子、孩子的媽媽、媳婦、姐姐與妹妹等, 同時扮演好這些角色的確不容易, 但我珍惜這些角色與身分. 因為如此, 我的人生與別人的人生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形式和本質之間的關係,並闡述了作者在生活中如何去探索形式與內涵的關係。文章從母親節、情人節的形式意義談起,再到作者學習音樂、宗教體驗等方面,展現出不斷超越形式的進化過程,呼籲人們要擺脫形式的框架,尋找更深層次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