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10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價值觀的重新塑造-這是一場心靈的革命】

    現在我們來談這個價值世界,這世界的價值是人類賦予的,有形的價值和無形的價值,有形的價值是金錢堆積的,無形的價值是人生觀建立的,也是人類生存的理由,如果人們失去了這個理由,也是放棄生命的時候,而有形的價值雖是金錢所建立的,但它的存在卻還要一個重要的條件,是無形的信任,如果我們不相信它的價值,即便是黃金、鑽石也只不過是廢物。
    例如說:在戰亂的時候,黃金、鑽石、錢換不到食物,它就是廢物,通貨膨脹的時候一塊肉可以換好幾布袋的錢,我們要相信它的價值,它才有價值。金錢是我們衡量物品價值的計量,在沒有金錢以前,我們以物易物,只要兩個人願意交換物品,那就是雙方認定的等價,無論是甚麼東西,有了金錢以後,金錢是交換物品的介質,因為我們所需要的東西複雜化,為了簡化過程,透過金錢來衡量一切物品,但它終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終極物品,如果我們不相信它的價值,它就無法交換到我們所要的東西,我們用買來代替交換的過程。
    金錢原來是被創造出來的東西
    金錢原來是被創造出來的東西
    古代曾經用貝殼來當作貨幣,金錢原來是被創造出來的東西,從自然中取得,不是人類本身就有的東西,後來的銅錢、鐵錢、金幣、銀幣,這些數量到底有多少不是一個定數,可以不斷地被創造出來,從自然的礦山中挖出金子、銀子,在投入市場中,當它們如果被人們囤積起來,市場上就會稀少,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就會下跌,這個價格的起伏是虛擬的,其實我要說的是,所有的物品價值都是虛擬而來的,從山中砍來的樹、水中撈來的魚想賣多少錢,只要買的人願意出,這個價值就成立,過去真的會有實體的金子、銀子做交易,現在銀行到底是不是真的存有那麼多的現鈔,這就疑問了?
    我們的價值炒作從古代就有,現代炒作地皮、房子,一棟棟的房子虛擬的價值憑空想像,就像是海市蜃樓,當人們不再相信它具有價值實就會泡沫化,如果讓房子回到只有居住的價值時,才是它真正的價值,當土地恢復到耕作生產的價值時,才是它真正的價值。
    人類活在虛擬的金錢之中太久了,不斷的炒作和堆疊,的金錢遊戲中迷失自己,忘記了原始的需求,房子只是居住而已,土地能生長出東西,讓人類生存這才是真正的價值,金錢所堆積起來的房價,是人類綑綁自己的枷鎖。
    價格是被炒出來的
    一塊土地的價值如何被炒高,政府是最大的推手,為了經濟發展,透過都市計畫及建設,在計畫宣告後,規劃單位就知道全盤徵收地區的範圍,接下來就有人開始賣徵收地了,隨著一手一手堆疊價格,竹北六家為例,二十年間從一坪幾千塊,到現在最高100萬以上,預期心理的操作下,榮景可期的心理下,價格就漲到雲端再也下不來,這麼說難道政府就不能做建設嗎?不是不能做建設,而是成果要能讓人民共享,這些堆疊起來的房地產價值,成果究竟誰拿去了?
    心理遊戲是這個股市的操作基礎
    人類搞出股市是專門炒作價值的地方,心理遊戲是這個股市的操作基礎,不是真正的生產物品,是買賣虛擬的價值的地方。而政府保護這樣的交易,還用人民的基金投入交易,這些虛擬的價值還是用人類的信任來建構的,一但失去了人們的信任,這些價值不過是一文不值。
    人類現在所建構的經濟,只不過是人類信任所建立起的海市蜃樓,無限的經濟成長,不過是債台高築的結果,政府不斷地舉債,就跟無限膨脹的房屋價格一樣,現在繁榮的經濟是一種假象,透過金融操作所建立的,美國的次貸風暴揭露了這場遊戲的醜惡面貌,但是人們還是沒有醒悟過來,自從信用貸款和房屋貸款的出現,是讓這個經濟成為一個大氣球的重要工具,過去沒有錢就無法消費,買房屋或車子都是需要完全的現金,是實物堆疊的價值,但現在卻不是,買房子向銀行借錢,房子的價值是被信用估算出來的虛擬數字,銀行當這個虛擬數字出現後,便擁有了這棟房子的虛擬價值,買房者必須保障銀行的虛擬價值,無論市場波動這個銀行的獲利還是被保證,屋主以為房屋是自己的,其實你只得到原始居住的價值,房屋是銀行的,在你還清貸款之前,也許你會說賣掉了就可以把虛擬價值兌現,但很多人並不會這麼做,擁有房子是一個人很普遍的夢想,而銀行的利益就建築在這些人的夢想之下,買房子的人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的承受,直到還不起貸款夢碎了還沒醒過來。
    這些金錢的價值、物質的價值是被炒作起來的,過去經濟蕭條的時候或者農村時代,並沒有這些錢,而這些錢從何而來的呢!蓋房子需要成本,所有的東西都是來自於大自然,人類透過大自然取得,然後加工成建築材料,雇用運輸、工人把房子蓋起來,支付出去和收回來的都是虛擬的錢,也許很難理解,我們對照一下原始的社會部落就知道了,在亞馬遜的部落中,人們需要居住,在森林中取材就好,族人互助合作就把居住的房子蓋起來,相互之間並不需要支付費用,房子只是作為居住用途,森林並不屬於任何人所有,人人都可以運用賴以生活,並沒有買賣或者投資的價值,在現代化的社會卻不是,花費再高的金額,只是為了居住嗎﹖只是炒作出來的、虛擬出來的價值,能夠無限的膨脹嗎﹖人被自己建構出來的價值困住的。原始部落的人們,無論食衣住行都在森林中解決,我們覺得他們困苦,但他們生活著,擁有的快樂是實實在在的價值,不需要虛擬一切的價值,現代的價值是聰明,原始的價值是智慧。
    金錢是我們虛擬出來的價值
    我們所認為的金錢是實質的價值,其實是沒有價值,一切都是虛擬的,只建立在信心之上,當我們對貨幣對金錢失去信心後,才會回歸的事物的本質上,我們只相信實物而不相信金錢,用實物直接交換生活所需,那麼我們就跳脫金錢的束縛,回歸人的本質,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動物,不該被侷限在虛擬的金錢追逐上,說到這並不是要我們回去過原始生活,只是要讓大家思考金錢的本質,和我們的本質,如果透過基本收入制,能解決基本生存的問題,我們是否能夠擺脫虛擬價值的遊戲,因為不需要害怕生存問題,這又談到了人們自私的問題,其實地球所有資源應該是所有生命共享的,
    人類建立了所有權的觀念,不斷的製造分別,明明拿的是地球的資源當作是自己的,然後做成東西賣給你、賣給我,把資源壟斷,建構起經濟體系然後自己被這個體系所困住了,我們該解放自己的思考,讓資源共享,只要我們重新相信,和原始部族一樣,森林不是任何人的,地球資源不是任何人的,只要大家都能生存,為何不能共享,資源並不匱乏只要能夠永續使用不浪費。
    金錢被囤積後將使經濟成為一攤死水
    金錢是交換物品的介質,如果被少數人囤積了,經濟就會像是一灘不流動的死水,資源也是一樣。當有錢的企業完全自動化機械化後,金錢全被鎖進的金庫,那麼市場上沒有流動的金錢,最後大部分的人類無法使用金錢交換生活所需的東西,而有無法生存那麼革命是必然發生的事情,金錢的堆積是一個病態,這要歸咎於兩大怪獸,銀行和企業,銀行先前我已經說過了他如何讓窮人更窮,現在來說企業,正確地來說是營利企業,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企業出現之初並不是為了常態性的存在,而是為了某種工程或者計畫,但是常態化就變成了災難,當國家政府將企業賦予人格化後,一發而不可收拾,我認為企業的存在應該是要為人類服務,而不是人類為企業服務,企業因為以營利為目的追求利潤,無限制的成長,這是支撐經濟成為無限制發展的力量,因此經濟不會是一個永續循環,而是追求無限的成長。因為要企業追求盈餘,盈餘再投入投資,再追求盈餘,這樣的模式除非企業死亡否則一定會繼續,這就是主因。
    經濟要活絡資源要能被再運用,企業必須重新被定義
    我們要改變這病態式的經濟,必須重新定義企業,並且取消企業的人格權,既然企業應該是為人類服務,他所追求的應該不是利潤,而是合理的分配資源,不追求無限的成長,而是利潤共享,追求對於人類群體的貢獻,將企業定義為社會企業,企業不再是營利為目的的企業,而是為了達成社會美善為目的的企業,盈餘不是拿來囤積的,扣除營運所需,更公平的讓員工分享,投資者可以拿取一定比例,但不會是最高比例,還有一定的比例是奉獻給政府及基本收入制。
    因為基本收入制的建立下,對於一個沒有窮人的社會,不需要額外的社福支出了,勞資糾紛很難再存在的,企業轉型後並不會再苛扣員工薪水,而失敗的風險將會降低,企業主是以社會目的在執行企業,能夠獲得員工最大的支持,其發展的細節也不再會去危害社會或環境,企業會找尋有價值的員工,而員工也會找尋有價值的企業,不再以金錢作為前提下,有良心的企業找尋有良心的員工,在互相找尋的過程當中美善社會。
    每個人都能在基本收入制度下獲得平等與尊嚴
    有錢人必須展現更高的品德才能獲得尊敬,社會上沒有窮人,花錢的人們不再是大爺,沒有品的客人將會找不到服務,人們必會在這之中得到相互的尊重。以飯店舉例,飯店的服務員如果沒有獲得良好的環境與尊重,無法自我實現的情況下,飯店將會找不到員工,要找到員工他必須展現它的良心和價值,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品的飯店和有品的員工,將會驅逐無品的客人,而有品的客人會尊重飯店和服務的員工,這會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如果沒有基本收入的保障下,社會上花錢就是大爺,飯店剝削員工,而員工的工作情緒低落,這樣的常態不會改變。
    人們想要追求自身的價值,但在現實的生活需求下只能選擇妥協,劣幣逐良幣的職場,環境將會越來越糟,如何能要求人們能夠發展善良的天性。
    想要讓人們發展善良的一面,就需要有一個不同的環境,人們其實是願意分享的,當基本生活被保障後,我們還要提供分享的機制,和更多的教育引導人們思考,可以從社區開始,人們可以將用不到卻完好的東西,讓有需要的人拿取或交換,所謂的貨惡其棄於地而不必藏諸己,不需要人人擁有汽車,只要需要就可以租借,每個人都可以將不常用到的車輛或工具出租給需要的人,不需要一定自己擁有房子,可以租到比購買到的環境更好的房子,人們的心靈從禁錮中解放,想像更容易實現。
    居住的需要比擁有房產更重要,房屋該回歸居住的本質
    人為什麼都集中到大都市討生活,因為機會更多,當為了生存的理由被改變之後,異鄉人流回家鄉,都市的擁擠會得到舒緩和調節,房子炒作沒有得到支撐,就慢慢回到原點,人們的消費過了真正需要的點之後,就失去了消費的理由,再有錢的人,時間怎麼樣也不夠用,每個人就只有24小時,人基本上就是吃三餐,穿衣服,再多的衣服一次也只能穿一套,再多的房子一次也只能住一間,再多的床也只能一次睡一張,再富足的生活也只是如此,空虛的心靈用物質填也填不滿,這種空虛是來自於親情的疏離、與人之間的距離和恐懼猜疑的情緒、最重要是缺乏愛的所產生的不安定感,越多的錢反而越孤寂。
    跳脫金錢,物質、財富,追求心靈的滿足與價值
    要如何能夠得到心靈的滿足與價值,其實人們早已開始思索,有人開始都市田園生活,都市農業興起後,古巴的例子,美國的禁運下,古巴對世界的貿易被切斷後,面臨能源及糧食的危機,被迫農業轉型朝向自給自足循環型農業,運用樸門設計,不仰賴國外進口,首都哈瓦那成為典範,都市的農園可以供應200萬人口,70%的蔬菜來源,古巴的綠色革命帶領人們走回返樸歸真的時代,農耕簡樸的生活,生態和生活的結合,以家庭為核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依存增加了,良善的心靈被釋放。田園的生活是一種手段,在這裡人人都可以發展出全人的能力,向自然學習,永續的生活,才是一種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都能實踐的生活模式,在過去物質不豐的年代,人類自然而簡樸,為了溫飽畜牧農耕,人們對於心靈的滿足、社會的歸屬感依然有強烈的需求,在這系統中,金錢、物質、財富並非衡量的標準,如何主動並有建設性的參與社會才是重點。
    可見富足的心靈,在基本生存被確認後,可以有無限的揮灑空間,窮人不見得沒有夢想,不見得沒有想像,只是少了教育的啟發,在機會有限的情況下,影響了智商、生理心理,選擇變異的空間不大,尤努斯「窮人的銀行」在窮困地區,給予少許支持的窮人有了翻身改變的機會,人們開始會從小的生意開始做,慢慢獲得生活的改善,那麼窮人的銀行是否適用於富裕地區﹖沒有利潤空間富裕地區的銀行是不會做這樣的事,何況富裕地區要創業貸款並不容易,還有過度被信用卡污染的地方,根本無法發生那種美妙的情況,幾乎每個人都被信用卡綁住了。
    我舉了自然農耕的例子,並非要人人都去做農耕生活,只是單純的農耕生活,是能夠改變對物質追求的一種方式,對於創造自身價值與省思很有幫助的方式,有很多的都市農業提供了分享的生活模式,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透過分享微小型的烏托邦在四處產生,和諧的家庭生活是重點,透過自給自足減少了生存的恐懼及壓力,也提高了許多的創造力,那既然農耕自給自足能夠達到,為什麼還需要基本收入制度,就是因為並非人人都會想要過農耕的生活,要一次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就需要一個全面性的制度。
    城市農耕或者自給自足的農莊,也可以是基本收入制的一環,因為要建構一個新的經濟體系,而且要能夠永續循環,所有的資源要能夠有效運用,我們可能要思考,地區性的循環經濟,或者是城市的循環經濟,亦或是農村型的循環經濟,以因應產業性的改變,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才能夠成為良性的循環,讓生產不會超量以及浪費,確保生產能夠滿足需要,資源能夠得到平均的分配。
    基本收入制是必然要建立的制度,讓人類從物質走向精神文明發展,精神層面的提升是重點,偋除了金錢和財富的追求,接下來就是自我實現和心靈的成長,重新的定義甚麼是成功,藉由解決人類的生活問題,發揮個人的特質與創意,滿足一切新的挑戰,如何恢復地球生機為首要,平衡人類生存的需要和自然環境共存,更尖端的環境科技,探索未知問題的答案,開拓未知的世界疆域,太空時代的來臨,人類的新境界,也許就像是電影「星際迷航」中所說的,「宇宙」人類的終極邊疆,星艦的任務是探索未知的文明,這會不會想得太遠了,如果人類能夠存續這是必然的結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