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禪林寶訓》卷二 107

2014.12.17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道學行義,純誠厚德,有古人之風。安重寡言,尤為士大夫尊敬。
嘗曰:「眾人之所忽,聖人之所謹。
況為叢林主,助宣佛化,非行解相應,詎可為之。」
要在時時檢責,勿使聲名利養,有萌於心。
儻法令有所未孚,衲子有所未服,當退思修德,以待方來。
未見有身正,而叢林不治者。
所謂觀德人之容,使人之意消。誠實在茲。
《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的道德學問以及他的品行威儀,無不達到純真至誠、德厚流光的境界,大有古人的風範。加上他平時所表現的那種安祥穩重、沉默寡言的態度,更是受到社會各界人士所尊敬。
他曾經說:「通常眾人所疏忽的地方,也正是聖人小心謹慎之處。更何況身為叢林中的住持,原是為了助宣佛化,如果本身不能做到行解相應,豈敢輕易擔當這樣的重任?」
所以,要時時自我檢責反省,切不可有絲毫貪圖名聞利養的念頭萌動於心。
假如所行的法令不能取信於人,僧眾有所不服,這時自當退思修省,深養道德,以待將來自有從化的機緣。
沒有聽說自身品行端正而叢林治不好的。正如古人所說的,只要看到有道德的人的莊嚴儀表,便可以使人心中的俗念盡消,這完全是因為受其德行感化罷了。
良因贊曰:
社會是個大染缸,因此我們內心中充滿了五顏六色。
為了回復清淨心,所以進入佛門。
倘若學佛後仍固習不改,則如《六祖壇經》所說: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如何可救?
唯有「時時檢責,勿使聲名利養,有萌於心」,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天助自助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法師平日開示法語,俾令見聞者歡喜,普潤法雨。廣度群品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