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世界上最爛的人】2021

我們都是爛人(嗎?)
導演: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
演員:蕾娜特萊茵斯薇、安德斯丹尼爾森李、赫伯特諾德魯姆、漢斯奧拉夫布雷內
約莫在20年前,初接觸網路聊天室時,那時我的網路ID就叫做「爛人」,自稱是爛人,比較像是有點「生人勿近」的意思,警告想靠近的人,如果受傷請自行負責。事後想想,還挺幼稚的;在看了【世界上最爛的人】,想起這段往事…片名都已經叫「世界上最爛的人」(無論是中英文片名皆同),在看電影前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主角一定是個很爛的人,但在看完電影後,會發現其實主角的所作所為也沒爛到哪裡去…
【世界上最爛的人】是丹麥導演尤沃金提爾拍攝所謂的「奧斯陸三部曲Oslo Trilogy」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2006年的【愛重奏】和2011年的【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說是三部曲,其實也沒啥共通點,硬要扯關係,就是這三部片都是發生在「挪威奧斯陸」這個城市的「20、30、40」不同年齡階段的生活感觸。不同前作的以男人為主,這次【世界上最爛的人】主角茱莉(蕾娜特萊茵斯薇 Renate Reinsve飾,她也因本片拿下坎城2021年最佳女演員),故事有如小說般分成序跋加12個章節來講茱莉周旋在年長的艾克索和年輕的艾文之間的故事,如果單看故事表面,會覺得茱莉只是個三分鐘熱度的女人,做什麼事情都是憑著當下感受,考上醫學系對靈魂研究有興趣就轉心理系,對課堂教授的理論不滿意就去學攝影;在感情上也是見一個愛過一個,雖然情定年長的艾克索,又對已婚的咖啡師艾文產生好感…。茱莉的人生乍看是亂成一團,明明旁人覺得你有天分有能力,她就是以摸索之名,行亂來之實,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以前孔夫子說「三十而立」,似乎人到了三十歲,就要功成名就卓然而立,只是現在很多人年到三十,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就像【世界最爛的人】的茱莉一樣,對於未來還處在未知狀態,摸索的過程,因為不滿現狀,只好藉著「改變」來讓自己有能力來面對明天。「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想清楚,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往前走。」電影花些篇幅處理茱莉的兩段感情,【世界上最爛的人】表面上讓你看的是一套,但過程卻不斷地藉著敘事刺激你轉換立場,用另一個觀點來看看角色們的行為動機。
為了更有感而離開一段關係,茱莉離開艾克索,還可以說是想釐清自己的人生規劃,離開艾文,難道就懂自己在幹嘛了嗎?諷刺地是,電影裡說自己是「世界上最爛的人」的是兩位男角。在茱莉表面的「渣女」行徑背後,其實也可以解讀成茱莉身為親密關係中的失敗者,但這並不代表她不能夠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愛與痛的一體兩面,對襯著生活的多樣性,【世界最爛的人】讓觀影的我代入自己,回到當初那段叫「爛人」的日子。面對親密關係時,總是利用傷害別人來逃避自己的愛無能…自己以為可以無痛地離開每一段關係,沒想到日積月累一次又一次循環下來,最後受傷最重的反而是自己,曾經以為別人的傷口無關痛癢,其實都是無法愛自己的證明,當你無法愛自己時,你也永遠愛不了別人。最糟的事情是,在社會禮制的框架下,又會不自覺地在意旁人的意見看法,與其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乾脆先否定自己,寧願姿態擺到最低,叫自己「爛人」算了。
【世界上最爛的人】是部議題非常錯綜複雜的電影,惡女日記的表相完全無法解讀這部電影的指涉,只是我自己在觀影過程,想到也曾經不負責任的那段年輕歲月,藉由這部電影回頭再看自己青春,我也學著接受自己是個脆弱敏感衝動不安自私情緒化的人,如果在我邁入三十歲之前,有部像【世界上很爛的人】這樣的電影跟我說:「沒關係,你跟我一樣喔,一樣在人生道路上學習摸索受傷成長喔。」或許我就不會自己叫自己「爛人」了吧!因為那是每個人成長過程都會經歷過的階段—「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30歲只是一個數字,不是一個關卡,沒必要為了自己的不足導致生活變得一團亂,而心生愧疚,忘了怎麼探索人生、嘗試並學會愛自己或愛別人的過程。了解這一點後,或許我們沒有成為更好的人,但至少,我們不再是「世界上最爛的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