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師的生與死】看盡生死不麻木 陳培興:在喪禮中看見最真摯的感情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年終時人們總愛與摯愛倒數,讓滿滿的幸福擁抱自己迎接新開始。但有沒有幻想過,獨自一人倒數生命,當每一幕歡笑、淚水和遺憾淹過鼻子,那是一個通往未知的結束,或開始。身兼殯葬禮儀師和生死教育者的陳培興看盡生死,曾以為總有一天會麻木,卻不斷被逝者的故事撼動:「只看死者資訊一切都很平面,像新聞上的數字,了解故事後,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不同故事的人。」他把每一個用生命刻劃的故事、每一個「不見棺材不流淚」血的教訓變成教材帶進校園,讓大家思考生死,珍惜這一趟期間限定的旅程。
步近死 認識生
在經歷「士多啤梨還是朱古力口味的珍寶珠」等重大課題,跌跌撞撞數年,人們在中學階段開始思考未來,阿興也不例外:「那時候感到特別彷徨。」當時朋輩均以入大學找到好工作為目標,而阿興卻完全不感興趣,更對一板一眼的生活感到窒息:「不知道在做甚麼,也會思考自己的人生有何意義。」中三時,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禮儀師之奏鳴曲》,意外替阿興找到了答案,隨着電影主角的工作態度轉變,逝者家屬在儀式中得到的安慰,當中的誠敬之心讓他為之感動。
大學時,阿興仍對禮儀師工作念念不忘,連身邊好友亦有耳聞。畢業後,他除了開始生死教育外,亦主動傳訊息聯絡不同的殮葬商,希望得到一個入行的機會。至今,他經歷了不同宗教儀式的喪禮,努力把電影中的誠敬在崗位中實踐:「希望大家也能在喪禮中釋懷一點。」
喪禮之內 金錢以外
傳統華人思想,生前死後也能體現「孝」,時移世易下很多儀式也被簡化,比起形式更着重心意,但不少人仍希望為家人風光大葬。阿興憶述第一個個案:「家屬是年輕人,過世的父親是長期病患。」在討論如何處理身後事時,阿興遇到少年的母親,她表現呆滯,後來才得知是抑鬱症:「自己也是年輕人,更替他感到無助。」得知他家境困難,阿興努力在崗位上提供協助:「有些情感不是金錢能表達的。」沒有偌大的靈堂和數之不盡的陪葬品,但少年在阿興的陪伴下,親自挑選了陪葬品,也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親力親為的孝心更顯珍貴。
感受最真摯的感情
在呼出靈魂的二十一公克後,驅體便漸漸變得僵硬和冰冷,喪禮便成為最後的道別。當阿興穿上馬甲,戴上手套,「咔」一聲拉開黑色化妝箱,便安靜地用化妝掃替逝者施魔法,令它變得容光煥發:「希望先人能以安詳和舒服的一面迎接最後一程,家屬們看見先人的好狀態,也有助過渡哀傷。」他一頓,續言:「我常常說喪禮能看到人世間最真摯感情。」彷彿所有故事都能在這小小的房間找到,他又分享了一個「三次蓋棺」的故事。
「那一次我們叫了三次蓋棺才真正完成。」阿興憶述,第一次蓋棺時先人女兒走出來喊「等等」,仔細凝望一次父親的模樣,像要把這刻烙印在腦海中;第二次蓋棺時再次阻止,並花了更長的時間看着父親,又輕輕觸碰他的手;直至第三次叫蓋棺時,她還是要求等一下,這次她輕撫父親的臉,也凝視了良久,阿興語氣稍激動的說:「你知道這是他們最後一次告別的機會,她十分珍惜那個時刻,這些情緒都十分觸動我,令我覺得我的工作非常有意義。」
挖掘儀式背後
喪禮儀式按逝者的宗教信仰及家屬意願進行,透過儀式讓逝者到達信仰的懷抱。然而,對家屬好友而言,每一個儀式和細節亦相當重要。阿興表示,最簡單便是讓久別的親友重聚:「香港人生活忙碌,很多時紅白二事才是聚首的時機,他們彼此的關懷是喪禮最重要的支援和功能之一。」其次,源於西方的追思會早年傳入,予家屬一起分享與逝者的趣事或經歷,阿興直言很喜歡追思會,更把它比喻作拼圖:「先人雖然不能說話,但眾人像編織故事一樣,每分享一個故事便放下一塊拼圖,先人的形象變得更立體。」
不過,大部份上一輩不擅於表達,阿興指道教喪禮中略少一點追思會,而家屬則會默默低頭摺金銀:「有些家屬對於親人離世的表現是『停機』,腦袋不能運作,也不想說太多話。」而摺金銀步驟簡易不繁複,且具重複性,也是幫忙排解心情的好方法,「我覺得每一項儀式也有特別意義。」
捉緊感悟的瞬間
阿興從青少年時期便思考生死,常常驚覺時間流逝:「有些人可能到中年才會突然驚醒,回看半輩子過的渾渾噩噩,或是每年回顧也數不出做了甚麼事。」這都是生命警告我們該去亡羊補牢,莫待最後一刻跑馬燈才留下悔恨。加入殯葬業後,亦令阿興對「人生有限」、「珍惜眼前人」的老生常談更深刻:「很多家屬在父母離開後,才知道甚麼才是最重要。」從前,或許會認為工作或生活有更多重要的事,卻在親人離開後,突然看清一切。
「人生是一趟期間限定的旅程,想與誰一起度過,想做甚麼事也要好好想清楚。」阿興從別人故事中吸取教訓,豐富了過往累積的生死觀,再包裝成生死教育活動,帶進校園與學生分享,只因為他認為生活的每個拉扯,也會把我們拉進泥沼中,忘掉真正重要的人與事。生死教育其中一項常舉辦的活動為「寫遺書」,阿興分享了部份內容:「珍惜家人,回家要洗碗。」讓十多歲的少年接觸生死,或許他們不能完全弄懂,但阿興希望先埋下種子:「在活動的反省中,讓他們知道除了自己的人生,還要在別人有限的時間裏珍惜他們。」
後記
2022年來了,很多人事物永遠留在2021年,已經好好道別了嗎?2021年的追思會,每個人的記憶也是一片拼圖,不會消失。更重要的是逝者留下的影響,早已埋下種子。2022年,人生很苦,我們繼續用故事陪大家捱苦,多多指教。
採訪:Hoiyan
攝影:Jerrylam
剪接:V.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對著鏡子看到自己,驚訝的說:「啊!我現在怎麼這麼老了!」 這是妳清醒的那5分鐘,也是我們一家人把握的5分鐘,因為這是妳清醒的瞬間,這時候能溫暖的對話,能讓妳安心,能讓妳感到幸福。 妳會笑得很甜,能與我們順暢的對話。 僅僅5分鐘,我們都想讓妳知道愛。 彷彿妳的靈魂回歸,靈魂是自由的一片雲,分秒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今天參加了一個好友父親的告別式,感觸有點深。 因為是幾乎參與彼此人生2/3以上時間的老友,這種重要時刻也是不能缺席的。 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非親人離開的場合,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經驗略為緊張。 這種緊張包含了,第一次的不知所措與華人文化對死亡傳統上的忌諱。 就包含了認為死亡這件事是不好的,去到那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喪禮是辦給在世的親友看的還是真的對死者有幫助?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因為入殮與火葬時辰是老師看過的,所以必須很快完成家祭與公祭,看到新竹的朋友凌晨就開車下來,很感動,無法多說話,因為必須馬上從彰化飛奔到南投,趕在中午休息前進爐。 依照禮俗,我無法跟著去火葬場,不懂為什麼,以現代人孩子只生一個孩子或是沒有子嗣,那往生後不就變成沒有兄弟或是子女可以完成這儀式?! 總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有時候,喪事不是喪事,只是想花錢買個不要遺憾,跟買張贖罪券沒有兩樣,只要覺得值得就好。」在殯儀館工作的大師兄,看盡各種形形色色的家屬,遇過千奇百怪的荒謬事,這也就呼應他所說的:「在這工作的好處,說不定就是看看別人發生的事,再來思考自己。生前沒人知道的秘密,死後爆發出來讓至親再大吃一驚,直呼不可能。
Thumbnail
對著鏡子看到自己,驚訝的說:「啊!我現在怎麼這麼老了!」 這是妳清醒的那5分鐘,也是我們一家人把握的5分鐘,因為這是妳清醒的瞬間,這時候能溫暖的對話,能讓妳安心,能讓妳感到幸福。 妳會笑得很甜,能與我們順暢的對話。 僅僅5分鐘,我們都想讓妳知道愛。 彷彿妳的靈魂回歸,靈魂是自由的一片雲,分秒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今天參加了一個好友父親的告別式,感觸有點深。 因為是幾乎參與彼此人生2/3以上時間的老友,這種重要時刻也是不能缺席的。 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非親人離開的場合,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經驗略為緊張。 這種緊張包含了,第一次的不知所措與華人文化對死亡傳統上的忌諱。 就包含了認為死亡這件事是不好的,去到那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喪禮是辦給在世的親友看的還是真的對死者有幫助?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因為入殮與火葬時辰是老師看過的,所以必須很快完成家祭與公祭,看到新竹的朋友凌晨就開車下來,很感動,無法多說話,因為必須馬上從彰化飛奔到南投,趕在中午休息前進爐。 依照禮俗,我無法跟著去火葬場,不懂為什麼,以現代人孩子只生一個孩子或是沒有子嗣,那往生後不就變成沒有兄弟或是子女可以完成這儀式?! 總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有時候,喪事不是喪事,只是想花錢買個不要遺憾,跟買張贖罪券沒有兩樣,只要覺得值得就好。」在殯儀館工作的大師兄,看盡各種形形色色的家屬,遇過千奇百怪的荒謬事,這也就呼應他所說的:「在這工作的好處,說不定就是看看別人發生的事,再來思考自己。生前沒人知道的秘密,死後爆發出來讓至親再大吃一驚,直呼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