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聽都沒聽過的冷門工藝(一):葫蘆雕刻

請問您聽過葫蘆雕刻嗎?就連從事葫蘆雕刻超過20年的詹明娟都說:「在台灣問100個人有沒有聽過葫蘆雕,大概99個都沒聽過。」
詹明娟老師
詹明娟老師
葫蘆雕刻工藝師詹明娟,1966年出生於台中市,成立葫巧工坊專研葫蘆雕刻藝術,從事葫蘆雕刻工作至今二十餘載,以天然葫蘆為原材料以鏤雕技法進行燈飾創作。
更有心與學校、勞動部、彰化監獄合作,培育待業婦女、更生人成為葫蘆師資。
葫蘆,別稱蒲瓜、扁蒲、瓠瓜、瓠子、蒲仔、匏子等,是屬於葫蘆科葫蘆屬的一種爬藤植物,其果實也被稱為葫蘆,果實可以在未成熟的時候收割作為蔬菜食用。成熟後外表會木質化,形成堅硬的表皮,內部的果肉曬乾處理失去水分後,葫蘆的內部會變成中空。木質化的葫蘆實用上它是盛裝流體的器皿、水上交通的腰舟;民間俗成義為家族興旺、新婚吉祥、福祿雙至的象徵;道教認為葫蘆可以凝聚氣,因此使用葫蘆裝丹,在道教中葫蘆已經超出了一般的容器,而有法器的作用。可以說葫蘆是個大家都熟知的東西,但葫蘆雕就很少人聽說過了。
葫蘆雕作為冷門工藝,不禁讓我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詹老師走上葫蘆雕刻之路呢?詹明娟老師說起他從事雕刻的契機:「做葫蘆算是圓了我小時候愛畫圖的夢想。其實我沒有念藝術相關的科系,而是念了護理,因為父親堅持家裡要有個學醫的,所以才去唸了護校,畢業後考上公職護理師,很快就結婚嫁到雲林,生子小孩後當了全職媽媽。因緣際會下認識當地種植葫蘆的農民,聊著聊著農民知道我喜愛畫圖,所以拿處理好的葫蘆素材給我創作。當時我上網找了很多國外的葫蘆雕作品參考,剛好年輕時有短暫做過牙體技術士,進而接觸到牙科用的雕刻機,便嘗試拿葫蘆來試刻看看。嘗試的過程中慢慢雕出興趣,便開始了接近20年葫蘆雕的創作。」

藝術無國界,外國人這樣雕葫蘆

雖然葫蘆雕在台灣認知度很低,但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地,葫蘆雕刻是一門在當地深受眾人喜愛的工藝,可以利用其木質化的特性,加以綜合運用木雕的技法如彩繪、鉤邊、陽雕、陰雕、烙燒、鏤空等等技法,相較於木雕,葫蘆硬度稍低接近軟質木材,對新手而言容易上手。在工藝表現上國外藝師圖上大多會用幾何圖案構圖,創作題材不限。詹老師表示:「創作初期我參考了很多國外的葫蘆雕刻創作手法,他們非常喜歡將葫蘆切割,大多會用一個簡單的圖案,將圖案外的地方都戳圓洞,並將葫蘆裡裝燈泡製成夜燈,觀看者除了可以欣賞葫蘆上的雕刻外,他們也會特別設計透出的光線,創造出葫蘆本身與投射光影的畫面互動感。」
哥倫比亞藝術家Marilyn Sunderland作品
來自波蘭的葫蘆雕創作tykwa.blogspot.com

台灣的葫蘆雕刻

而台灣葫蘆創作,常會因應葫蘆外型的變化為考量來創作,詹老師在這邊也特別補充道:「葫蘆形狀很多,例如正葫蘆型.西瓜型.冬瓜型.雞蛋型等等,如果從農民那邊收到一些形狀特殊的葫蘆,我都會特別留下來,例如很像觀音身形的,我就喜歡拿來雕刻觀音,我觀察到台灣的傳統葫蘆雕通常都會配合佛教經文或人物、吉祥話、詩詞、國畫之山水或花鳥、動物圖騰等等的主題創作。」
詹老師說到:「我以前曾學過工筆畫、山水畫等等,我喜歡找工筆畫的構圖手法用在葫蘆上。而困難點在要把平面的圖像,直接在葫蘆的圓弧形表面構圖是非常困難的,像我的學生們很容易遇到線條不穩或圖案變形的問題。最近的創作都是夜燈,雕刻時會特別修飾線條,我想細緻的雕功就是我的特色吧!」
詹明娟老師雕刻作品:自古不染塵
詹明娟老師雕刻作品:自古不染塵

葫蘆雕刻流程(以九龍呈祥為例)

九龍呈祥

監獄的教學經驗,從28年重刑犯入獄教到出獄

而提到印象深刻的教學經驗,詹老師曾收到矯正屬邀請到監獄授課,詹老師回憶到,當時沒有想太多,想著多些願意傳承技藝的學生也不錯。
但實際見到學生時才發現學生都是重刑犯,老師形容對受刑人的第一印象:「他們非常接近電影裡的黑道兄弟,穿著白背心、藍白拖鞋,刺青刺很多,第一次教學教得很害怕身體都在發抖,後來才漸漸習慣。」
後來發現他們比外面學生還願意學習,受刑人可以把時間都用在學習葫蘆上,一周雕刻3.4天,每天刻6小時,不像一般體驗性的社區大學,一周只上課2.3小時,學習的時數非常長。經過長期接觸,詹老師走進了受刑人的內心。詹老師說到:「在裡面心裡其實蠻鬱卒的,專心雕葫蘆反而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有時間靜下心專心做一件事,才不會只是每天倒數著要出獄的日子,雕刻的過程要很專注,他們都說晚上回房會比較好睡,日子不會過得那麼痛苦。
教學過程中發現他們是一群是欠栽培的學生,即使以前沒畫過圖,到最後可以畫關公,觀音等多樣創作,曾經跟他們一起在彰化福興穀倉辦師生展。
其中有一個學生讓我印象深刻,一個剛入獄18.19歲的學生,被叛28年的刑。他是個喜歡挑戰我的學生,在上課時總是有很多疑問,有時候我甚至覺得他是為反對而反對,特別愛跟我比賽誰畫的比較好,是個不服輸的學生。
某次我被他「盧」的受不了了,把他的上課的情況告知監獄的主管,那些主管們自然會特別關注這位學生的課堂態度,從此那位學生被叫了一個新綽號「烏ê」。某天詹老師問那位學生為何有「烏ê」這個綽號,是因為皮膚黑嗎?那位學生才說:「老師,因為妳在主管面前把我黑掉了,不然哪會叫烏ê。」
後來他因為跟老師比拚畫技而慢慢在技術上進步,對作品的要求龜毛,加上個性熱忱的他,變成葫蘆雕組的小組長,他也將技術傳承給新來的學員,他慢慢地受到了上級的肯定,那邊的組長或遊客都會跟他訂製葫蘆雕作品,一個作品可以賣出2.3萬元,對自己作品非常滿意的他,自己也定了自己的作品回家收藏,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某一天烏ê告訴我他要出獄了,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我已經教了14年。老師問他那回去會做葫蘆嗎?烏ê:「偶爾會拿出來玩啦。」

葫蘆雕傳承的瓶頸

  • 找不到素材
氣候變遷,葫蘆變得很難種,本來台灣種葫蘆的農民就不多,現在因為種植難度高,種的人更少了。
  • 找不人傳承
大家喜歡速成,必須精雕細琢的工藝大家不願意靜下心來學習。雖然葫蘆雕入手容易,但要做出有藝術性就必須有一定的繪畫能力,要會寫書法,多去進修培養自己的美感。
就技術上(彩繪、鉤邊、陽雕、陰雕、烙燒、鏤空等等)也須要多練習培養手的穩定度,才能雕出細緻的作品。
結合書法、彩繪、烙燒、陽雕、鏤空等技法的「戲看人生」
詹明娟老師對於葫蘆雕未來的期望
如開頭的問題:「問100個人有沒有聽過葫蘆雕,99個人都沒聽過。」
雖然在台灣葫蘆雕是小眾,甚至是個無人知曉的職業。但詹老師表示:「任何不被時代需要的產業通常很少人會在意,除非是在乎的人希望被傳承下來而努力,對我來說葫蘆雕的推廣並不是為了別人的認同,而是我自己希望傳承而去做很多努力,也許現在的夕陽產業以後會重新被重視,所以我還是抱持希望,對於不可物期的未來不須多想,堅持自己的初衷就好。」老師認為在未來ai是不能取代藝術家跟工藝師的,取代不了有溫度的手作,儘管工業社會每天都在進步,但有溫度的東西,例如音樂、藝術等等是不可能被取代的。未來我希望自己到世界辦展覽,跟更多厲害的葫蘆藝師交流。
目前詹明娟老師所創立的「葫巧工坊」在台中1916文資園區進駐,工坊有販售詹老師作品也有提供葫蘆雕體驗課程,歡迎各位蒞臨支持。
極致藝術創作粉絲專業-內有詹明娟老師工坊最新動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本專欄將探索冷門工藝的特別之處,除了介紹工藝本身也對冷門工藝師進行特寫。冷門工藝能更被大眾熟知,脫離夕陽產業的命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