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藕思>.25~28

    25. 整體而言,我是個幸福的人,沒什麼該計較的,若有任何懊喪或掛慮,必然是我的學養不好,對世事因緣仍有固執的情見,是該懺悔的。對於年華老去,感到一種愉悅,因為不必那麼辛苦的爲前途、爲生活、爲自他的期望而勞累,可以更清閒、更無所求的體會人生的過程與實質。
    26. 表面上簡單的事,蘊含了深刻的內涵或廣大的慈悲,是無數前人遍歷山水久經日月之後,提煉濃縮的一張相片。所謂繁華落盡見真淳,回頭還是這個漢!溫故而知新--有時候,「幸福」不在於貪婪的追求新事物,而是勒馬回步以檢視舊家當。每個人今生所需的,都在自己身上,從不欠缺;而往聖前賢以其全部經驗所總結的一兩句話,也夠我們反覆的咀嚼、實踐、驗證一輩子!中國人「念佛」已成習慣,甚至是文化与信仰的傳統,雖然很多人是口唸心不應,或不知所云;也許有一天善根成熟、宿業發起,明白「念佛」的真義,並從此獲得未曾有的信心与安心。先建立念佛的習慣--想到就念--讓這件事融入生活,相信它有潛移默化的效應,但不要求「速效」。
    27.看似受寵若驚 ,習慣成自然,貴氣,獨子—如嬰兒之無知能(用)、無力 、無心之特質),只能信賴依靠,坦然接受(被餵養、被照顧、被寵愛、被安排)而不疑不愧,縱然在父母眼光下、懷抱中,耍賴、撒嬌、使壞,父母也只是一種平懷的盯著、抱著,充滿了無條件的憐惜、疼愛—甜蜜的負擔,在安全幸福的環境中快速長大,讓父母欣慰,愛有著落有成果,自己被愛(救)而滿足,也讓(教)人被愛而歡喜—示範、見證,經驗分享以同理啟信—推己及人(恕),讓(彌陀)愛(我之身口意)傳出去,一傳十、十傳百……光明遍照,極樂同歸。
    直心—質直無偽,信任無畏,不違如愚 。
    28. 能力所及的「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盡做人本分、結有情善緣,也是學彌陀的悲願,啟眾生的信心,讓自他同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薰習、光明攝取中,彼我不分,生佛一體,盡人事而聽佛命[2]--活著做一個念佛、快樂、有品的人;臨終一心乘佛願力,而無所掛礙,安然往生。法然上人:「一向念佛者,阿彌陀佛心與我心成為一體也。……一向念阿彌陀佛,則早與佛心成一體也。故云一心不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