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父母的控制狂與失去的自己

    看起來是個憤世嫉俗的標題,如果你對標題中的父母跟自己的解讀是對立的兩者的話。但我在這邊要探討的,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這邊的自己是指父母本身。
    之所以想到要探討這個,也是因為我即將為人父母。得知有孩子在老婆肚子的那一刻,總是喜悅,卻也同時在心裡深處生起幾絲悵然。
    悵然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從很多朋友同學的FB、IG還有他們的甘苦談整理了一下,在腦海中image traning ,我知道我接下來的生活,勢必要圍繞著這個小妞身上,看著他哭,清理他的大便,洗著他的衣服,三不五時餵著他,帶著他去打疫苗,生病時要帶著他去看醫生,第一次聽他叫爸爸,天氣好帶出去遛小孩,生活中買的東西都是他的東西,要去申請生育補助跟育兒津貼,開始想著什麼時候去排幼稚園,還有學區是上哪間小學等等。
    打完以上一大串後發現,已經開始沒有自己,直到他可以開始獨立自主生活,才算功德圓滿。
    換位思考後,原來我的父母也是一樣,三十幾年都是繞著我們轉,永遠擔心我們,賺的錢永遠都是貼補家用,花在我們身上。也就因此,他們合理化了情緒勒索,他們辛辛苦苦養這個家,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我們該聽他們的話,就算長大了也要這樣,不然不孝。
    看起來勢必要一直嘮叨我們到老,只要不順他們的意。我一直都希望我過好自己的生活,我也可以過好自己的生活,我好希望他們可以過自己的生活,他們終於可以過自己的生活了,小孩大了。但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們忘記自己,或是從來沒有探索過自己,讓他們過自己,他們不會。
    因為早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他們就已經放掉自己,專心的照顧這個家,或著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自己了,所以只好投影在我們身上。
    我爸媽是個傳統台灣戰後世代,那個年代的人只求趕快出去工作餬口,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也因此,我爸有個遺憾,也希望能給自己小孩很高的教育資源,把自己心中沒有書讀的遺憾補上。醫生是這個社會中地位最高的職業,高中時總是希望我能好好讀書考上醫科,但事與願違,我不是那塊料,所以直到現在他還是在怨嘆我高中都在玩社團不好好唸書,即使唸的是師大,他依舊不滿足。
    但我現在好像懂了,他沒有了自己,只能投影在我們身上,或著說我們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投資,自己的投資沒有照著自己的劇本走,當然惆悵。
    也因為即將迎來新生命,我也常常幻想我們家小妞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跟我一樣喜歡重機,一樣喜歡練拳,喜歡的話我要帶著他去騎,把他帶在身邊練拳等等,我想把我喜歡的一切知識交給他,或著說,想盡辦法讓他耳濡目然喜歡我喜歡的東西。
    沒錯,我知道我現在不能做這些事情,我要把一切心力跟時間花在照顧小妞身上,我也做了一樣的事,我把我不能做或是做不到的事情投影在他身上,我甚至根本不知道他喜歡什麼就在幻想這些。
    明明自己身為教職,我們的天職就是陪著學生探索他們的興趣跟職涯,雖然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教育制度無法百分百讓學生探索到他們真正喜歡的事物,但我們做的就是陪著他,問他未來,看他的專長是什麼,引導到理想的地方。
    看來如同我的父母,我也犯了一樣的毛病,正準備控制我們家小妞,讓他過著我想過的生活。控制著孩子,只希望他們過著我們想過的生活。
    想到這,我應該時常提醒自己,陪著孩子探索他們的人生,等到他們可以獨立自主後,我們過著自己的生活。
    如同我希望我的父母,能好好過著自己的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