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關於以太的古代和現代理論,並將之與神秘科學的事實進行比較
介紹
本篇探討的目的有三個:首先,看看早期作家對於以太(Aether)有甚麼看法。第二,從神秘科學的角度,探討各種與之相關的科學理論和猜測。第三,瞭解這種神秘物質究竟是什麼,並考慮它的一些性質。在我們未來的文章中,我們將告訴你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對於以太的看法,以及他的想法在多大程度上證實了神秘科學的事實。
但在我們開始之前,我們必需指出以 “A” 為前綴的以太(Aether),不同於過往作為麻醉劑使用的易燃液體「乙醚」(ether),其化學式為 C4H10O。神秘科學所指的以太是一種極其稀薄的物質元素,它彌漫在整個宇宙中,是光、熱和運動的來源。以太的信仰由來已久 ,對古希臘人來說,以太是眾神在奧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上呼吸的稀薄空氣。
隱藏在這種信仰中的內含,遠遠超過了其詩意上的比喻,我們可以在《魯魯的尋求》(The Quest of Ruru)中讀到:
『塵世是七個精神層面中的最低層面……在這之下還有六個黑暗和罪惡的層面,就好像在它之上有六個光明和善良的層面。因此,塵世占據了一個中心位置,在一定的程度上帶有上方和下方層面的性質。』
當一個層面或領域越高,彌漫在其中的以太就越稀薄。希臘人所說的「奧林匹斯」是以一種隱蔽的方式,來指這些更高的層面。它們是「眾神」的家,這裡居住著已經在塵世物質生活中吸取了所有教訓的人,因而不再需要回到這個罪惡和背叛的地方,而是居住在稀薄、透明氛圍的領域裡。在《金黃星》(The Golden Star)有美麗和真實描述:
『 它的純潔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位於下層星光界和天上領域之間。這是一道神聖的屏障,只有純潔和有智慧的靈魂才能通過。它透過一道跳躍的火焰之牆隔絕,隔絕塵世層面、其下和其上的其他層面。這些火焰灼傷了那些未獲資格進入的心靈,並遮住了他們的視線。因此,他們必須根據自己精神本性而回到其適合的住所。』同一本書還告訴我們:『這些人,在塵世上度過數千次轉世、並學習物質經驗的教訓之後,成為剛剛穿越火焰的新來者。』雖然以太本身是一種同質元素,但在顯化過程中會變得異質。其密度的變化與地面空氣相似,當我們在大氣層中升得越高時,它就越稀薄;這就是古希臘作家在他們關於奧林匹斯山的想法所暗示的內容。
我們未來將在《神秘的太陽》一文中指出,太空事實上並非真空,而是充滿了一種微妙的液體 ; 神秘科學就像古人那樣稱之為以太。這種液體無法被我們任何肉體感官檢測到,目前也無任何科學儀器能偵測到它。它的成分是不可改變的、不可破壞、不可見的、並且滲透到所有的物質事物和存在中。沙灘上的沙粒、樹木、花朵、動物和我們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都不同程度地帶著以太;沙子所含的比植物少,動物比人少。我們整個星球也同樣充滿了以太,由以太構建,並在我們太陽系內的以太之海中移動。隨著這個主題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些問題;但是,在我們這樣做之前,我們首先來看看早期作家對於這種神秘物質有什麼看法。
關於以太早期的想法
佛陀教導說,有一種原始的基質,它是永恆、不可改變的,而其載體是純凈、發光的以太。正如布拉瓦茨基夫人(H.P. Blavatsky)在《秘密教義》(The Secret Doctrine) 中告訴我們的那樣,這個東西 『不是因為缺乏形體而產生的虛空;相反的,這個東西是所有形體的基礎。』
公元前四世紀,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用以太來描述天上元素正如我們之前看到的,天上材料就是指它。他接著說:『我們把天上基質和星星的基質稱為「以太」,並不是因為如同有些人所認為的它在燃燒(aithesthai),而是因為它總是在運動(aei thein),並以圓周運動方式進行。這是一種不同於四元素的元素,是的一個未混合的、神聖的元素。』在這一點上,亞里士多德復述了從他的大師柏拉圖那裡學到的東西。柏拉圖在他的《蒂邁歐篇》(Timaeus)中說:『接下來,我們必須觀察到有很多種類的火:例如有火焰;還有從火焰發出的那種東西,它不燃燒,但向眼睛提供光;還有當火焰熄滅時,被留在餘燼的那種東西。同樣的,在空氣中,有一種最透明的空氣,它被稱為以太。』這說法並沒有錯,因為正如我們在《秘密教義》中讀到的那樣:『「合一火焰」在天上和塵世上的映像就是「火」,是其最完美、不摻雜任何雜質的映像;它是生命和死亡,是每個物質和精神事物的起源和結束;它是 「神聖基質」。』
詩人赫西俄德(Hesiod,約公元前700年)早於亞里士多德四百年,提到了以太來作為最高或較高的天上層面,在其上居住著它的 「母親」尼克斯(Nix,黑夜)和其 「父親」埃里伯斯(Erebus,黑暗)。因此,根據赫西奧德的說法,以太誕生於宇宙的黑夜中,比其他四種神秘元素:火、空氣、水和土還要更早。事實上,只要我們將他的「父親」原則用「光」來代替,那麼從神秘學的角度來看這是說得通的,因為這「光」首先使「母親」這個原始黑夜或混沌點燃,因此產生了第五元素「以太」,而其他四個元素又再從它產生。
一直到 20 世紀初,在理解大自然現象的方面,以太的概念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法國哲學家笛卡爾( Rene Descartes)、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Isaac Newton)以及其他許多人,都探討了以太的運作,以找到產生重力現象的答案。早在 1644 年,笛卡爾就提出,以太是一種無所不在的能量,具有像空氣一樣的粒子特性;當物質通過它時,以太就會被置換。在那個時代,這些都是危險的命題。一方面,新興科學正在與基督教會根深蒂固的教條進行鬥爭,另一方面,科學也試圖從神秘主義者和煉金術士的形而上學迷信中解放出來。因此,當牛頓提出關於「遠距而不可見的力」的概念時,因為它無法被實驗證明,而被認為是試圖將「神秘思想」引入「精確」科學;這是不受到歡迎的,不但被教會譴責為 「異端」,同時許多科學家也認為是站不住腳的。
1718 年,牛頓在他的《光學原理》第三冊中推測了以太的存在,他在書中說道:「這種以太介質在遠離水、玻璃、水晶和其他真空裡的高密度物體後,不是變得越來越緻密嗎?這樣一來,光線的折射不只發生在一點上,而是逐漸彎曲成曲線?…..這種介質,在太陽、恆星、行星和彗星的高密度天體中的數量,與它們在空曠空間中的數量相比,難道不是稀少得多嗎 ? 當這個介質從這些星體傳到很遠的地方時,它難道不是持續變得越來越密集,導致這些星體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也使它們各部分的引力作用於這些星體嗎?是不是每個星體都想從這個介質密集的地方,前往介質稀少的地方去呢?』
當牛頓被要求用非數學術語解釋重力的性質時,他的回答是,重力可能是由一個看不見的以太傳遞的。他進一步提出,以太也可能跟電、磁、光和熱有關,這正是我們在介紹中所說的。在這一點上,他只是在重複神秘科學幾千年來所知道和傳授的東西。
到這邊,我們確信沒有一個讀者會否認 : 一種力量,無論我們稱之為「重力」、「電」還是其他什麼,如果它存在於物體之外或星際空間中,就一定是某種東西,而不是純粹的虛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 Leibniz ,1646–1716)在他的學說中,將整個被創造物賦予心智生命;根據他的說法,這種存在可以有無限個階層。我們發現這個概念早在幾千年前就在《三重偉大赫爾墨斯的神聖皮曼德》(The Divine Pymander of Hermes Trismegistus)中說過。在其中,邏各斯(Logos)以「光、火和火焰 」的火之龍形體出現在赫爾墨斯面前,被稱為「皮曼德」(Pymander),意思是「神聖思想」的擬人化。他說:『那光是我,我是心靈(Nous),我是你的神,我比從陰影(黑暗,或未顯化的神)中發出的人類原則更古老。我是思想的萌芽,是光輝的「話語」,是神的兒子。』所有這些都充滿了隱藏的意義。
對以太的科學探索
在過去的幾百年裡,科學一直在探測和促使物質交出它的秘密;然而它現在卻陷在一個越來越難以捉摸的亞原子粒子深淵裡,得不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回答宇宙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一些有想法的科學家不得不勉強回到古老的以太概念,來作為對大自然所有力量和現象的唯一合理解釋。但他們與現代許多科學家一樣,心中仍然不願意接受這個普遍認為過時的概念。其中的一個根據是 19 世紀末米歇爾-莫里(Michelson-Morley )實驗的結果。由於我們的許多讀者都不知道這個實驗,更少的讀者是物理學家 ; 所以在我們的調查中,將用幾句話來解釋。
在物理學中,一開始為了解釋光的傳播、以及電場、磁場和引力場的存在,而使用了「以太」的概念。當時人們發現光是一種波動現象,那麼尋找一種介質就變得勢在必行。雖然聲音不能穿越真空,但光卻能完美地穿越真空;且電、磁和重力的吸引力並不會因為除去中間的空氣而中斷。然而,儘管嘗試各種實驗來捕捉和檢查所假設的殘餘物質,或者希望能通過直接觀察來確定其屬性;然而這些嘗試都完全失敗了。如果以太是一種傳播波的介質(科學這麼說)、且他傳遞的波是這麼快,就意味著它具有非常大的剛性和極小的密度。若要證明這個論點,就要尋找「以太漂移」的證據,即物質在通過以太時所產生相對運動;就像在空氣中移動的人會感受到風一樣。然而,這些實驗結果被證明是模棱兩可的。
一直到邁克爾遜-莫雷實驗(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1887年),才是第一次認真的嘗試檢測:當物質通過相對靜止的發光以太後,所產生的「以太風」。然而,它產生了一個完全否定的結果。特勞頓-諾布爾實驗(Trouton-Noble experiment, 1901–1903)也是如此,該實驗試圖檢測當地球在運動時,電容器中電荷運動產生的電磁效應。1871年,英國數學家喬治-艾里(George Airy,1802–1892)試圖通過一個充滿水的望遠鏡來證明「以太拖曳」。他將光像差實驗解釋為:當一個透明物質在運動時,以太被拖著走;因而它並非以運動物體的全速移動,而是以菲涅爾所謂的「拖曳力系數」所表示的速度比例移動。這一點的有效性在菲佐(Fizeau,1819–1896)的實驗中得到證明,他在實驗中將光於快速流動的水中傳播。在過去的幾年裡,人們相繼使用激光、微波激射器、低溫光學諧振器等,重新點燃對精確的邁克爾遜-莫雷式實驗的興趣,但據我們所知,這些實驗都沒有定論。
愛因斯坦為了避免這種相互矛盾的「科學證據」所帶來的困難,因此他在相對論中,免除了所有關於靜止的以太、或與之相關的運動假設。這一切都代表了科學不知道什麼是以太。在之前有一位倡導者巧妙地指出:『它是一種數學物質,是因為我們要解釋光和熱的現象,而不得不假設它的存在。』頗為有趣的是,對於以太這種巧妙的解釋,往往被科學家嘲笑。但是我們在《為什麼物質很重要》一文中也指出,同樣是純數學上但未經證實的「弦理論」猜測,卻普遍被大家接受 … 這難道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嗎?
儘管在大多數的現代科學詞典中,它以教條式地斷言:『關於電磁波需要這種介質(以太)傳播的理論,再也站不住腳。』但這並沒有阻止一些勇敢的(或許是愚蠢的)科學家重新審視這個古老的概念,並尋找這種難以捉摸的介質。在這些研究人員中,最重要的是發明所謂 「以太發動機」或 「基利發動機」(Keely motor)的美國發明家約翰-沃雷爾-基利(John Worrell Keely , 1837–1898)。不幸的是,他的研究遠遠超出了正統觀念的範圍,以至於他無緣得到科學上的認可。儘管如此,從神秘學的角度來看,他的理論是非常有趣的。如果你想瞭解他的研究和實驗,你可以在《秘密教義》第一卷中找到幾頁專門介紹他的文章(第554頁及之後)。
戴頓-米勒(Dayton Miller , 1866–1941)是另一位尋找難以捉摸的以太的科學家。他最初與莫里合作,完善了邁克爾遜-莫里實驗,並取得了一些成功,表明地球正在通過某種無形的介質。然而不出所料,米勒的研究幾乎不為現代物理學家所瞭解或引用 ; 他們也沒有提到他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進行的許多其他實驗。相反,他們幾乎只關注邁克爾遜-莫里實驗,以此來證明以太的不存在。這一領域其他著名的研究人員有亨德里克-洛倫茨(Hendrik Lorentz,1853–1928)和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é ,1854–1912)。洛倫茨將物質和以太之間的嚴格分離,在他的模型中,以太本身是不運動的。但是當具有重量的物質進入以太時,以太能夠使其運動。我們將在本調查的最後部分進行探討,這是有其道理在的。
下一篇:神秘的以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