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公共事務的在地實作—淺談擔任兒少代表培力專員四個月的心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在桃園市政府社會局當少代培力專員,也做了大概四個多月,稍微跟大家分享一點心得,未來如果有寫作方向,再來持續更新。或是如果有新朋友加入培力團隊,或已經在做這個業務的,也歡迎一起交流分享。
所以我這四個月在幹嘛?
由於疫情讓長官有許多考量,使得第五屆少代從一開始就只能在線上見面,而且原先在4月討論完送簽的實體共識營計畫書只能展延。所以基本上所有事情,包含發想、討論、籌備等等,都只能在線上進行。唯一會實體的只有例會時,專員與承辦會一起在市府的研討室裡跟線上的少代們討論。
前面提到的發想、討論與籌備等等事情,雖然會和承辦分工完成,但可怕的是在短短四個月內換了四位承辦,我們現在的承辦甚至是在剛考上的受訓期,就接下這個業務的。因此四位專員在溝通上,也必須保持資訊對稱,因為在一開始,不會有人跟我們講現在要幹嘛,專員的團隊合作和處事態度就變得格外重要。
未來有機會再介紹四位專員各自的分工,但可以跟大家說,我覺得夥伴們都超級積極主動,包含現在的承辦人,覺得真的有種團隊的感覺。
總之每次的例會,目前的模式就是會開至少四種會議:
1.發想與分工(含前次檢討)
2.分工執行狀況與討論
3.與審議導師的會議
4.行前籌會
前面是提到「四『種』會議」 ,因此次數到底有多少,如果是第五屆少代可以去雲端翻會議紀錄(沒找到再問我)。而這只是例會的討論,其他還有像是中央少代遴選籌備,或是跟科長的討論等等。幾乎可以說少代在例會或活動中,度過的1小時,是專員與承辦討論5小時換來的。這算法也是有根據的,我4月居家工作紀錄表約30小時,例會扣掉吃飯時間早上9.-下午4.約6小時,30÷6=5,所以才說例會與籌備的比例約1小時:5小時。
這其實也與我在別的地方籌辦活動的經驗差不多,一場2小時的線上演講活動準備工作:擬行前信、邀講師、來回確認、內部海報視覺與文案分工、到處發活動訊息、報名者通知信、設備測試、核銷(核銷我較少經驗)和會後訊息發布等等,阿哩阿砸真的一大堆,實體又有便當、場地要喬。所以有過這些經驗後,才會懷著感恩的心參加每一場活動;沒有看到這邊,有人還沒懷著感恩的心也沒關係,未來真正當工作人員就會知道ㄌ。無論多小型的活動,背後都是一堆又一堆的肝。
但這些話都扯遠了,總之我這四個月在幹嘛?就是在學校課業與專案工作的空檔,發想與討論少代的活動籌備,開不完的會、寫不完的文。最快樂的時候,大概就是線上看到少代的時候吧!一想到做那麼多就是為了大家,整個心都會暖起來。這感覺跟之前寫教案到幼兒園試教,或認真準備繪本到課後班講故事的感覺是一樣的。只是客群一方是青少年,一方是幼兒,在相處上都有不同的樂趣與挫折。
我怎麼當上少代專員的?
算是之前的承辦邀請的,其實我在高二時就當少代,後來也有繼續在這條路上不同的挑戰。包含但不限於籌備一堆活動、倡議學權或兒權議題、專案管理、產文美編(雖然美感無限趨近於0)和性格友善(不是我誇張,但領域環境形塑出的人格特質,讓友善性格在相關場域變得很稀少,這很重要未來有機會再說),上述種種都是被社會局收編的原因,當然最重要的是有這群夥伴當團隊,如果少了任何一個人,桃園就不可能有土生土長(少代變少代專員)的培力團隊了。
到目前為止有什麼心得?
請天公伯讓疫情快結束謝謝,心得打不完,見面坐下來聊。
未來怎麼改進?
以前高中的時候,總想著未來會念公行或外交,進入政治場域工作;結果大學卻念幼兒教育,做類似教育工作。過了暑假就大四了,未來不僅近在眼前,而是身處未來。我很幸運地知道自己在幹嘛,但如同我前一則貼文(IG)寫的,我僅知道自己不要幹嘛,而不確定自己要幹嘛,或是要不要這麼幹。無論是少代專員培力工作,還是未來會繼續拓展的更多業務,都充滿太多不確定性。但可以預期的,那就是不會有完美的活動,不會有一帆風順的事業;唯一可做的,就是持續保持對萬物的感恩與溫暖,而且多多學習,包含用心去看那些真誠的回饋建議、花時間想出更好玩的活動,或找出並練習那些更能刺激大家發言的審議工具。
雖然我有輕微社交恐懼,不過好期待七月的實體例會。
(例會示意圖)
avatar-img
1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現在回頭一看,我亦感恩在我的工作履歷中,我也曾經參與過很多不同類型的統籌工作,尤其是舉辦一些活動,大小活動累積的統籌經驗令我今日到海外短宣時,能夠發揮我的經驗和恩賜,幫助到我們能夠接觸到更多人,並為教會建立好名聲⋯⋯
Thumbnail
●全體一籌 ●學期間約練 ●組代的日常工作 ●退隊骨牌
Thumbnail
擔任碩專班班代,不是因為我是班上最「幼齒」的,而是在去年報到時「自願」擔任班代的同學卻在開學後就休學了,以致班代從缺。而我原先多少有點意願,因為班上同學的年齡多半與家父相近,抱持著服務長輩的心態,於是便自告奮勇地接下了班代一職。而班代的樂趣往往不在課業上(例如能夠最新拿到講義),而在於從這個
新工作的機構舉辦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屈指一數,我最少有五、六年沒有統籌過大型的活動了,三年多活在那充滿防疫限制的日子固然不能夠舉辦任何大型活動,甚至在疫情發生前亦已經逐漸專注在行政工作上,對上一次要協助舉辦或統籌比較大型的活動可能已經要數到在某年舉辦的院校開放日了,誰想到現在要重操舊業⋯⋯
Thumbnail
一個學期一次的親師座談會&家長日又來了,但說實在的,我是到了都市才知道有這種活動。印象中,以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平日都非常忙碌,學校也不會舉辦什麼親師座談會這種活動,因為家長壓根不會想出席。所以,那時候老師們一個學期或學年會安排時間,在課後去拜訪學生家中做家庭訪問,好好瞭解學生平常在家的生活習慣。
我分享了我的童軍經驗,工作的挑戰,以及寫作對我的意義。我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光,並在工作中不斷挑戰自己。寫作是我的收放自如之處,讓我直視自己的成長,並持續鑽研。未來,我會繼續走在工作、寫作、童軍這條道路上。
Thumbnail
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要準備去六天五夜的花蓮,但我並不是去玩的,而是去「工作」,做什麼呢?這要從4年前我還是四年級的時候說起.... 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國小辦了一個活動,叫做「城鄉共學」,顧名思義就是城市的小朋友跟鄉下的小朋友互相交流,往往都會去有原住民文化的地方,讓我們認識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及傳統。
大規模選舉,在台灣每兩年就上演一次。身為一個高資齡的(誤!)選務工作人員,其實也不過幾次的選務經驗,看待這次每次選舉完就出現的作票疑雲,會有一種感慨:好吧!一個班級裡不見得每個都資優生,總是有些資質堪憂生,但還是學生,好好說好好講,會有機會提升的。
⋯⋯現在回頭一看,我亦感恩在我的工作履歷中,我也曾經參與過很多不同類型的統籌工作,尤其是舉辦一些活動,大小活動累積的統籌經驗令我今日到海外短宣時,能夠發揮我的經驗和恩賜,幫助到我們能夠接觸到更多人,並為教會建立好名聲⋯⋯
Thumbnail
●全體一籌 ●學期間約練 ●組代的日常工作 ●退隊骨牌
Thumbnail
擔任碩專班班代,不是因為我是班上最「幼齒」的,而是在去年報到時「自願」擔任班代的同學卻在開學後就休學了,以致班代從缺。而我原先多少有點意願,因為班上同學的年齡多半與家父相近,抱持著服務長輩的心態,於是便自告奮勇地接下了班代一職。而班代的樂趣往往不在課業上(例如能夠最新拿到講義),而在於從這個
新工作的機構舉辦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屈指一數,我最少有五、六年沒有統籌過大型的活動了,三年多活在那充滿防疫限制的日子固然不能夠舉辦任何大型活動,甚至在疫情發生前亦已經逐漸專注在行政工作上,對上一次要協助舉辦或統籌比較大型的活動可能已經要數到在某年舉辦的院校開放日了,誰想到現在要重操舊業⋯⋯
Thumbnail
一個學期一次的親師座談會&家長日又來了,但說實在的,我是到了都市才知道有這種活動。印象中,以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平日都非常忙碌,學校也不會舉辦什麼親師座談會這種活動,因為家長壓根不會想出席。所以,那時候老師們一個學期或學年會安排時間,在課後去拜訪學生家中做家庭訪問,好好瞭解學生平常在家的生活習慣。
我分享了我的童軍經驗,工作的挑戰,以及寫作對我的意義。我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光,並在工作中不斷挑戰自己。寫作是我的收放自如之處,讓我直視自己的成長,並持續鑽研。未來,我會繼續走在工作、寫作、童軍這條道路上。
Thumbnail
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要準備去六天五夜的花蓮,但我並不是去玩的,而是去「工作」,做什麼呢?這要從4年前我還是四年級的時候說起.... 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國小辦了一個活動,叫做「城鄉共學」,顧名思義就是城市的小朋友跟鄉下的小朋友互相交流,往往都會去有原住民文化的地方,讓我們認識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及傳統。
大規模選舉,在台灣每兩年就上演一次。身為一個高資齡的(誤!)選務工作人員,其實也不過幾次的選務經驗,看待這次每次選舉完就出現的作票疑雲,會有一種感慨:好吧!一個班級裡不見得每個都資優生,總是有些資質堪憂生,但還是學生,好好說好好講,會有機會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