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慈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平常談論慈悲的時候,聯想到的多是道德式的慈悲,並且比較容易跟某些行為連結在一起。最常見的一些對慈悲的認識,像是放生、說好話、做好事等等「正面」的行為。在某個層面上,我們的確可以說這些是慈悲-一種俗民式的慈悲。這類慈悲有時會變成道德式的譴責,比如說「那個人做了那麼多壞事,怎麼不早點去死?」「他殺人越貨,以後一定會下地獄」等等。
不過,若我們繼續看一下慈悲,不讓自己停留在這種與行為或道德牽連的慈悲時,我們會看到一些不同的風景,甚至會看到那些被視作不慈悲的行為,可能也是一種慈悲的展現。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在他的《不是為了修道》當中,曾經提過四無量心的修持:
  • 慈無量心:願一切眾生恆久住於無因之樂
  • 悲無量心:願一切眾生遠離諸苦與一切苦之根本因
  • 喜無量心:願一切眾生恆久不離無因之樂,遠離一切苦因
  • 捨無量心:願一切眾生捨棄一切親疏我敵之別,持根本平等心
當中的悲無量心-祝願一切眾生遠離一切苦的根本因-所蘊含的內涵,包含了對於無常的認識,與持續而不間斷地體認無償。這種修持有時看來會很痛苦,而且殘忍。比如說,這類修持的其中一種方式,可能是觀想他的愛人在他的面前死去,身軀腐爛而化為白骨;或者,可能一名修持者選擇觀想自己所愛的器物破損或壞滅;又或者,這名修持者可能觀想自己正躺在棺材裡,焚毀身體的火從四面八方向著自己燃燒;也或者,觀想整個世界都化成一具一具的白骨,這些白骨都碎壞成段,或灑成灰。
觀想我所愛的人事物,或者我所愛的這具身體毀壞,從這個當下開始敗滅,這是觀想無常的一種方式。
另一種對反於有常的觀點,是祝願我所憎恨或不喜的人,願他們也能得到無因的快樂,並且永離痛苦的根。或者,觀想自己將所有的財物-物質上的、知識上的、精神上的,或者各種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全數、無條件地供養給本尊。
當我們開始觀修無常,我們其實就是試著練習用一種比較不忽略實際上可能隨時發生的結果,並且將這種觀點重新納入這個世界。原先的觀點-我們習慣、無感、執著、堅持生活是日復一日的如此這般的這種觀點,其實是我們用一種習慣性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其中蘊藏著許多佛教所謂的貪染(Taṇhā),這是一種大致固定、習慣的堅持「該是如此」,並很常伴隨對於被打擾與變動的厭惡。而貪染時常延伸出八種佛教中所謂的苦-生命的持續焦慮:
  • 生老病死苦
  • 愛別離苦:與所愛的人、事,或者器物訣別
  • 求不得苦:得不到想要得到的
  • 怨憎會苦:遇到自己所厭惡的人、事,或者物
佛教的慈悲並不僅止體現在說好話、做好事等形式的好,這是一種道德式的好。如果以道德的參考點來評估,佛教的慈悲還很可能被看作一種反道德的形式。「整天說我會死,你是咒我死是不是?」然而,佛教的慈悲並非道德,也非反道德,而是將道德視作一種暫時性的聚合。
對於無常的最深刻體認,是真的深深的經驗到這個世界不斷在變化-更精確一點說,沒有恆存不變的世界,沒有任何被稱為事物的持續存在,唯一有的只有變化本身不斷地變化著。然而,這樣講或許還太籠統而概念化,因為我們的確有可能一邊說著「只有變化本身在變化」,同時對於自己肉體的整個變化習而不察。
對於變化本身的察覺,我們參考小孩子的眼光-特別是剛出生的嬰兒-會比較容易體會。我們是不是已經習慣了太陽的位置會移動,習慣了風吹過皮膚的感覺,習慣了每一片葉子上的綠都不相同?我們是不是已經習慣了蟬鳴,習慣了鳥叫,習慣了空氣中四面八方的聲音?我們有多久不再對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樹梢、花兒、泥土、天空、蝴蝶...-對這整個世界一切的活生生感到驚訝、神奇而感動?我們活在一種固著的、孤獨的殼當中多久?我們有多久沒好好地感受過身體呼吸時,每一寸皮膚、每一個毛孔、每一處骨頭、每一處組織和肌膜的活動?我們有多久把自己視為這個世界以外的一部份?
我們能站、能坐、能看、能聽、能聞、能感受、能被感動與感動,太陽、月亮與星辰持續地活動著、轉動著,這一切當中充滿著奧秘與玄妙,我們忘了這整個大奧秘忘了多久?我們遺落了我們與這一切無窮盡的連結多久?
當我們開始體認無常,我們就是學著體認這個世界的活生生,這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我們透過感覺死亡而知曉了活著,我們透過知覺有限而體驗到在這個當下展現的無限。這是另一種慈悲-一種不是先否認,而是從先試著認識那些被視作黑暗的、不悅的、不喜的、厭煩的事物開始,然後認識這整個繁複的奧秘。
坂口尚,《一休和尚(4)》的這一頁,很直截地描述著這點
avatar-img
16會員
28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的路是種人生的冒險。我們偏離了傳統的工作,偏離了有穩定指標的評估方式,並且轉向不確定的懷抱。 這是一條富含非傳統挑戰的道路,諸如推出產品的方式、建立流程、稅務、現實評估,或者在現實中的困境與自己的想像中達到某種平衡的結果。 有些前輩已在前面走過,這個專題則是一個整理,也是一個試著書寫我自己行於此的過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大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個問題我們常常在個案中遇到,除了常見的「所採取的行動與目標相違背」這個原因以外,我想另外提出兩種我認為有價值的觀點。
當我們最深處的傷被看見,痂就會脫落,陳舊、固著的人格就會開始鬆動。我們會開始意會到:原來我不需要如此用力地抵抗自己,或者防衛外界。原來生命有著這種簡單的樣態。願這篇能給予某些人支持,或者慰藉。
在我們裡面的孩子有一種渴望:父母是完美的,不好是因為我不好。然而,當我們真實地放下這些渴求向前走,看見過去的已經過去時,生命中的困頓才可能被超越。
這裡提及一些關於正念的不同觀點。正念有別於超覺靜坐(TM),比起靜坐,正念更像是透過智慧來重新觀看「我」這個被持續使用的詞彙,而這份智慧也是佛教的核心觀點。若將正念與靜坐畫上等號,那其實太過縮限了透過正念擴展生命的諸般可能。
重新讓自己安頓,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去做任何事;相反地,當我們帶著安頓的內在態度做好那些所謂的小事-打掃、乘車、走路、說話;或者,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流動-風的吹撫、陽光的照撫、空氣的溫度、周圍的空間,這就是調頻至祈禱。而能夠全然地臨在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在每一件事中體現愛的質性。
「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觀點。然而,「愛自己」本身就阻礙著愛的自湧動被留意與覺察。當我們能從「是否愛自己」這種判斷之中放鬆下來,我們就從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慌亂之中放鬆下來,愛的湧現也就更容易被發現。
這個問題我們常常在個案中遇到,除了常見的「所採取的行動與目標相違背」這個原因以外,我想另外提出兩種我認為有價值的觀點。
當我們最深處的傷被看見,痂就會脫落,陳舊、固著的人格就會開始鬆動。我們會開始意會到:原來我不需要如此用力地抵抗自己,或者防衛外界。原來生命有著這種簡單的樣態。願這篇能給予某些人支持,或者慰藉。
在我們裡面的孩子有一種渴望:父母是完美的,不好是因為我不好。然而,當我們真實地放下這些渴求向前走,看見過去的已經過去時,生命中的困頓才可能被超越。
這裡提及一些關於正念的不同觀點。正念有別於超覺靜坐(TM),比起靜坐,正念更像是透過智慧來重新觀看「我」這個被持續使用的詞彙,而這份智慧也是佛教的核心觀點。若將正念與靜坐畫上等號,那其實太過縮限了透過正念擴展生命的諸般可能。
重新讓自己安頓,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去做任何事;相反地,當我們帶著安頓的內在態度做好那些所謂的小事-打掃、乘車、走路、說話;或者,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流動-風的吹撫、陽光的照撫、空氣的溫度、周圍的空間,這就是調頻至祈禱。而能夠全然地臨在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在每一件事中體現愛的質性。
「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觀點。然而,「愛自己」本身就阻礙著愛的自湧動被留意與覺察。當我們能從「是否愛自己」這種判斷之中放鬆下來,我們就從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慌亂之中放鬆下來,愛的湧現也就更容易被發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放生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腸。在放生過程中讓我們體會到天地萬物率皆平等,皆有感覺,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真理,使我們慈悲看待每一條生命並且尊重珍惜!從而在生活中戒殺茹素,護生助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慈悲心看待世界的一切。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慈悲喜捨就是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叫做四無量心。 給予眾生一切樂 名慈無量心 救拔一切眾生苦 名悲無量心 見人行善或快樂時 心生歡喜 名喜無量心 不起愛憎 以平等心 看待一切眾生 名捨無量心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大慈悲心就是阿彌陀佛的正因,這個大慈悲,第一是建立極樂世界,第二是接引一切眾生往生彼國。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看到六道眾生輪迴受苦的情形,興起大慈悲心,發願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不分親疏、高下,平等的對一切眾生施與安樂、拔除苦難。
Thumbnail
有很多法友善信大德現在都跟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關係非常密切,都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大家同心同德修這樣的慈悲行(戒殺護生,保育放流)。人生在世有很多的不順遂,這些不順遂、痛苦違緣的原因就是傷害眾生、自私自利得來的。我們為什麼會傷害眾生?有的不是故意的,但是只要是存心的就離不開自私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放生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腸。在放生過程中讓我們體會到天地萬物率皆平等,皆有感覺,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真理,使我們慈悲看待每一條生命並且尊重珍惜!從而在生活中戒殺茹素,護生助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慈悲心看待世界的一切。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慈悲喜捨就是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叫做四無量心。 給予眾生一切樂 名慈無量心 救拔一切眾生苦 名悲無量心 見人行善或快樂時 心生歡喜 名喜無量心 不起愛憎 以平等心 看待一切眾生 名捨無量心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大慈悲心就是阿彌陀佛的正因,這個大慈悲,第一是建立極樂世界,第二是接引一切眾生往生彼國。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看到六道眾生輪迴受苦的情形,興起大慈悲心,發願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不分親疏、高下,平等的對一切眾生施與安樂、拔除苦難。
Thumbnail
有很多法友善信大德現在都跟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關係非常密切,都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大家同心同德修這樣的慈悲行(戒殺護生,保育放流)。人生在世有很多的不順遂,這些不順遂、痛苦違緣的原因就是傷害眾生、自私自利得來的。我們為什麼會傷害眾生?有的不是故意的,但是只要是存心的就離不開自私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